摘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范式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過程包括4個階段:(1)自主學習意識的建立;(2)自主學習的潛能力,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顯現,這時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獲取知識;(4)評價與反思,使學生能夠調整策略,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范式教學 自主學習 能力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23-02
從20世紀80年代起,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一種主動而積極的學習行為,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它改變了以往課程實施中過于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過于強調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獨立、自主地去研究學習對象,達到掌握知識、獲得能力,并且具有運用這些知識與能力的目的。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變革。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知識更新加快的形勢下,一個人只靠在學校學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今后學習和工作中的需要,因此必須學會自主獲取知識、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是現代社會高素質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教學范式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即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在學習過程中能進行有效的自我監控,并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綜合課堂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數學范式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包括以下4個階段:
1 自主學習意識的建立
中學的應試教育往往造成學生學習數學只會模仿老師講的例題,缺乏主動探索、創新的精神,嚴重阻礙了他們的自我發展。所以本科數學教學范式改革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其次,要從思想上灌輸給學生正確學習數學的理念,讓他們有自己想獲取知識的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鼓勵他們多動腦、動筆,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取新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學會學習。自主學習不僅是今后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自己終身學習和提升認知水平的需要。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應具有獲取信息、應用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這樣才能在科技和人才激烈競爭的形勢下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 自主學習的潛能力
大學教育階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實際上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課前的預習,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獲取一些知識。但這些方式一般沒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屬于無意識的自主學習的行為。但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具備的條件,在課堂上以此為基礎,結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教學目的出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求知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所以數學范式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讓學生產生探索的動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估計量的評選標準這節內容時,可以先回憶前一節的練習:
3 自主學習能力的顯現
Zimmerman認為自主學習者有三個特點:具有較強的元認知、動機和行為等方面的自我調節策略的運用;能夠監控自己的學習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據這些反饋反復調整自己的學習活動;知道何時、如何使用某種特定的學習策略,或者作出合適的反應。
教學過程就是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發展個性的過程。教學中,教師通過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自覺地獲取知識,這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顯現。達到這個程度,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自主獲取信息與資料,掌握重點內容,處理、運用信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范式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意識、主體地位和主動作用。教師在整個課堂活動中只是作為組織者、引導者,把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任務都交給學生去完成,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學生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這有助于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達爾文有一句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能力,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掌握數學方法的有效途徑。比如學習線性代數中向量組的線性組合時,可通過學生探討得出解題方法,即判斷一個向量能否由向量組線性表示轉化為非齊次線性方程組的解的問題,方程組無解、有唯一解、有無窮多解分別對應已知向量不能由向量組線性表示、可以表示且表示法唯一、可以表示且表示法不唯一。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學會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4 評價與反思
Pintrich認為,自主學習者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對他人提供給自己的信息做出更加積極的反應,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創設學習策略、目標和意義;能夠正視由個體差異、情境、生理給自己帶來的局限,監控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能夠根據目標和標準來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必要時會對學習目標和標準進行調整;能夠利用自我調節過程來調節外部情境和自身特征所產生的影響,以便于提高學業成績,改善學習表現。
學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后,教師要及時表揚、鼓勵和肯定,讓學生從自己的進步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生努力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激勵他們不斷探索,敢于面對困難挑戰。同時學生通過回顧自己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對學習效果進行自評,在學習中認識自我、正確地評價自我,并學會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調整自我,發揮優勢,改進不足。
參考文獻:
[1] Zimmerma B J.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J].Theory in practice,2002,41:64-67.
[2] 周春荔,張景斌.數學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15.
[3] Pintrich P 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M].M Boekaerts, Pintrich P R, M Zeidener.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Academic Press,2000:425-501.
作者簡介:侯英,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基礎數學和數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