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芳
摘 要:針對小學語文散文教學的現狀,教師應樹立實踐性、體驗性、欣賞性散文閱讀教學觀,引導學生充分體驗、充分欣賞和感悟,文中以狀物散文和敘事散文為例,探討小學高段散文教學策略,以提高散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高段;語文散文;教學策略
散文,是一種描寫見聞、表達感悟的自由靈活的文學樣式。散文的種類繁多,但概括地說,有敘事散文、寫景散文、狀物散文和說理散文四類。我們欣賞散文,既要細心領會作者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和感悟,又要認真品評作者表達這種感悟所用的形式。只有通過廣泛深入的實踐,通過對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等多種閱讀方法的體驗,通過多多接觸各種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練學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悟性,才能體會得深透。
針對散文的上述特點,我們必須好好思考:散文教學到底有哪些獨特的規律?如何提高學生對散文的認識水平?經過教學實踐,以狀物散文和敘事散文為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狀物散文教學策略——體驗式教學
所謂狀物,簡單地說,就是描繪事物;具體地說,就是將事物的形狀、顏色、大小、光澤等形象地描繪出來。狀物文的寫作順序,或者是按從概括到具體的順序寫,或者是按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寫,或者是按總分總的順序寫。寫靜物一般按形狀、結構、用途的順序;寫動物一般按外形、動態、習性的順序;寫植物一般按形狀、顏色、滋味的順序。根據狀物散文的特點,我主張采用體驗式教學。
(一)根據散文的所狀之物,盡量提供實物
我提供實物讓學生觀察,然后欣賞散文,體會作者描寫的準確,用詞的恰當,感情的充沛。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狀物散文欣賞能力。楊梅成熟是四、五月,教學魯彥的《故鄉的楊梅》,就可以選在這段時間,教學時,我把實物帶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觸摸、品嘗楊梅,再結合回憶,體悟和欣賞魯彥的《故鄉的楊梅》,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狀物類散文的教學,比如葉圣陶的《牽牛花》、郭沫若的《銀杏》等文。
(二)結合狀物散文內容的特點,開展游戲化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感情。”為此,我創造條件,開展游戲化教學。比如我在組織學生欣賞《荷花》時,我先讓學生仔細閱讀,然后通過視頻課件進行展示,讓他們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麗的荷花,在春風的吹拂下盡情地開放,然后體味文中的象征意味。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后,組織幾個學生根據情景自編情景劇進行表演,使全班學生能輕松完整地欣賞散文并理解它。這樣,整個活動以游戲貫穿始終,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發展,培養了欣賞能力,培養了審美情趣。
二、敘事散文教學策略——感悟式教學
敘事散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作者某種特定的感受和情思。這類散文總體營構的藝術特征是:善于通過某些生活片斷、生活場景和細節的藝術描寫,以及人物最突出的個性特征的“散點式”刻畫,來表現人物的形神風貌,揭示事件的審美意義,從而抒發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據敘事散文的這些特點,我采用了感悟式教學策略——小步輕邁,細中悟情。
(一)挖掘空白——豐富體驗
在敘事散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不應該讓學生簡單地接受文本內容,而應該鼓勵他們自覺地參與對文本內容的補充完善,從而加深感悟,發展思維。特別是對文本內容中的省略號造成的空白,要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做出合理的補充和拓展。因此,我抓住教材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做合理的續想,從而開拓學生思維,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充分體會敘事散文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中彩那天》時,我先出示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拭過,留有淡淡的痕跡。”然后,讓學生想象填空:面對這張號碼是05102的彩票,父親慢慢地拿起橡皮,他想: 。漸漸地,那橡皮終于落在了那個K字上,輕輕地擦了起來。想象讓學生體會到了他家生活拮據,想買輛汽車比登天還難!作為修理工,他夢寐以求得到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彩票是庫伯讓捎的,只要在另一張寫上“K”字,轎車就可以據為已有。接著,我引導再次想象填空:面對這個道德難題,父親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出示填空:擦著擦著,他的手忽然停止了擦拭,他又想: ,想到這里,他放下了橡皮。接著聽到父親在撥電話號碼,是打給庫伯的。通過想象,使學生體會到擦去的不僅是個“K”字,更是自己誠實的品質;誠實比財富更可貴……最后,讓學生假想,如果父親把這輛轎車據為已有,又會怎么樣?從中理解母親的話的含義。
在敘事散文的教學中,我要特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展開充分的心靈對話。通過挖掘空白,讓學生換位思考,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揣摩細節——品味情感
這類散文通過記敘、描寫來抒發感情,在選材上往往從細處落筆,重視側面暗示。無論側重寫人,還是敘事,都有一個共同的表現特征:寫人,形象不求豐滿但很鮮明;敘事,情節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所抒之“情”,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我抓住作者描寫的細節(語言、動作、神態等)去細細體會,便不難看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我上《竊讀記》一文時,“這種竊讀的滋味──我很快樂,也很懼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把描寫作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畫下來,多讀一讀。”“急匆匆地趕”,“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腋下鉆過去”,“總算擠到里邊來了”,“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急切地尋找”,“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心里卻高興地喊”,“依依不舍”……從這些詞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興,特別想讀書,正好讀到了書的高興滋味。
教學實踐證明,散文的種類雖然繁多,但都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們只有認清不同的散文種類,抓住不同種類散文總體結構的藝術特征,把握它們不同的藝術創造規律,才能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透徹的解析,從而取得更切實有效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