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小勇
摘 要:教育是國家根本大計,教師乃教育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在教師的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操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教師的愛作為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神奇偉大的力量,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使每一位教師以最大的限度理解、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從而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師愛是教育之魂、師德之魂。只有真正地愛學生,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高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師愛;尊重;平等;學習;師德
師德作為一個學校辦學實力水平的重要標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學風和校風,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特色的沖擊下,眾多信息多元文化因素的影響導致學校的青年教師師德常態化建設出現了巨大的問題與挑戰。為了及時解決該問題,順應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的潮流,必然要通過師德師風建設才能實現。而以師愛鑄師德,對于解決當下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突出問題,全面推進教師素質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基礎教育學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標準的重要體現。
一、“師愛”,應該成為教師的天職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教師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教師心中有愛,才能有健康的行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一個對教育事業充滿深厚感情,對學生充滿愛的教師,就會樂于獻身教育事業,就會隨時隨地關心學生的成長,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精心哺育一代新人。因此,熱愛學生,應該成為教師的天職。
二、“師愛”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
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恨鐵不成鋼的愛”,如果抱著對學生“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態度,對學習成績相對落后、品德行為不夠好的學生,一味批評訓斥,甚至采用體罰和變相體罰的方式對待學生,這樣的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良好的師愛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面對班內的眾多學生,先天條件、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等等不可能完全一樣,總會有強弱優差之分。優秀的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清除支配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少一點教育者的說教,多一點慈母般的溫和;少一點公共場合的批評指責,多一點像朋友間的情感交流。尊重學生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要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品嘗成功的興奮和快樂。
三、“師愛”不是用成績來衡量一切
教師對學生的愛也不應該是“分數高于一切”的愛。在我們周圍,經常有這樣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在課堂上完全無視學生反應,不停的講解,大幅度采用題海戰術,每天大量的作業簡直讓學生得不到片刻的喘氣機會。教師卻不以為然,仍不知疲倦的搜集資料,較勁腦汁不停地出題,讓學生不分晝夜的做。倘若學生考試成績好,教師就高興;倘若不好,教師則不高興,甚至大發脾氣。這樣的教育只會造成學生對學習厭煩甚至恐懼的心理,日益把學習當做苦差事,身心疲憊。試問,這樣的教育適應當今的素質教育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要徹底改變教師主宰課堂、視成績為一切的現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教師應當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給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自己安排學習時間的機會。要善于創造條件展現自我,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師生間教學相長、共同發展。同時,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欣賞學生,呵護學生的創造潛能,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對學生要真誠,以自己的真實、完整的人格去面對學生,真誠地與學生交往,切實了解學生的需求,給學生以真誠的關心和幫助。這樣,一種民主平等、親密和諧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了。愛的力量是神奇且偉大的,它可以不斷地挖掘,好似泉涌。
四、“師愛”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愛學生還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的愛。不少教師總是比較喜愛品學兼優的學生、少數成績有望的“尖子生”,平時對他們總是給予更多的留意和關心,甚至經常開“小灶”。要知道教師的博愛,促進后進生轉化、關愛中間層學生也是教師必須堅持不懈的工作。特別是班級內的一些學生,學習平平,能力一般,性格也比較內向,沒有出眾的表現,但也不會帶給老師麻煩。面對這種情況,不少教師常常任其自然,對他們的長處熟視無睹,對其缺點更是心不在焉。其實,這些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師的重視和關心,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表揚,一個關愛的眼神,這些對他們而言,都會帶給他們很大的影響,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師愛”的根本是尊重
師愛是最無私的愛,其基礎是平等,其根本是尊重。常言道,學高為人師,這是為人師最基礎的條件。如何才能學高為師呢?學習、學習、再學習。知識社會的顯著特征就是知識像滾雪球一樣急劇膨脹并快速陳舊,尤其是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更是日益加快。面對“生有涯,而知無涯”的現實,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方能勝任教師工作,才能適應現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浪潮,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新世紀的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示范者,是學生終身學習的楷模。在未來的教育中,教師的角色主要是在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方面,不是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進而掌握學習技巧,養成自學的習慣。教師通過學習,還應是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者和推廣者,是這些方面的行家里手。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把這些資源吸收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變成自己的知識。
總之,每一位人民教師應懷著對學生高度負責,對社會高度負責、對科學高度負責的態度,使師愛滲入到每個學生的心田,以師愛鑄師德,使自己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使自己能夠擔負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