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麗麗
【摘要】近來隨著新課改素質教育目標要求,小學多門課程進行了綜合改革。傳統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較為單調且僵化,只注重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忽視了語文功底的積累。因此小學語文的改革方向即是延伸教學方向,全方面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其中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因為能夠豐富小學生的知識層面,培養其思維及表達能力,開闊其視野與心胸而受到老師們的重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逐漸加大閱讀教學的比重。但閱讀教學并非簡單的將課外書交給學生自己去閱讀,而是需要老師制定詳盡的閱讀計劃,指引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方式與習慣,保證其閱讀質量。本文將圍繞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綜合素質;培養方法;反饋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通過教材之外接觸文學世界的重要通道,良好質量的閱讀教學能夠通過豐富的文學與情感表達,熏陶小學生的情操,感染其思維方式,蘊養其文化功底并隨著一系列的反饋與表達訓練提升其表達能力。
近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口號要求,閱讀教學因其對小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有效作用而受到重視,閱讀這一學生自主進行的與作者精神交流與思維共享并反思自我的過程逐漸走上語文的課堂教學。誠然,閱讀是學生自我進行的運動,但在沒有老師指引的情況下,學生很難有效率的達成開闊視野,鍛煉表達能力,全方面提升素養的教學目標。因此老師的積極有效引導是學生通過閱讀有效積累語文功底的重要條件。下文中將具體闡述老師在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以加強小學生的閱讀教學質量。
一、我國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與問題所在
縱觀中國古今的教學方式,對閱讀也有不同的定位,過去學生們通過對經典學著字句鉆研,模仿寫作達成儒學思想的通達與對科舉考試的攻克。西方思想傳入中國后,學生們通過對比研究文獻的思想表達內涵達成思想改革與武裝。如今我們處在一個思想開明,尊重個性的時代,學生接觸到的閱讀材料豐富多樣,包含社會各層面的精神訴求與情感傳遞。小學生在閱讀習慣上大部分還處在興趣閱讀階段,在沒有老師指定的情況下很容易只看符合自己口味的資料。這樣就難以接觸到包羅萬象的文化經典,也是對思想開明,百花齊放時代的辜負。因此在小學生的閱讀教育中,老師的及時耐心指導必不可少。根據新課標的教學標準,小學語文階段的閱讀,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閱讀基本的兒童讀物,結合聽說讀寫,理解并學會基礎的表達技巧。目前在我國小學語文階段較為流行的閱讀材料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材料,但根據反饋,部分老師只是為了完成學校的閱讀任務而讓學生們死記硬背,并沒有對經典的文意及教育意義做深刻講解,導致學生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無法理解材料的內容及內涵,也無法在寫作練習中引進只言片語。目前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就是這種形式主義的閱讀模式。切忌空洞的思想或知識傳達使學生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也感受不到閱讀材料的精與美。
二、教師在閱讀資料的篩選上需要注意的問題
閱讀的教學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僅隨大流,只能結合實情。老師在為學生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不能只是根據現今的教育界流行什么就選什么,而是要結合自己帶領的學生的學習水平與階段,以及自身的擅長領域來仔細篩選。老師制定閱讀計劃的前提就是把握學生的閱讀水平,首先不能選擇過難或過長的書本典籍,閱讀不比教材講解,老師無法深入的透析文章的內容含義,過難的閱讀材料會導致學生一頭霧水,無法達到積累知識的效果甚至反致學生對閱讀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再自我進行課外閱讀。而過長的閱讀材料則不利于老師閱讀反饋的接收,難以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因此初步進行閱讀教學的實踐階段,老師可以盡量選擇中小篇幅,易于理解掌握的閱讀資料,便于學生慢慢養成閱讀習慣,也可以隨時跟進學生們的閱讀進度。當學生習慣閱讀教學,閱讀方式模式化之后,可以逐步加強文章的難度以達成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其次在老師選擇閱讀材料的同時,自身也需要不斷提升閱讀素養,才能更好的為指引學生而服務。有的老師擅長文章涉及知識、表達技巧、思想內涵的講解但不擅長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美,有的老師擅長帶領學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傳遞,但總是忽視對文章背景環境的普及,這些都會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有所折扣。因此老師們亦需要完善自己的閱讀素養,使自己能夠根據閱讀的材料來選擇最符合學生的講解方式及方向,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理解文章,感悟文章的精髓。
三、閱讀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也需要其進行自我體悟才能把握文章的內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對知識的講解與傳達是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究,挖掘自己與文章相比短缺的地方并通過閱讀來補足。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導致大部分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只關注文章的趣味性,對于文學性較高而情節缺乏的文章就會泛泛掃過便丟在一邊。老師在帶領學生閱讀的時候,可以通過對修辭的賞析使學生發現文章的美,從而產生對文學性文章的閱讀興趣。也可以通過讀書筆記計劃,驅使學生深入研讀每篇材料。把握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與內容大意,以及表達技巧與修辭手法。在學生養成自我研讀,深入研讀的習慣后老師可以放寬限制使學生在一定方向內自己選擇閱讀材料,分清哪些需要深讀,哪些只需泛讀,來進行知識的廣泛積累。讀書筆記也可由簡單的文章內涵與表達分析轉化為讀后感或仿寫來進行。
四、老師的及時跟進是保障閱讀教學取得高效化,優質化的重要手段
雖然老師可以布置讀書筆記等監督手段促使學生自我閱讀,但沒有老師的及時指引與評析,小學生很難堅持長期閱讀,老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反饋,解決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肯定學生來自閱讀的收獲,并不間斷進行寫作練習以鞏固閱讀的成效,這樣才能保持學生的閱讀熱情。
五、結語
閱讀教學受到重視的時間不長,但又著實是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重要課程,因此如何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達到學生閱讀質量與效率的積極引導是每個老師都需要重視的問題。老師需要多總結經驗教訓,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改進教學計劃確保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 陸云峰. 素讀:多維文化沖突中的根性覺醒——對現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審視與本質探尋[J]. 江蘇教育研究, 2008(6):32-35.
[2] 張 ?瑩. 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研究[D]. 海南師范大學, 2013.
[3] 孫秀麗. 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4(3):18.
[4] 蘇玉容. 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的培養[J]. 新課程: 小學, 201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