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奇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
情境變量調節下自我妨礙與大學生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和體育鍛煉態度的關系研究
李德奇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運用文獻法和邏輯推理等方法,提出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等變量關系的假設,并假設了情境變量在其中的影響機理,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采集了相關數據,使用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等數學手段對問卷數據進行了整理與加工。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自我妨礙行為與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和體育鍛煉態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情境變量對于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和體育鍛煉態度之間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論文提出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如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抑制自我妨礙的形成。
自我妨礙;大學生;體育鍛煉;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
近年來,對大學生體質狀態的關注越來越多,有關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研究受到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從研究熱點來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過程中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年來開始受到重視。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心理活動涵蓋的內容廣泛,對于體育鍛煉促進的影響機制復雜,很難解釋不同類型的心理因素與體育鍛煉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及關系。此外,大學生個體在體育活動中還受到外界物質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作用,更加劇了研究的復雜程度。
自我妨礙是個體心理狀態的一種,該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已經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社會心理學家Jones & Berglas(1978)首次提出“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的概念以來,“自我妨礙”就逐漸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并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1]?!白晕曳恋K”的概念與維護和擴展自尊的行為密切相關,即在人群中廣泛存在這一現象,個體往往傾向于將成功歸因為自身的努力,而將失敗的原因推卸為外界情境因素,這一行為取向與個體自我維護的意識息息相關[2]。Andrew & Martin,etc(2003)進一步認為,個體為了維護或者提升自尊,往往會主動“設置”或者“尋找”失敗的借口,這一“自我妨礙”的行為趨向在保護個體自尊的同時也往往對個體的行為表現產生不利影響,研究結果也表明高自我妨礙者的成功表現相對較差[3]。自尊是個體的一種基本精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況以及人格特點,同時還對個體的諸多社會行為產生重要影響[4]。身體自尊的概念與自尊類似,不同之處在與身體自尊是個體對身體狀況經評價后而產生的感受,如滿意或不滿意感。自尊與自我妨礙具有較為密切的關聯,個體都具有保護自尊的需要,而采取自我妨礙策略來保護自尊是其中的重要選擇之一。Christian(2003)的研究表明,低自尊的個體采取自我妨礙策略表現出更為顯著的自我保護趨向,而高自尊者則更多了是為了自我加強[5]。Bandura(1997)指出,自我效能主要是個體對自身能力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種知覺(如判斷與評價)和對自我能力的預期[6]。研究表明,自我效能的高低與努力程度密切相關,通常高自我效能會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更多的努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則表現出相反的行為[7]。從心理學的角度,態度是個體對于某一對象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心理認知或行為趨向,體育鍛煉態度則是個體對體育活動的認知和行為表現,體育鍛煉態度的形成是一個連續和漸進的過程,進一步的研究認為,體育鍛煉態度還可細分為體育鍛煉目標態度和行為態度[8]。Jiri & James等(2004)認為體育鍛煉態度反映了學生對于體育的理解和評價,是一種主觀的認識和感受,同時體育鍛煉態度與學生的現實體育行為具有密切的關聯,積極向上的體育鍛煉態度是體育鍛煉的催化劑,而消極的體育鍛煉態度則直接導致體育鍛煉行為的下降[9]。Malete(2008)的研究認為,體育鍛煉態度與運動表現和身體自尊存在著相關關系,具有良好體育鍛煉態度的人群往往身體自尊更高,同時有更好的運動表現,而消極的體育鍛煉態度則相反[10]。情境作為一個概念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定義,社會學領域將“情境”定義為“個體行為過程中的社會環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定義“情境”為“具有生物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在教育領域中,近年來“情境教學”得到廣泛關注,其中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對“情境教學”的研究不斷深入,有關自我妨礙與情境之間的關系開始受到重視,尤其近年來對自我妨礙的相關研究往往基于一定的實驗情境下開展。
有關體育鍛煉方面的研究中,自我妨礙行為往往與影響體育鍛煉效果的負面情緒相伴,同時還容易產生自我保護策略,Nahid Sameti(2012)認為自我妨礙行為在體育運動領域是難以被接受的[11]。同時,自我妨礙與自尊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研究表明,低自尊往往更加容易采取自我妨礙策略,但高自尊者也往往會運用自我妨礙對自身的成功加以強化,兩者之間的關聯與研究對象的選擇、試驗情境的設定以及測量方式的不同密切相關。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Elliot(2003)的研究指出,自我妨礙高的個體往往具有較低的自我效能,在面臨挑戰時對自身的能力表現出更多的不確定性,因而會采取更多的自我妨礙策略用以維護個體自尊,兩者之間存在負相關[12]。Deppe & Harackiewicz(1996)的研究指出高自我妨礙水平的個體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往往低于低自我妨礙的個體,同時還具有較低水平的體育運動參與態度,這一結論驗證了自我妨礙與體育運動態度存在負相關關系。綜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呈負相關;
假設2: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感呈負相關;
假設3:自我妨礙與體育鍛煉態度呈負相關。
影響體育鍛煉過程的一系列要素可定義為情境變量。在體育鍛煉領域,以競爭性的情境出現較為普遍,在現實的體育活動中,競爭情境下高自我妨礙的個體表現會發生一定變化,其體育運動表現往往較好,對于個體的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和體育鍛煉態度產生積極影響??梢灶A期,情境變量對于自我妨礙的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和體育鍛煉態度這些結果變量具有調節作用。綜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情境變量對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的關系起調節作用,其中競爭性的情境變量對于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具有正效應;
假設5:情境變量對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的關系起調節作用,其中競爭性的情境變量對于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具有正效應;
假設6:情境變量對自我妨礙與體育鍛煉態度的關系起調節作用,其中競爭性的情境變量對于自我妨礙與體育鍛煉態度具有正效應。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被試來自浙江紹興越秀外國語學院、紹興文理學院、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紹興郵電學院等多所高職院校的在校大學生,共向300名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其中回收有效問卷260份,回收率為86.7%。調查問卷中測量了被試的人口統計學信息,并強調本研究的學術用途。
1.2 研究過程
對自我妨礙的測量采用Shields & Paskevich(2003)編制的SHEQ(Self-Handicapping in Exercise Questionnaire)量表,該量表針對傳統的自我妨礙量表進行了修訂,專門用于對體育鍛煉過程中出現的自我妨礙傾向的測量,SHEQ量表涵蓋四個分量表,共23個題目,采用5點評分法,量表整體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身體自尊的測量采用徐霞等(2001)編制的身體自尊量表(PSPP),該量表包括四個分量表,共30個題目,測量中采用4點評分法,該量表的各分量表克倫巴赫系數范圍在0.752~0.824之間,內部信度較高。對自我效能的測量采用中文版的GSES量表,該量表共10個題目,測量中采用4點評分法。胡象嶺等人(2014)的研究表明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6,具有較好的內部信度。體育鍛煉態度的測量采用毛榮建(2003)編制的《鍛煉態度量表》,該量表70個題目,包含8個分量表,測量中采用5點評分法,該量表信度和效度均較好。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具體情境為體育課堂和課外體育,情境對于體育鍛煉中的各項行為和心理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對于體育情境及其影響機理、體育情境的測量與評價等的相關研究還較少。Ang Chen(2001)設計的體育情境興趣量表(PESIS)共24個題目,涵蓋挑戰性、探索性、注意力等6個因子,測量中采用5點評分法,探索性和驗證性因子分析表明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為體育情境變量的測量工具。
2.1 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的關系
為了檢驗假設,使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17.0和Mplus 7.0進行數據處理以及對假設模型進行估計,考察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之間的相關關系,并分析情境變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分析處理測得的數據,進行兩兩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鍛煉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均呈顯著負相關(P<0.01)。
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測得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及其兩兩相關關系
2.2 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關系的路徑分析
采用路徑分析方法,對路徑模型進行檢驗,對模型中的各潛變量的殘差和協方差系數均設為自由估計,結果表明:各條路徑均顯著,支持假設1至假設3,標準化路徑系數如圖1所示。

圖1 路徑模型及標準化系數
對情境變量的調節作用進行檢驗。本研究分別采用高(低)于平均值一個標準差的方式區分高競爭情境和低競爭情境,考察情境變量對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之間的調節作用。
如圖2所示,當處于高競爭情境時,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的關系顯著(r=-0.76,P<.01),當處于低競爭情境時,自我妨礙與身體自尊的關系不顯著(r=-0.38,P>.05)。

圖2 情境變量對自我妨礙和身體自尊關系的調節作用
如圖3所示,當處于高競爭情境時,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的關系顯著(r=-0.85,P<.01),當處于低競爭情境時,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的關系顯著(r=-0.54,P<.01),但系數小于高競爭情境時的系數。

圖3 情境變量對自我妨礙和自我效能關系的調節作用
如圖4所示,當處于高競爭情境時,自我妨礙與體育鍛煉態度的關系顯著(r=-0.61,P<.01),當處于低競爭情境時,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的關系不顯著(r=-0.21,P>.05)

圖4 情境變量對自我妨礙和體育鍛煉態度的調節作用
綜上,支持假設4至假設6。
大學生體育鍛煉自我妨礙產生的內在機理在于為體育鍛煉行為失敗提供借口或者為成功接受贊揚,其本質是個體的一種心理活動。
對假設1的研究結果表明:自我妨礙與大學生個體的身體自尊存在顯著負相關。這一結果可進行如下解釋:大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時,當低身體自尊的個體預期到行為結果可能會失敗時,會更多的采取自我妨礙策略諸如通過停止努力等來對身體自尊進行保護;與此相反的是,高身體自尊的個體為了表現自身的高超能力,不會采取相對消極的自我妨礙策略,從二者之間的心理動機來看,低身體自尊的個體更加趨向采取高自我妨礙策略。對假設2的研究結果表明:自我妨礙與大學生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這一結果可以解釋如下:對于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個體,為了保護個體的自尊,在參與體育鍛煉中更加容易采用自我妨礙行為,其目的在于避免因表現不佳而受到過多的否定性評價。對假設3的研究結果表明:自我妨礙與大學生個體的體育鍛煉態度存在顯著負相關,這一結果可以解釋如下:大學生個體在參與體育鍛煉過程中,當個體對于自身能力信心不足或者預計到難以有更好的表現時,為了維護自尊和避免受到過多的否定性評價,會采取自我妨礙策略,因而直接的反應是體育鍛煉態度的弱化,很明顯,自我妨礙水平越高,體育鍛煉態度水平就越低。
對假設4-6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程度的競爭情境直接影響自我妨礙對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的關系,并具有正效應,即較高程度的競爭情境在其中起到更大的效應。這一結果可解釋如下:在高程度的競爭情境下,個體面臨更多的評價,因而參與體育鍛煉的個體被迫加強鍛煉以求獲取更好的運動表現,身體自尊、自我效能以及體育鍛煉態度等因素被強化,均會有明顯提高,同時,影響運動行為和運動表現的自我妨礙行為會被抑制,因而競爭性的運動情境表現出正效應。
4.1 結論
體育運動過程中,個體為了維護個人形象或者保護自尊,往往會采用自我妨礙策略。但高自我妨礙會對體育運動表現和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等關鍵的心理要素產生負面影響。
較強競爭性的體育鍛煉情境能夠對大學生自我妨礙行為的發生產生有效抑制作用,進而對身體自尊、自我效能和體育鍛煉態度等等自我心理因素產生作用,改善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心理狀態。
4.2 建議
采取有效策略對個體的自我妨礙行為實施干預,努力降低個體在體育鍛煉中產生的自我妨礙行為。
在大學生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努力創建較好的體育運動情境,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最大程度地抑制自我妨礙的形成。
[1] Jeffrey W. Lucas, Michael J. Lovaglia. SELF-HANDICAPPING: GENDER, RACE, AND STATUS[J].CURRENT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2005,10(15):234-249.
[2] J Deppe, Roberta K., and Judith M. Harackiewicz. Self-Handicapping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from the Threat of Fail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4):868-876.
[3] Andrew J. Martin, Herbert W. Marsh, Alan Williamson, Raymond L. Debus. Self-Handicapping, Defensive Pessimism, and Goal Orient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3):617-628.
[4] Anthony G. Greenwald, Laurie A. Rudman , Brian A. Nosek, Mahzarin R. Banaji, etc. A Unified Theory of Implicit Attitudes, Stereotypes,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J].Psychological Review,2002,109(1):3-25.
[5] Christian H. Jordan, Steven J. Spencer, Mark P.Zanna, Etsuko Hoshino-Browne, etc. Secure and Defensive High Self-Estee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5(5):969-978.
[6]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Freeman.1997.
[7] Barry J. Zimmerman. Self-Efficacy: An Essential Motive to Learn[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82-91.
[8] Prithwi Raj Subramaniam, Stephen Silverman.Middle school students’attitudes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23):602-611.
[9] Jiri Stelzer, James M.Ernest, Mark. Fenster,&George Langford.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 Stud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Four Countries-Austria, Czech Republic, England, And USA[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4,2(38):171-178.
[10] Malete, Examining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Jamaican youths: A cultural extension of the PSP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8,6(1):39-52.
[11] Nahid Sameti. Investigating the Intermediate Role of Achievement Goals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and Educational Self- Handicapp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Life Science Journal,2012,9(4):4164-4166.
[12] Elliot, A. J. Church, M. A. 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defensive pessimism and self-handicapp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71(3):369-396.
[13] Deppe R K, Harackiewicz J M. Self-handicapping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from the threat of fail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4):868-876
[14] Richards H.D.B., Johnson Cz,& Collins D.J.Predictive ability ofself-handicapping and self-esteem in physical activity achievement contex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32):589-602.
[15] Shields C A., Paskevich D M., Brawley L R. Self-handicapping in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exercise: Toward a measurable construct[J]. Journal ofSport&Exercise Psychology, 2003(25):267-283.
[16] 徐霞,姚家新.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的修訂與檢驗[J].體育科學,2001,21(2):78-81.
[17] 胡象嶺,田春鳳,孫方盡.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心理學探新,2014,34(1):53-56.
[18] 毛榮建.青少年學生鍛煉態度—行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檢驗[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3.
[19] Ang Chen, Paul W.Darst and Rebort P.Pangrazi, An examination of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sour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71(3):383-400.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Adjustment of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LI De-qi
(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oxing 312000, 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e paper putted forward the hypothesis about body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variables such as the hypothe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handicapping, self-handicapping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ssum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llect relevant data, data process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athema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gather and process questionnaire data.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has a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handicapping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it need to tak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maximum inhibit the formation the self-handicapping to choose proper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a good teaching atmosphere, etc.
self-handicapping;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2016-09-21
李德奇(1975-),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
G804.85
A
1004-3624(2016)06-00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