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賢 鄭精選 蔡燕婷 李倩萍
?
腹部體外低頻振動法在腦卒中便秘患者中的應用
顏玉賢 鄭精選 蔡燕婷 李倩萍
目的:探討腹部體外低頻振動法在腦卒中長期臥床便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神經內科腦卒中長期臥床便秘患者200例,將其隨機等分觀察組及對照組,在常規的治療基礎上,觀察組患者予以腹部體外低頻振動法;對照組予以雙手腹部穴位按摩法,對比兩組患者的操作時間、排便前后血壓及心率變化、排便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首次排便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排便前后血壓及心率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部體外低頻振動法能有效幫助神經內科長期臥床便秘患者排便,明顯縮短排便間隔時間,操作方便、安全,從而避免了因便秘造成的并發癥。
體外低頻振動;腦卒中;便秘;排便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癥,而功能性便秘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特別是長期臥床患者,其發生率占46.4%。腦卒中患者發生便秘時,排便用力過度可以增加顱內壓,導致患者原有癥狀加重,甚至危及生命[1]。本研究通過對神經內科長期臥床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進行腹部體外低頻振動法幫助排便,取得滿意效果,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腦卒中長期臥床便秘患者200例,入選標準:符合以下6項中的2項或2項以上者考慮為功能性便秘。(1)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2)至少25%的排便為干球狀或硬便。(3)至少25%的的排便不盡感。(4)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感或阻塞感。(5)至少25%的的排便需要手法幫助(如用手指摳或按壓盆腔)。(6)排便次數<3次/周。同時不排稀爛便或水樣便,亦不能滿足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消化道潰瘍、腸梗阻、腸套疊等急腹癥,嚴重心律失常等。將其隨機等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齡(53.1±12.5)歲;排便間隔時間(5.3±1.9)d;出血性腦卒中42例,缺血性腦卒中58例。對照組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56.1±13.6)歲;排便間隔時間(4.9±2.0)d;出血性腦卒中49例,缺血性腦卒中51例。兩組患者主要診斷、性別、年齡、排便間隔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排除禁忌證。對所有患者進行便秘相關知識宣教,包括心理疏導、飲食安排、排便習慣訓練等,兩組患者均不使用任何藥物幫助排便,如在研究中使用藥物通便,則不納入研究。其中對照組予雙手作腹部穴位按摩[2],包括中脘穴、左右天樞穴、闕穴,各順時針按摩30~50次,每個穴位按摩1~2 min,最后沿結腸走向順時針推揉 30~50次,時間為3~5 min,每次按摩總時間8~10 min,每天早晚各1次。觀察組予體位排痰機作腹部體外低頻振動療法,具體操作如下:操作者持機站于患者右側,患者操作前排空膀胱,予平臥位,體位排痰機按正常操作方法開機,調至 5~15 Hz,由慢-快-慢先作脘穴、左右天樞穴、闕穴3個穴位,按摩各15~20 s,再由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順時針按摩15~20次,總時間為8~10 min,每2 d 1次,注意餐后1 h內不予操作,按摩完畢后給予便盆,協助患者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操作人員的選擇:具有護師及以上職稱,經專科培訓2周后理論及操作考核合格者。兩組患者均觀察10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操作時間,干預前后的血壓、心率變化,比較兩組患者首次排便時間及排便情況。至腹部體外振動療法及雙手腹部穴位按摩后到第1次排便為止,此段時間視為兩組首次排便時間。排便的效果標準:(1)治愈。2 d內排便,便質轉潤,解便時通暢,短期無復發。(2)顯效。2 d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伴隨癥狀緩解。(3)有效。3 d內天排便1次,便質先干后軟,排便欠暢,伴隨癥狀稍緩解。(4)無效。癥狀無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方差齊采用t檢驗,符合偏態分布采用M(QR)表示,采用秩和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操作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操作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比較
注:1)為t值,2)為u值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心率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心率情況比較±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心率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排便效果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排便效果比較(例)
腦卒中患者由于腦皮質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神經功能及傳導功能均發生障礙導致不能有效地、規律地引起排便反射,且長期臥床,活動量減少,使用脫水藥物等均可引起便秘。發生便秘時,可使顱內壓急劇升高,可誘發再次腦出血,造成預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應關注腦卒中患者腸道功能的改變,預防便秘的發生,盡早及時給予針對性、綜合性的干預,減少便秘帶來的各種并發癥,提高治療和護理效果,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而傳統的腹部穴位按摩方法操作耗時費力,排便療效欠佳,必要時還要使用通便藥。經研究證明,腹部體外振動法通過體外排痰機的低頻震動作用于腹部,增強了腸道運動形成的排便推力,加快了大便向肛門運動,腹壁肌力的逐漸增強,盆腔肛周的周期性松弛及收縮,有利于協同排便,震動刺激能夠通過神經反饋回路,促進正常神經生理的修復,形成排便反射,誘發直腸肛門抑制性反射,促進低級排便中樞反射的形成,進而形成排便習慣,減少或解除患者排便痛苦,且操作方法方便簡單,節約時間,減少勞動力,排便療效好,不足之處是操作前要嚴格適應證及禁忌證,本組研究100例患者沒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總之,與常規的腹部穴位按摩相比,有效率更高,安全可靠,無痛苦,值得推廣。
[1] 潘亞蘭,楊 興,嚴 慧,等.腦卒中后便秘的預防護理[J].護理研究,2009,23(2):503-504.
[2] 蘇曼莉,辛玲芳.腹部穴位按摩對腦出血患者排便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6):1931-1932.
(本文編輯 崔蘭英)
529500 陽江市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內三科
顏玉賢: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2015-11-03)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