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闊
“你的大學時光在于嘛?”如果給出這樣一道填空題,你的答案會是睡覺、泡吧、淘寶還是迷惘?有這樣一群人的回答讓大學四年價值不菲:創業。
創業,已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選擇。近年來包括云南財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在內的多所在滇高校都成立了創業園,用來“孵化”大學生們的各類創業項目。那么這些孵化園,在大學生創業中發揮了多大作用?它的成效和困境又分別是什么?
匠心獨運,創意無極限
2015年,云南財經大學大三學生陳星新和3個小伙伴創立了“準時到”,一個集外賣、美食、自營便利店與當地廣告傳媒公司為一體的本地020項目,通俗來講,是針對州市的一個美食聚集平臺,它擁有一整套完整的中小型城市美食解決方案,擁有先進的智能配送體系,以及同行業最高配置的優秀團隊和配送制度。如今,日訂單量超過600單,線上用戶量超過4萬余人,成交金額超過600萬元,業務范圍拓展到云南省6個州市。該項目在第二屆云南省“互聯網+”創業創新大賽中獲得銀獎,科技廳創業創新大賽二等獎,并在種子輪融資100萬元。
由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大學等畢業生創立的“拿吧”,則在大學生零食上大做文章。將一個裝有零食的盒子放人宿舍內,同學先在線上點擊零食,然后直接從箱子里拿取零食。“拿吧”提供多種產品組合,有針對晚上看書、娛樂的零食盒,有早上健康的早餐盒,學生也可自由組合自己的零食盒產品。“拿吧”創業團隊稱:“我們為學生提供最方便、最及時、最快捷的零食消費渠道,期望圍繞快消品打造一站式校園懶人生活服務平臺,抓取學生消費數據,結合分期授信,希望打造個人信用消費記錄,同時切入校園支付。”
而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則將云南貧困山區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刺繡“跨界”到互聯網平臺上,創立了采薇民秀,改變云南刺繡家庭生產、自給自足的傳統模式,開創了一條“政府+高校+企業+繡娘”的現代化民族刺繡產業鏈,在搶救、保護、開發、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帶領邊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人群,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脫貧致富奔小康。項目在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獲得金獎。
除此之外,好馬、影咖、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等一大批大學生的創意項目均在發展壯大。
但創業沒那么簡單,創業之初,辦公場地、資金、技術、市場、經驗……都是大學生創業的“攔路虎”。
可“拎包入住”的辦公場所
早上8點半,黃李兵來到自己的“特濃畫坊”工作室——位于西南林業大學創業園二樓的一間辦公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去年5月份,還是大四學生的他帶著自己的手繪項目進駐到創業園,“對當時的我來說,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免費提供辦公場地,省錢!省心!”
像黃李兵這樣“拎包入住”的大學生創業者,在云南各高校的創業孵化園中并不新鮮,在云南農業大學、云南財經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創業園都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10余個到30余個不等的辦公室,供其免費使用,一些學校還把桌椅、電腦等辦公設備都配齊了。
當然,“拎包入住”也是有條件的,學生須提交入園申請,再由校方組織專家組進行評審,通過評審的方能人園。學校還會對項目進行持續監督和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將被清退。另外,“拎包入住”也是有時限的,一般為一年到兩年,到時間就必須脫離孵化器,到校外去尋找辦公場所。
創業指導,背靠大樹好乘涼
云南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中心老師張亮,用“保姆式服務”來形容學校給予孵化項目的支持——免費提供創業咨詢、信息服務、項目推介、專業化輔導等等。“七朵云”創辦人、西南林業大學大四學生甘燦林,則用自身經歷生動講述了學校在創業方面給予的各項指導:“一開始萌發創業的念頭,就是去上了學校的一門大學生創業課。后來又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淘寶大學培訓,幾個月下來積累了不少運營網店的經驗,這才選了黑糖這個產品來創業,現在每個月的銷售額都能達5萬到6萬。”
技術支持也是高校給予大學生創業者的一大福利,云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業項目“晟世彩云”,主要承接學校扶貧點的特色農產品銷售,團隊成員馬冬冬介紹,田里種什么、怎么養護、什么時候收割,都由學校的老師們給予指導,保證產出的都是優質生態蔬菜,讓他們幾個“大學生農場主”省心不少。在昆明理工大學,技術對創業項目的支持同樣顯著,進入到創業孵化園的35個項目中,超過6成都是基于科技發明成果之上組建的創業團隊。最典型的是在學校支持下開發的“watch me”聾啞人智能穿戴設備,在2015年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金獎。
成果與效益
剛剛領到2016年度“全國高校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獎項的云南農業大學,早在2011年就建立起了大學生創業園,孵化的項目中有20多個成功走出學校、注冊成立了公司,其中的佼佼者年銷售額已達千萬。在創業孵化方面同樣走在云南高校前列的西南林業大學,近3年來孵化的項目多達80余個,成功注冊成立公司的也有30余家。
2015年才成立創業園的云南財經大學和昆明理工大學,孵化成果同樣顯著。財大首期孵化的項目中有6個成功注冊成立了公司,其中周永川等幾個90后大學生創辦的兼職平臺“掌上職客”,曾獲天使投資人100萬元的資金支持。而昆工重點打造的“watehme”聾啞人智能穿戴設備創業團隊,則已在中關村成功落地,并獲得1500萬元的融資支持。
如果說一個個創業項目被成功孵化是“點”上的成果,那么大學校園中創業氛圍的營造,就是“面”上的效益了。云南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科長劉魯峰給出了一組數據:2013年—2015年學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分別為34人、65人和139人,增長速度非常快。為了滿足學生的創業需求,學校目前正在建設“云農眾創空間”,讓更多的項目能夠入園孵化。西南林業大學創業園中經營一家環保科技公司的2010屆學生宋亮,畢業工作幾年后,于2015年回到學校的孵化園進行創業。談起幾年來的變化,宋亮很是感慨“我們上學那個時候,‘創業就等于是‘不務正業,沒人鼓勵你去做,現在氛圍多好,場地、技術、政策,各方面都在支持鼓勵你去創業!”
困境與突圍
盡管成效顯著,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表現,就是大學生創業者在面對市場時的手足無措。
云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業項目“晟世彩云”,就在拓展銷路方面遇到了瓶頸,作為高原特色農產品銷售平臺,前期利用學校資源已經積累了一些銷售渠道,但一旦要往外走、去面對大市場的時候,就覺得非常困難,拿著好東西卻賣不出去!而云南財經大學創業園第一期孵化的15個項目中,則有4個項目因難以應對市場挑戰而中途退出。
“大學生創業者最缺的就是經驗,尤其缺乏應對市場的經驗,就這一方面來講,我們創業培訓的質量還不夠高、針對性還不夠強。”云南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科長劉魯峰說。西南林業大學創業教育中心主任張保蘭也坦言,目前針對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指導仍然是有限的、不全面的。
的確,大學教師普遍都缺乏運營公司、應對市場的經驗,難以給學生有效的指導,那么面對困境,高校創業園又將如何突圍呢?張保蘭說,最接近市場的就是企業,下一步西南林業大學將從加強校企合作入手,讓企業加入到創業項目的孵化中來。云南農業大學的突圍之道同樣指向企業,劉魯峰說,學校目前正在建“百名創業導師庫”,選定100名企業家作為創業導師來指導學生,從而填補當前創業孵化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