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虎 吳建國 王用兵
“群眾所盼的,就是我要干的”
———記江蘇省東??h雙店鎮三鋪村“第一書記”黃德如
●張開虎 吳建國 王用兵
指導企業做好財務工作
在轄區世林食品企業詢問產品銷售情況
炎炎夏日,天氣火熱,但走進江蘇省東??h雙店鎮三鋪村時感受到的卻是陣陣清新:田地里正在茁壯成長的莊稼,村莊里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嘮嗑的村民有說有笑……這一幕幕散發著生機與希望的畫面,散去了夏日的浮躁,給人帶來的是無限的喜悅與期盼。
“能有這么大的變化,多虧我們村的黃書記!”6月底的一天,筆者行走在三鋪村,這是聽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群眾口中的“黃書記”叫黃德如。2015年5月,在東??h財政局政府采購中心、人秘科、社保科工作過并取得顯著成績的他,積極響應連云港市《關于向經濟薄弱村派駐 “第一書記”》的號召,報名參選,毅然從繁華的縣城來到經濟不發達的貧瘠山村。
雙店鎮三鋪村位于東海縣西部,地處馬陵山丘陵地帶。與原北澗村、梁圩村于2001年合并而成,共有4個自然村,全村共分22個村民小組,是省定經濟薄弱村。
如何打開工作局面?對于沒有農村經歷的黃德如來講,這是關鍵。“走訪,才能接地氣?!比ツ?月15日,天氣特別炎熱,黃德如到任的第一天就進村入戶了解實情,掌握第一手資料,把村放在心里,把心放在村里,“身入”農家、“心入”群眾,他挨家挨戶走訪調研,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走了50多公里山路,先后走訪了200多戶黨員群眾。“村民單一依靠種糧,2014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0元。”黃德如在駐村日記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村民反映的問題。村民最怨的是村集體無積累,沒有能力辦事;最盼的是改變村莊環境面貌,走寬敞平坦道路。
“50歲的梁大娘身體不好,想在家搞養殖,但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和技術?!薄按逯薪M與組之間的‘斷頭路’何時能修?”“農田水利設施什么時間能配套?”面對村民們的“發聲”,黃德如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只有和群眾零距離接觸,才能了解百姓在想什么、盼什么,才會知道要為老百姓干什么?!卑雮€月之后,黃德如在駐村日記本上深深地寫下自己的感受。
去年5月前,三鋪村進行了大規模的村莊環境治理,集中拆除了34戶村民搶占街道兩旁的豬圈廁所,打通了村前一條東西長1000多米的“迎賓大道”??捎捎谝粫r難以爭取到資金投入,道路硬化水泥路鋪設便“擱淺”,成了“半拉子工程”。“決不能讓‘民心工程’打折扣!”黃德如得知情況,便跑到東??h交通部門,懇請“特別關照”出“大股”,縣鄉財政出“小股”。一個月時間,黃德如都記不清自己往返縣城多少次,去協調水泥路硬化資金。但是換來的是三鋪村有史以來的第二條平坦的水泥大道呈現在村民面前。
三鋪完小教室改造項目的建成使用,更體現了這個幾年前跳出“農門”的黃德如扶貧先扶“智”的教育情懷?!霸俑F不能窮教育”,為爭取省薄弱學校——三鋪完小教室改造項目,改善教學條件,讓孩子上好學,黃德如跑斷了腿,磨破了嘴。最終,三鋪完小教室改造終于立項,并很快就要實施。為推進三鋪村“一事一議”獎補項目,黃德如不辭辛苦,進省上市,邀請到農業、水利專家、財政領導實地勘察、出謀劃策、科學規劃,力求把項目做成“實惠工程”和“德政工程”。三層集村“兩委”辦公、醫療衛生和電商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樓房拔地而起;農田水利配套項目被列入省農開“十三五”規劃中,1200多畝“旱憋嶺”將變成水澆地。
“通過黃書記的幫助,向上爭取的資金多達500萬元?!比伌妩h支部書記楊增慧說,“為咱村真是出力了。”一個個項目的實施,讓村民們熟知了黃德如。黃德如也因此贏得了村民們的贊許。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干部。黃德如在工作中發現,貧困村“兩委”班子的“領頭雁”的能力不能減弱。三鋪村“兩委”班子現由4名干部組成,這些年來也一直想干事,但卻始終沒能干成大事。
“究其原因還是思想上存在問題,總抱有等、靠、要的思想念頭。”黃德如分析道,要邁開步子,先要解放腦子。為此,黃德如組織村“兩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學習取經。一周時間,跨越2省,行程2100多公里——學習美麗鄉村建設、村級事務管理、黨員隊伍建設等方面經驗,考察村務管理、旅游開發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創新理念,提升能力查找差距,彌補不足。從考察中找思路,從實踐中學范例。在黃德如的號召下,村組干部積極幫群眾出點子、學技術、跑市場,“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穩定、促一方和諧”成了三鋪村干部常念的經。
“幫扶”就是要“幫富”,靠“輸血”,更要靠“造血”?!伴_展幫扶工作,就是要圍繞當地重點產業,選準增收門路,讓致富項目落地生根,讓集體富足、農民富裕,實現精準脫貧?!鄙钣畜w會的黃德如知道,三鋪村以前生產經營都是“單打獨斗”,農產品銷售都是提籃小賣,效益差。
走訪群眾
與三鋪村支“兩委”干部就村下一步發展進行實地調研
如何讓農產品銷售也與時俱進,搶搭“互聯網+”的快車?他主動聯系網絡公司,雙方達成合作協議,在淘寶網上成立“二畝田”農產品銷售網店,由村集體購農產品,網絡公司運營銷售。短短幾個月,村里生產的花生、豆角干等農產品銷售額近80萬元。在做好網店的同時,黃德如還積極推進傳統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世林食品和網絡公司“聯姻”,強強聯合,擴大農產品銷售半徑,每年消化50萬畝花生產量,年銷售產品突破5000噸。如今,“互聯網+農產品”的銷售模式讓雙店鎮三鋪村的花生米、綠豆、黃豆、花生油等農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貧困村群眾的致富夢終于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
“腳上沾多少泥,就能給群眾辦多少事?!弊渣S德如踏進三鋪村的那天起,他就成為了一名全天候“村官”。村莊農舍、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用汗水踐行著“第一書記”的責任。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h新聞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