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報》12月24日文章,原題:計劃經濟遇上大數據大數據在西方仍是個討論中的話題,但在東方已成為現實。第二大經濟體在數據采集及處理方面,比任何國家都走得更遠。大數據已成為北京的重要治理工具,并發展成計劃經濟的一種新形式。
在中國,490萬人將不能乘坐飛機、165萬人不得乘火車。這項禁令是發改委推出的一項新政策的一部分:在新的信用評價體系中不合格的人將被禁止旅行。中國央行已評估了約6億人的支付數據。經常性不按時付賬的人將面臨嚴重后果。
中央政府的規劃部門正在討論更大范圍地使用大數據。全面的數據將讓中國官員擁有新手段去治理這個14億人口大國。他們能夠實時讀取全國的空氣質量監測器數據,并了解哪些工廠確實采取了減排措施。
十多個地方政府的大數據試點項目正在進行中。北京市將推進車載機具信息實時采集,實現對車輛和駕駛員動態的實時監控。不久前舉辦了G20峰會的杭州則正進行另一個試點項目。杭州市政府收集交通違章及公交逃票等數據,并以此同大學入學、公務員錄取等掛鉤。
這一系統不僅針對民眾,也面向企業。有關部門將出臺規定,未來在華銷售的所有電動汽車都必須能實時向外傳遞位置、能耗等信息。這意味著每一輛在中國行駛的電動汽車都能被直接跟蹤。
這些聽起來未來感十足的事,有望在短短幾年后變為現實。這些項目的背后,不僅有政府,還有中國企業。某互聯網巨頭就曾呼吁中國警方使用大數據來偵破刑事案件,并表示愿提供幫助。中國正憑借大數據,打造一種全新的治理模式。若這個大國在這一領域取得成功,將徹底改變我們所知的國家治理方式。德國政府及企業應深入研究這個話題。中國可不會等待。▲
(作者斯戴凡·紹尓,青木譯)
環球時報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