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在大多數人心中,斯諾登是一個符號,但這部電影更多地呈現著
這個孤獨斗士形象的背后被遮蔽和忽略的眾多日常化的細節
“現代戰場在哪?士兵。”“隨處即是。”“戰爭的第一條規則是什么?”“永遠不要暴露自己的位置。”“如果外界的一個人知道了,國會也知道了。那么敵人也就知道了。”這是斯諾登的上司和導師教導他的話。最初,斯諾登在游移中服從,但最終仍然說服不了自己,選擇了退出和泄密。一名曾經默默無聞的極客,把自己變成了21世紀最大的新聞主角。
“保密就是安全,安全就是勝利。”站在冬日密林深處的狩獵場,斯諾登戰戰兢兢地受著這樣的教誨。很顯然,導演奧利佛·斯通巧妙又明顯地用這句臺詞對接又映射著《1984》中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直至今日,環繞著斯諾登的討論仍然未能停歇,有人認為他是自由主義的英雄,有人認為他是恐怖主義的幫兇,顯然,奧利佛·斯通在塑造他無畏的一面。迄今為止,關于斯諾登最優秀的影像作品應該是那部紀錄片《第四公民》,相比于那部冷靜、直接、企圖最大程度逼近斯諾登的紀錄片,這部電影《斯諾登》基于真實事件的同時混入了各種推波助瀾的想象細節。在很大程度上,它想探究的是斯諾登這個人心境轉折的原因。
不得不說,約瑟夫扮演的斯諾登,基本上還原了他本人在紀錄片中呈現出的真實的形象與氣質,無論瘦小甚至有些呆萌的外表,還是時而流露出的堅定的眼神。電影中的斯諾登,敏感、善良、堅定、不善交際,甚至有一些脆弱,而且他還患有癲癇,更多的可能是,這所有的性格和身體原因在對于自己從事的工作正義還是邪惡的糾結之中,共同的化學反應推著他走向了最終。他有著眾多同事與同行,他們也都見證著同樣的事,當他們部門的領導面對國會撒謊的時候,同事們看著電視屏幕默不作聲,互相流露出尷尬的表情,但一切也就到此為止,而斯諾登無法到此為止,他決定向前多走一步。但這一步是毀滅性的一步,對于自己曾經奮斗過的部門,對于自己的后半生,都是如此。
如果說這部電影相較于之前的所有報道和紀錄片有怎么樣的不同,其實,無非就是告訴人們,斯諾登也是個普通人,有困惑,有猶豫,渴望愛情,在不知所措時也會暴躁和煩惱。在大多數人心中,斯諾登是一個符號,他似乎一直冷靜地籌備著日后重大的泄密事項,心思縝密,計劃完備,像精妙的儀器,但這部電影更多地呈現著這個孤獨斗士形象的背后被遮蔽和忽略的眾多日常化的細節。這部傳記片最有趣的橋段顯然不是那些已經眾所周知的在香港的酒店如何與幾名記者商討著震驚世界的議題,而是他作為一個情報界新人到被上司賞識再到內心開始疑惑的心理軌跡。
因為他有著堅定的價值觀,所以,當某些東西被侵犯和篡改的時候,他才會決定反抗。從本質上講,他仍然是一個自由主義者,深信有些邊界不容被侵犯。他的上司告訴他,美國人現在不需要自由,他們需要安全。斯諾登說,但是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做這樣的交易啊。那個瞬間是他真正做出決定的當口。
其實,還有一個角度十分有趣,就是斯諾登的那些同僚們。他們很多人其實對于政治既不懂也毫無興趣,他們只是一群極客,對于用技術監視他人生活更多的出自一種隱秘的惡趣味,他們也覺得那侵犯了隱私,但這想法一閃而過,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普通人,你說他們在作惡還是在行善,抱持著最大的正義感認定自己在對付恐怖分子,還是滿懷惡意地要徹底把自由世界摧毀?其實都沒有,他們只是在工作。這群人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
這部電影有很多熟臉演員,在各種配角設定中一閃而過,尼古拉斯·凱奇出演的對于機構充滿怨氣的資深員工,在結尾時看著新聞上的斯諾登大聲贊嘆,意味復雜;還有扮演斯諾登女友的謝琳·伍德蕾也算是收放有度。這電影最打動人心的或許是最后一行字幕:“斯諾登的女友搬到俄羅斯和他一起生活。”斯諾登注定再也不可能過上普通生活,但他只是努力想讓自己和其他人都能如常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