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睿
摘要:抑郁癥“煩躁”屬于心境障礙性疾病,輕者影響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重者甚至能導致患者輕生死亡。中醫治療抑郁癥“煩躁”需要結合臨床特征及其辨證不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而在研究抑郁癥“煩躁”中,其與陽虛病機的關系成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文通過文獻閱讀法、臨床特征分析法及以藥測證法探究陽虛病機與抑郁癥“煩躁”的相關性,期望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抑郁;煩躁;陽虛病機;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018-02
抑郁癥也叫做抑郁障礙,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是該病臨床主要特征,屬于心境障礙常見類型。而在抑郁癥患者中,通常還會表現出煩躁情緒,煩躁在抑郁癥的表現中發生率不低于90%[1]。中醫《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而在其他中醫文獻中,還有“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這些內容均以陽熱證立論[2-4]。而通過相關文獻的查閱及臨床實踐,筆者認為陽虛病機與抑郁癥“煩躁”存在密切聯系,因此試從陽虛病機方向探尋其與抑郁癥“煩躁”的關系,報道如下。
1從文獻史料分析陽虛煩躁
煩躁,是情緒表現的一種。煩躁主要指心中煩悶、焦躁,易急易怒,甚至在行為舉止中直接表現出躁動不寧的特征。中醫理論中,胸中熱而不寧是為“煩”,手足擾動不安是為“躁”,煩躁的中醫病機有虛實寒熱之分[5]。在《傷寒明理論》[6]中,有明確記載:“煩躁之由,又為不同,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有邪氣在里而煩躁者,有因火劫而煩躁者,有陽虛而煩躁者,有陰盛而煩躁者,皆不同也”。說明煩躁病機分多種類型,其中便包含陽虛所致的煩躁癥狀。而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的記載,這段文字敘述表明的是傷寒患者,脈象虛浮,誤用火法治之,亡失心陽,心神外浮,心陽不足,受水飲痰邪所乘,擾心而驚狂,半坐臥不安之癥[7]。以此可以看出,煩躁表現中心神浮動、臥立不安與“心陽不足”有關。現代“火神派”醫者認為煩躁與陽虛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8],并對陽虛煩躁進行了大量的論述,其中,在《扶陽講記》當中專門對陽虛所致煩躁進行了論述:“一方面是陽虛不能鎮納群陰,另一方面是陽虛不能安住本位而出現躁擾不寧”。而在《中西醫結合論治抑郁障礙》[9]中,王彥恒曾指出:“煩躁在抑郁障礙極為常見,不少醫者只知以梔子寒涼除煩,其實非也”。這些文獻都說明煩躁與陽虛病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
2從疾病臨床特征論述抑郁癥“煩躁”與陽虛病機的關系抑郁癥中“煩躁”表現較為常見,且發生率較高,但不是所有的抑郁癥都存在煩躁情緒,因此煩躁并不能作為診斷抑郁癥的必有癥狀。“煩躁”在抑郁癥的診斷中可稱之為精神運動性激越[10],在臨床檢查中常表現出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其在接受檢查過程中,患者往往存在許多小動作,比如:反復坐立、扯頭發、搓手、咬手指或嘴唇等行為。這些“煩躁”表現可與《國際疾病分類法 · 第 10 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于抑郁癥診斷標準的內容相結合,判斷患者是否為抑郁癥“煩躁”。兩個標準中并未提到“煩躁”,說明抑郁癥中“煩躁”癥狀必然是與抑郁癥的其他表現伴隨存在。伴隨“煩躁”表現的其他癥狀很難以中醫“熱癥”來闡述[11]。臨床上,抑郁癥分為單次發作或反復多次發作,癥狀表現主要以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及其他軀體癥狀為主。心境方面,抑郁癥表現出持久的情感低迷、悲觀抑郁。患者中癥狀較輕者,表現出悶悶不樂,情緒低沉、興趣缺乏、無愉悅感等,而癥狀嚴重者,則表現出痛苦不堪、絕望、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等[12]。情緒低迷在中醫上與心氣虛、肝氣虛病機有關[13]。意志活動方面,表現出行為懶散,不愿接觸他人、閉門獨居、疏遠親友等,中醫上屬精力衰減,與腎陽虛、脾氣虛病機有關。認知功能方面,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反應時間長、學習困難、思維靈活性減退等,中醫上屬于認知疲乏,與脾氣虛、腎陽虛病機存在聯系。由此可見,抑郁癥與陽虛病機存在一定聯系。通過流行病學的研究調查,對患有抑郁癥的患者進行分析,抑郁癥患者1100例中,341例存在畏寒肢冷癥狀,而這些患者均伴有煩躁癥,583例存在神疲乏力癥狀,同樣這些患者伴有煩躁癥。在中醫辯證體系當中,則常采用神疲乏力與畏寒肢冷屬于辨陽氣虧虛的主要臨床依據。由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可以推斷,很大程度上,抑郁癥“煩躁”或許與陽氣虧虛存在相關性[14]。
3從治療方藥論證抑郁癥“煩躁”與陽虛病機的關系抑郁情緒伴隨的癥狀中失眠、多夢、精神運動性激越、精力疲乏、焦慮情緒、食欲減退、嗜臥等,都存在陽氣虧虛的病理基礎。而煩躁情緒在抑郁癥患者中,同樣與陽氣虧虛有關。為探究抑郁癥“煩躁”與陽虛病機之間的關系,本節分析用藥組方規律,采取“以藥測證”的方法來分析抑郁癥“煩躁”的病機與治療特征。
在97首抑郁癥“煩躁”的古代治療方劑中[15],含有茯苓、人參、白術、附子、甘草、肉桂、黃芪、山藥等。這些藥物均為益氣助陽藥物,其在組方中明顯用藥含量比麥冬、黃芩、白芍、石膏等清熱養陰類藥物更高。在這一組方中,益氣助陽藥物相比養陰類藥物使用的多,說明該組方治療抑郁癥“煩躁”是以益氣助陽為主,這組方劑從側面驗證抑郁癥“煩躁”與陽虛病機有關。中醫藥物中淫羊藿、巴戟天、黑胡椒、人參與鹿茸等都具有較好的抗抑郁作用。這些藥物均屬于助陽益氣類型,表明助陽益氣藥物可起到對癥下藥的作用,治療抑郁癥,表明抑郁癥與陽虛病機存在聯系。
4小結
筆者通過查詢文獻資料、分析抑郁癥“煩躁”的臨床特征及采用“以藥測證”方法證實了抑郁癥“煩躁”與陽虛病機存在相關性。但目前還缺乏抑郁癥“煩躁”與陽虛病機之間的具體關系論證,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且本次研究避免將“煩躁”的病機單純歸于陽虛病機,雖然研究存在一定缺陷,但也期望能夠給具體研究通過提供綿薄之力,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包祖曉基于貝葉斯(Bayes)網絡技術的抑郁癥中醫證候規律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74-82
[2]張懷亮從少陽論治抑郁癥[J].中醫雜志,2008,49(9):781-784
[3]薛蕾,李佳,姜錫斌抑郁癥病機辨析[J].山東中醫雜志,2008,27(4):224-225
[4]郭蓉娟,王嘉麟,張允嶺,等抑郁癥中醫證候要素相關分析[J].中醫雜志,2008,49(9):828-829
[5]沈連熊試述《傷寒論》煩躁病機及治療[J].四川中醫,1995(3):5
[6]成無己傷寒明理論[M].1970
[7]趙商勛《傷寒論》針灸療法臨床應用探討[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9
[8]包祖曉,孫偉,陳文澤,等肝腎陽虛型抑郁癥與血清性激素關系及助陽舒心方的干預作用[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3,20(5):503-504
[9]丁瑛中西醫結合論治抑郁障礙[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精神疾病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2012
[10]陳文姬從仲景方試論抑郁癥的辨證論治[J].中華醫藥雜志,2005
[11]李黎,包祖曉,陳寶君,等抑郁癥“煩躁”與陽虛病機的相關性探析[J].中醫雜志,2011,52(14):1253-1255
[12]小樓聽風抑郁癥表現自測[J].當代老年,2010(12):42-42
[13]柳紅良基于肝氣虛立論抑郁癥證治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14]范平,陳革妃從“治未病”理論探討陽虛體質抑郁癥的防治[J].河南中醫,2011,31(4):345-346
[15]包祖曉,田青,陳寶君,等抑郁情緒伴隨的常見癥狀中醫用藥規律分析[J].中醫藥學報,2010,38(5):7-9
(收稿日期: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