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祥
[摘 要]課程改革讓科學課堂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充滿生活的活力。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思維,是科學課標的理念,是時代和民族發展、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未來人才素質的需要。科學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增添一份助力。
[關鍵詞]培養 科學 興趣 發展 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76
科學課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肩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對課堂教學也越來越重視,科學課的教材和教學課標都進行了改革與完善。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親身經歷一些簡單易行的觀察、實驗、采集、制作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知識的全面發展。
一、懸念,讓科學課堂成為充滿生機的有效空間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而有力的心理因素。只有學生對某種學習活動感興趣,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不會感覺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只有當學生有學習興趣時,他才能集中精力,積極思考,使知識與技能掌握得快速且牢固。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我一上講臺,首先詢問學生愛不愛看魔術,在得到學生的肯定回答后,我先將一條干手絹塞入茶杯底部,再將茶杯倒立,豎直扣入水中,最后豎直將杯子提起,擦干杯口,拿出手絹,讓學生觀察手絹是否沾濕。學生觀察后,回答:“手絹沒濕。”手絹分明已沒入水中,但為什么沒濕呢?學生觀看后都露出驚奇的表情。我順勢引導學生: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手絹不濕的秘密?學生齊聲回答:“想。”學生帶著疑問集中精力進入課堂,思維活躍,課堂自然有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教學節時省力,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益處。多媒體設備將繁瑣的概念與復雜的圖像,輕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強了課堂知識的直觀性,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言而喻。教學中,借助錄音、幻燈、音像等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在音、形、色方面的優勢,使學生將苦學變為樂學。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課堂就變活了。如在教學《美麗的大科學》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美麗的自然畫面,一邊用富有情感的語言,描述大自然中的美麗景象,學生的視覺與聽覺都得到了有效刺激,教學效果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二、觀察,讓科學課堂流溢和諧的實踐空間
科學知識的學習,最不能缺少的是觀察和實驗。科學新課標指出:“科學教學要注意觀察和實驗。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科學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這是根據科學的特點和科學課教學的實踐提出來的,符合科學教學的規律。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盡可能讓學生觀察實物,實際地認識實物,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而獲得知識并提高動手能力。如“水的性質”單憑教師講述,學生理解起來困難,如果教師能讓學生用眼、耳、鼻、舌、手等身體器官,將牛奶、豆漿、酒、鹽水等液體進行對比觀察,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并掌握。
學生要做好實驗,需明確觀察重點,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與具體的實驗步驟。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各種客觀事物與現象,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土壤的成分》一課時,我讓學生做用酒精燈加熱土壤的實驗。我首先指導學生學會使用酒精燈,然后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現象與氣味的變化。實驗完畢,我再引導學生說出加熱后的變化。學生得出結論,在給土壤加熱的過程中,觀察到土壤中有煙冒出,并伴隨著一股焦臭味。我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加熱后的土壤會冒煙,且發出焦臭味?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土壤中冒煙,并發出焦臭味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動植物殘體。教師在學生得到感性認識后,再給出結論:土壤中含腐殖質。通過實驗,使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理論上與主觀上的認識,從而對知識理解深刻、記憶牢固。
三、思考,讓科學課堂成為動態生成的探究空間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對培養他們的興趣與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觀察實驗是發展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徑。充分地思考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材料和充分的時間進行觀察和實驗。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寓科學知識于游戲中。一位優秀的教師在學生的發言與自己的要求不一致時,應耐心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答案,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怎樣測定太陽的高度》一課時,我在室內講好注意事項后,讓學生帶上儀器,自己到室外做實驗,最后總結自己的發現,我再適當地引導與補充,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科學興趣,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還應注重探究活動的活動效益,讓學生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獲。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