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文題展示、思維引路、時文回放三個環節,意在引導考生面對事實型的任務驅動型材料如何來確定立意,以及在立意指引下緊扣材料論證“做好事后‘求表揚”的對與錯、得與失。通過對這一文題和文章的分析和點評,旨在為大家寫作任務驅動型作文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做好事 ;求表揚;任務驅動;導寫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求求你,表揚我……2月16日,媒體接到一張姓男子的電話,在電話中,他將自己多年來做的好事說了出來,希望媒體能報道。該男子是吉林省長春市一家燒烤店老板張金彪,8年來捐資助學近20萬元。他說,“求表揚”不是滿足一個人的虛榮心,而是要通過表揚來感染其他人去做好事。張金彪“求表揚”的做法被媒體報道后,引發輿論熱議,有人表示贊成,認為這樣能帶動更多人參與公益行動;有人表示反對,認為“求表揚”可能成為商人最廉價的商業廣告,甚至會滋生偽善、騙捐等現象。
做了好事該不該“求表揚”,對此,您怎么看?請表明你的態度, 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
思維引路
1.做好事“求表揚”值得尊重
一直以來,做好人好事拒不拒功利充滿爭議,比如拾金不昧該不該給予報酬,至今都沒有形成共識。其實,好人好事從來難舍功利,做好事是為了做好人,做好人是為了贏得社會尊重,獲得個人價值的肯定,這些訴求本身就是一種功利沖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做了好事希望得到表揚是人之常情。無論“求表揚”或者“求低調”,都值得尊重。好人好事所具有的社會價值不能被忽視。過去民間籌款修橋、修路、修廟宇等等,修成后都會立個功德碑,刻上事跡文章和捐贈名單,這不僅僅是自我表揚,更是強調一個社會價值導向,將公益慈善的傳統傳遞下去,影響世人。
2.“求”是一種社會悲哀
做好事不留名歷來為人津津樂道,或許這樣的模式更符合中國人習慣中的思維定勢。但顯然,這一次張金彪請求媒體報道個人事跡沒有遵循常規發展套路。與其說張金彪想登報“求表揚”是令人莞爾的“行為藝術”,毋寧說是發乎內心的悲愴逼問,表揚需要“求”是一張沉重的道德試紙,是一種社會悲哀。
3 .“求表揚”或會滋生偽善現象
做好事“不留名”的時代已經過去,但要警惕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無論是“不留名”還是“求表揚”,都是一種極端思維,都是一種道德綁架。“不留名”是把人推上神壇,打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求表揚”是把慈善功利化、世俗化,其背后包含著傷害慈善的成份。且不說“求表揚”有沽名釣譽之嫌,假如做了好事被媒體大肆宣傳,最后成了慈善名人,輿論會變本加厲地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甚至逼捐。面對“求表揚”,媒體應保持一份理性,更要對極端思維保持一份警惕。
4.受助者不要忘記感恩
張金彪多年來堅持做好事,僅捐資助學就花了近20萬元。但這件事引起爭議的焦點卻是做好事該不該高調“求表揚”。與做好事求表揚的人相比,更應該反思的是受助者。做好事的人可以不求回報,但不代表受助的人可以不感恩。有人說,最高明的資助,是讓受助者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受助。也有人說,受助者的隱私和自尊心不應該因此而遭到傷害。“贈人玫瑰”,固然“手有余香”,但接下玫瑰的人難道就可以因為贈者“手有余香”而心安理得,忘記感恩嗎?有困難,接受幫助,心懷感恩,不但不會影響成長,反而能讓內心更強大、更陽光。所以,做好事求表揚并沒有錯,而接受幫助的人應站出來發聲,讓感恩不再沉默。
5.讀懂“求表揚”背后的希冀
稍稍察看一下張金彪的近年簡歷,可見他并不缺乏表揚。不僅事跡登過報,電視上“露過臉”,而且當上了區政協委員、民盟委員、市民巡視員,并榮獲過“長春好人”稱號。但張金彪為何還要求再度登報表揚?其內心的“缺憾”或“希冀”究竟是什么?我想除了他不斷做好事仍希望持續得到認可和鼓勵的客觀因素外,期盼“好人”隊伍壯大、善舉效應延續、公益事業做強,才是他縈繞于心的最大心愿與夢想。
時文回放
求求你,表揚我……2月16日,媒體接到一張姓男子的電話,在電話中,他將自己多年來做的好事說了出來,希望媒體能報道。該男子是吉林長春燒烤店老板張金彪,8年來捐資助學近20萬元。他說,“求表揚”不是滿足一個人的虛榮心,而是要通過表揚來感染其他人去做好事。(2月18日《新文化報》)
張金彪捐資助學的愛心以及“求表揚”的率真與勇氣,令人感動和欽佩。但輿論一片叫好聲還是令人感到一絲異樣。搜狐網的民調顯示,八成網友認可其做法,認為公民做了好事就應大肆宣傳,否則公益的積極性將受打擊。做好事“不留名”的時代已經過去,“求表揚”的時代已經到來。
不得不說,輿論生態缺乏一種理性精神。高調的陳光標飽受爭議,甚至被貼上了“中國暴力慈善第一人”的標簽,而張金彪的“求表揚”卻贏得好評如潮,如果張金彪日后做大成了陳光標式慈善人物,輿論又該如何?在慈善事業上,苛求大人物、同情小人物,動輒道德綁架,并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理性輿論。
現實中,向名人、富人逼捐并非個別現象,把慈善當成一門生意者也大有人在。前者違背慈善的自愿原則,而后者的危害更甚。如果“求表揚”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觀,那么慈善事業就存在淪為商業道具的危險。特別在慈善制度不完善、慈善環境不成熟的當前,“求表揚”可能成為商人最廉價的商業廣告,甚至會滋生偽善、騙捐等現象。
值得追問的是,大肆宣傳好人好事真能激發慈善積極性嗎?未必。中國人不乏慈善熱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更是優秀民族傳統。我們缺的是公開、透明、有公信力的慈善組織,以及健全、規范、高效的慈善機制。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慈善事業就能迎來春天,即使媒體不宣傳,愛心潮擋都擋不住。相反,公信力問題解決不了,再賣力宣傳也只是打造慈善盆景而已。
面對“求表揚”,媒體應保持一份理性,別急著為其善良的目的叫好,更要對極端思維保持一份警惕,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訓足夠深刻。
點評
這是一篇精彩的時評文章,作者圍繞“求表揚”事件,通過陳光標高調的飽受爭議和“求表揚”好評如潮對比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自己理性而深刻的看法:無論是“不留名”還是“求表揚”,都是一種極端思維,都是一種道德綁架。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建議建設公開、透明、有公信力的慈善組織。文章分析入情入理,具有極強的現實警示意義。
我們為何支持好人“求表揚”
在傳統的觀念看來,低調地做好事才是人們心中完美的好人形象,這種嚴苛的道德觀無可厚非,卻也有一定的狹隘性。做了好事,得到榮譽,甚至在物質上得到了好處,如果狹隘地看,這樣的善行或許是不完美的,但是從社會效應和長遠看,這樣的善才更能推行開來,并且它是無損于公共利益的。
這一次,張金彪“求表揚”的事受到關注后,絕大多數網友都表示了支持。這說明,大家在道德問題上更加務實和理性。“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式的道德值得頌揚,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不是說做好事就一定要自我犧牲,也不是說在道德上毫無瑕疵才算是善舉。在現實生活中,道德是由一群并不完美的普通人塑造的,他們的善舉不一定多么崇高,他們做好事,也得到了一些小回報,但這些卻是實實在在的正能量,為公共生活增添著溫度。
一個好人因為做好事而得到了榮譽,也得到了物質上的獎勵。這是人們所樂于見到的。由這次的事情,筆者不由得想起了一些類似案例:撿到錢包歸還主人該不該要酬金;獎勵見義勇為的一些措施引發爭議,比如高考加分,有人認為有道德功利化嫌疑。筆者認為,在這些問題上,一個重要的參考項不可或缺,即某件事物對于社會向善的作用,是推動,是抑制,還是無影響。當我們不再固守某種道德觀,而是從維護和發揚公共生活中的善行的角度出發,去制定規則,執行規則,才能讓更多的好人好事顯現出來。
總結
這篇文章題目就直接亮明“我”支持 “求表揚”的觀點,行文議論不溫不火,娓娓道來。文章開頭以贊揚的筆調引述材料,接著肯定“求表揚”者的行為有利于善行的推廣,能夠激勵更多的人去做好事,同時提出樂于表揚是在傳遞正能量這一獨到的見解。作者在最后提出 “從維護和發揚公共生活中的善行的角度出發,制定規則,執行規則”這一解決問題的辦法,給世人以警醒和啟迪。
作者簡介:梁志偉(1976—),女,河北省南宮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和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