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林
【摘要】 目的 探討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美沙拉嗪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依據治療藥物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應用單純柳氮磺吡啶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美沙拉嗪治療,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77.5%低于觀察組的95.0%,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7.5%高于觀察組的2.5%, 對照組治療后組織學積分(1.27±0.34)分高于觀察組的(0.79±0.15)分, 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美沙拉嗪與柳氮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優良, 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
【關鍵詞】 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潰瘍性結腸炎;有效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05
潰瘍性結腸炎為臨床發生率較高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 主要侵害結黏膜層及其下層, 多發生于乙狀結腸及直腸部位, 可連續發展至結腸位置并向潰瘍進展。黏液膿血、腹痛及腹瀉為其臨床主要表現, 該病病程長, 遷延難愈, 有較大治療難度, 且存在癌變風險, 對人們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嚴重威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與飲食結構的變化, 該病患病人數不斷增加。當前臨床尚未明確其發病機制, 治療多為用藥方式, 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及奧美拉唑均為常用藥物。本文為探討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用美沙拉嗪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的臨床療效, 現將患者80例納入本研究中, 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且行鋇劑灌腸、病理組織檢查及內鏡檢查等確診。依據治療藥物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齡24~68歲, 平均年齡(40.7±9.2)歲;病程4個月~5年, 平均病程(2.6±0.5)年;嚴重程度:21例輕度, 14例中度, 5例重度;累及部位:29例直腸乙狀結腸, 11例全結腸。觀察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齡23~67歲, 平均年齡(40.2±9.7)歲;
病程6個月~5年, 平均病程(2.8±0.6)年;嚴重程度:23例輕度, 12例中度, 5例重度;累及部位:28例直腸乙狀結腸, 12例全結腸。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嚴重程度、病程及累及部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單用柳氮磺吡啶(國藥準字H31020557, 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治療, 溫開水口服于飯后, 1 g/次, 4次/d, 持續4周;再結合患者病情變化對用量予以適當調整, 療程為8周。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加用美沙拉嗪(國藥準字H19980148, 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溫開水口服于飯后, 0.8 g/次, 3次/d, 療程為8周。
1. 3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中華醫學會消化學分會于2000年制定的標準判定療效[1]:臨床體征及癥狀消失, 行大便常規檢查結果為陰性, 行結腸鏡檢提示無糜爛與潰瘍, 黏膜基本無異常, 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 行大便常規檢查結果為陰性, 行結腸鏡檢查提示形成假息肉或炎癥為輕度, 為有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 大便常規檢查為陽性, 結腸鏡檢無變化, 為無效。同時行組織學檢查評分[2], 入院前后接受結腸鏡檢, 在甲醛溶液中放置少量腸黏膜組織, 石蠟包埋后切片行HE染色檢查, 在顯微鏡下對腸黏膜組織狀況予以觀察并評分:鏡下無活動或正常為0分;病變輕微~重度評分為1~3分, 將平均得分算出。同時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顯效10例, 有效21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77.5%;觀察組顯效20例, 有效18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0%,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6, P<0.05)。
2. 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7例出現不良反應, 主要為燒灼感、肛門刺痛或瘙癢、惡心及反酸等, 發生率為17.5%;觀察組1例出現不良反應, 為胃腸刺激與肛門刺激, 發生率為2.5%, 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0, P<0.05)。
2. 3 兩組治療后組織學積分對比 對照組治療后組織學積分為(1.27±0.34)分, 觀察組為(0.79±0.15)分, 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17, P<0.05)。
3 討論
目前臨床尚未明確潰瘍性結腸炎發生機制, 多會對乙狀結腸及直腸產生累及, 病情發展為進行性, 會累及全結腸或降結腸甚至癌變,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諸多研究證實該病密切關聯于免疫、遺傳、感染及環境等因素, 尤其是氧自由基。藥物、感染或病毒等反復刺激腸道黏膜, 特別是易感宿主腸道黏膜免疫反應出現率高, 且持續將細胞因子及炎癥介質釋放出來, 導致腸道組織損傷, 誘發潰瘍性結腸炎[3]。因尚未明確其發病機制, 故而無特效療法。
柳氮磺吡啶為磺胺類抗菌藥物, 是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首個藥物。受到腸微生物介導該藥物被吸收后會將磺胺吡啶與5-氨基水楊酸分解出來, 后者結合于腸壁結締組織后會長時間停留, 對前列腺素合成進行抑制, 避免釋放過多白三烯等炎癥介質因子, 消炎抗菌效果顯著, 且可發揮免疫抑制效果, 且磺胺吡啶可輕微抵抗腸道菌群。但其中包含磺胺類成分, 易導致過敏, 不良反應多, 患者耐受性低,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 高于觀察組2.5%(P<0.05)。美沙拉嗪為水楊酸抑制劑, 其活性成分主要組成為二分子水楊酸, 結合途徑為偶聯2鍵, 通過干擾花生四烯酸代謝對前列腺素及白三烯合成進行抑制, 為此具備強效抗菌作用。該藥物具有劑量依賴性特點, 不僅可對前列腺素合成進行抑制, 還能夠明顯抑制中性粒細胞脂肪氧化鎂活性, 更有效作用于炎癥腸壁結締組織。二者結合可強效抗炎, 效果優良。本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 低于觀察組的95.0%(P<0.05);對照組組織學積分為(1.27±0.34)分, 高于觀察組的(0.79±0.15)分(P<0.05), 與文獻[4]報道相近。
綜上所述, 美沙拉嗪與柳氮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優良, 可有效改善癥狀, 且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柳汝明, 吳斌, 趙雨晉, 等.美沙拉嗪與柳氮磺吡啶比較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評價.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1, 11(2):181-186.
[2] 姬盼盼, 周中銀.比較美沙拉嗪與柳氮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職業與健康, 2014, 30(18): 2603-2607.
[3] 溫育鵬, 胡亞麗.美沙拉嗪與柳氮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對比研究.當代醫學, 2011, 17(4):138-139.
[4] 黎永華, 陳嫦, 李光宇, 等.美沙拉嗪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觀察.白求恩醫學雜志, 2015(3):242-244.
[收稿日期: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