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菊
【摘要】 目的 了解和分析精細化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應用中的效果。方法 96例神經內科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各48例。對照組采用臨床常規護理模式, 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精細化護理。對比分析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未出現并發癥以及意外事件, 而對照組出現4例(8.3%)并發癥, 5例(10.4%)意外事件,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整體滿意度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神經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結合精細化管理, 護理滿意度高, 臨床療效好, 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 神經內科;護理;精細化管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205
神經內科有關病癥通常存在發病急、病情易加重、醫療周期相對較長、患者出現功能障礙等特點, 使得護理人員的護理任務量大, 且護理質量要求較高[1]。精細化護理以科技為背景, 合理利用現有資源, 注重細節操作, 密切協作, 以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為主要目標[2]。本研究對48例神經內科患者結合精細化管理進行臨床護理, 并以同期采用常規護理的48例患者為對照組, 結果發現, 采用精細化管理的患者獲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患者的滿意度高, 現將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本院96例神經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臨床診斷結果為:28例腦梗死, 23例腦出血, 眩暈綜合征、頭痛與暈厥各15例。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各48例。實驗組男26例, 女22例, 年齡41~84歲, 平均年齡(63.2±6.9)歲。對照組男25例, 女23例,
年齡40~84歲, 平均年齡(62.9±7.0)歲。所有參與本研究
的患者均沒有精神病史、未見神志不清、智力和溝通障礙等情況。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利用臨床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精細化護理。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管理、護理工作、風險管理以及績效管理精細化等4個方面[2, 3]。①護理人員管理方面, 對不同護理崗位制定人性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管理模式。通過分層負責制進行職能設置。護士長主要通過立體化操作對護理情況進行監督。責任組長主要對患者的身心護理進行合理評估并督促護士的護理工作。責任護士進行護理的實際操作并注意觀察期間患者的病情狀況等。助理護士進行生活護理。合理設置班次, 保證護理的質量。②護理工作方面, 調整血壓監測時間, 避免對患者的休息造成影響。制定恰當的流程對患者進行宣教, 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觀, 避免和消除有關威脅因素對患者造成的影響, 保證患者在護理期間有較好的心理狀態, 進而縮短康復時間。主要由責任組長進行監督。③風險管理方面, 通過進行風險教育, 使護理人員對患者常見的風險因素, 如自殺、燙傷、壓瘡、墜床、跌倒等有較好程度的了解。并通過討論的方式, 提高護理人員對于護理風險及時識別和有效評估能力, 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④績效管理方面, 護士長需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量化考評以及綜合素質評價。每周通過工作總結情況, 對文書書寫質量、宣教覆蓋率、差錯發生率以及護理措施落實度等指標進行評價。每2周通過專業技能、護患溝通水平、分析能力以及思想政治素質等幾方面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此項評價采取百分制制度。得分>90分為優, 80~89 分為良、60~79 分及格、<60 分則不及格。對于考評分數得分較高的護理人員可進行適當的獎勵, 不及格的護理人員則進行恰當的懲罰。以保證護理的有效進行。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護士長以書面檢查以及技能考核等方式, 對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出現意外事件的情況進行量化統計。并設計調查問卷, 對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對于健康教育、服務態度、操作技術以及滿意度4個方面, 通過百分制進行評分。得分高低直接反映臨床效果。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發生意外事件和并發癥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在護理期間并沒有出現并發癥或發生意外事件, 而對照組中出現4例患者并發癥, 占8.3%;5例患者意外事件, 占10.4%。兩組并發癥及意外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護理療效比較 健康教育評分方面, 實驗組得分為(94.3±5.4)分, 對照組為(81.6±9.3)分;服務態度評分方面, 實驗組得分為(91.0±5.9)分, 對照組為(75.2±8.7)分;操作技術評分方面, 實驗組得分為(93.1±6.7)分, 對照組為(84.9±5.1)分;滿意度評分方面, 實驗組得分為(96.1±5.0)分,
對照組為(85.9±8.5)分。兩組各項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對神經內科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 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情志和意識有細致認真的觀察, 并對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病機, 及時制備具有針對性較強的精細化管理護理措施。此外, 護理人員須嚴格遵醫師醫囑, 對患者進行恰當的情志護理, 對患者身心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 并與患者維持積極和諧的溝通, 向患者耐心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以及注意事項, 降低和避免患者內心出現疑慮, 使其在治療的過程中可維持積極樂觀的心態[3]。
精細化管理對工作細節化的處理有較高重視度, 可簡述為精、準、細、嚴[4]。“精”指示有關工作需精益求精, 對于服務工作以及護理管理追求完美。“準”指示對于信息、數據有精準的判斷與計量, 時間的銜接以及工作方法保證科學性。“細”指示護理的執行與操作需細節化。“嚴”指示嚴格執行護理的制度與準則, 對治療偏差進行控制。臨床護理中, 對于患者的關注逐漸增加, 精細化管理護理不僅可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出現, 對患者的病癥也有有效的控制, 還可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以及綜合素質, 進而達到降低出現無責任差錯以及技術缺陷事件可能性的目的。
本研究對實驗組患者結合精細化管理進行臨床護理, 并以同期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 實驗組患者未出現意外事件以及并發癥, 而對照組的發生率分別為8.3%和10.4%, 兩組并發癥及意外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 實驗組患者對護理效果的各項得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神經內科護理中進行精細化管理, 患者在健康和服務方面的相關要求得到較好的滿足, 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利平.應用精細化管理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研究.醫藥前沿, 2016, 6(2):314.
[2] 周惠芳, 黃彩芬, 趙華殿, 等.精細化管理在臨床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右江醫學, 2013, 41(5):739-742.
[3] 達瑛, 張濱.精細化管理在護理管理實踐中的應用.甘肅科技縱橫, 2015, 44(6):114-115.
[4] 李金惠, 張露瑩, 姚晚俠, 等.精細化管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護理研究, 2013, 27(29):3281-3282.
[收稿日期: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