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陽
摘 要: 信息技術教學旨在提升小學生的素養,培養其處理信息的能力。文章針對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準備、教學實施、課后評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究了其現實基礎與技術原因,提出了具體應對策略。
關鍵詞: 小學 信息技術教學 存在問題 應對策略
1.引言
信息技術是一種應用計算機科學與多媒體技術,實現信息設計與開發的系統。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教學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其處理信息的能力。本文針對教師在課程準備、教學實施、課后評價等方面存在問題,探究其現實基礎與技術原因,這是本研究的出發點。
2.基于理論分析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基礎
首先,前蘇聯學者贊科夫提出發展性的教學理論。該理論的核心理念在于立足兒童的特征進行相關的教學,以推動兒童全面發展。他的理論強調了個性在發展中呈現出的整體性、個體自我發展的變異性。贊科夫的指導思想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即比較高的難度、比較快的速度、各種理論方面的知識、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全面發展等多種核心指導思想。這種理論對于不同知識背景、家庭生態下的少年兒童有一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巴班斯基的過程最優教學理論。該觀點的立場在于在各種方案的可選擇項中,按照某種特定的標準,選擇一種最為適宜的觀點,進而實現經濟性、可操作性的結果。從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策略出發,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必然能夠找到恰切的發力點。
最后,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內容理論。建構觀點在于表明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間存在的規律和聯系。學習是通過分析上述特點建立聯系的一種路向,學生就是借助這種基本的方法來搭建起關于某種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學生來說,各種知識是橫向與縱向交織在一起的,極其便于創設協作性的認知體系。
3.制約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效果的問題及成因
3.1信息技術相關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相關課程準備不夠充分。在備課中,教師因為各種原因存在各種問題。例如,教學目標不夠清楚,具體的表述較模糊,尤其是對于怎么教、如何學這些信息課程目標顯得較為迷茫。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態度與價值觀不夠穩定。有的教師在具體的設計中往往過分側重信息性內容的傳遞和軟件的展示,而缺乏對于學生應該具備的情感性態度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引導。二是常規課堂管理相對滯后。課堂管理作為日常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關系到教學活動的進展。倘若缺乏必要的教學管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則必然陷入慌亂與矛盾的境地,最終結果是教師與學生二者的矛盾激化。
3.2制約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的動因。從根本上講,上述兩種類型問題的產生并未偶然,而是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和技術原因。一方面,信息技術課程重視程度不夠。盡管已經進入小學課程序列有十余年,信息技術相關課程仍然無法取得與語數外同等重視程度。某些信息技術教師沉溺于瑣碎的電教工作,缺乏教材與教法研究,使得相關課程發展更為邊緣化。另一方面,從教師的相關素養看,信息技術教師能力和水平往往參差不齊。有的教師本身不是專業的科班出身,而是被學校硬性要求負責相關的教學活動,這樣就在上課內容設計、課程標準制定、教學活動安排等方面缺乏相關的指導標準。基于此種初衷,教師便容易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程度,遁論創設相應情境,直面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結果是學生效率極低,對于信息技術求知熱情不高,動手能力與信息素養得不到有效提升。
4.小學信息技術相關課程提升的策略分析
4.1明確教學目標,正視個體認知差異。一方面,要明確相關的教材內容,列出在基礎知識、技能提升等方面的要求,確定相應的教材內容在整個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位置,確定課程所要列出的重點和難點,進而針對如何破解難點與重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法與模式。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教師要有所針對,側重學生、課程、評價體系的差異性,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側重。例如對于不同知識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學生要區別對待,采用其能夠接受的方式讓學生融入教學;對于有計算機特長學生,則應當積極鼓勵、適時引導,使其不僅僅打牢基礎,還能有所突破;對于成績上有較大差異學生,可以采用分層教材和評價的基本策略。
4.2創設學習情境,完善課程資源。第一,教師應當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創設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現實情境。而且,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的發展,選擇跟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語境和例證,讓學生真正融入教師所營造的課堂環境中。第二,課程資源是核心保障。小學相關課程資源涉及網絡上的資源、教材、配套光碟、光盤等素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以便調動其學生在該領域的積極性,實現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教師也要調動其互聯網資源的便利性,依托各種免費的資源,實現課程的全面升級與創新發展。
4.3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創新評價方法。一是通過正面引導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上課習慣,尤其要注重營造科學、民主的課堂氛圍,構建相對和諧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此,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改變以往形成的高高在上的舊觀念,尊重學生的想法與態度,深入學生中跟學生進行徹底的溝通與交流。在相應的溝通策略上,要靈活多樣,既可以有語言層面的溝通,又可以加大動作方面的溝通。二是創新教學評價方法。這要求教師不僅能夠明確要評價的主體在課堂上的表現,還要明確評價的目的與方法。從主體角度來說,信息技術課程的主體是學生,評價也應當以自我評價作為核心;從目的角度說,該課程應該注重學生掌握知識,提升技能,尤其在對知識習得的過程中來體現自我價值。
5.結語
針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在前期準備、教學實施、課后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相關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正視個體差異,繼而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創新教學評價方法,實現課程教學效率和知識能力的雙提升。
參考文獻:
[1]蔣小東.多元智能教學策略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初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14).
[2]嚴大虎,姚曉慧.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索[J].教學與管理,2011(33).
[3]熊芝娟.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