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蘭平
摘要: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律以外,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思維。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是貫徹教學意圖,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對于準確了解教育對象,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語文課堂;課堂教學;課堂提問;提問藝術
有趣高效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提問,好的提問常常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學生,撥逗著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然而能真正把握提問藝術的老師并不多。筆者認為目前語文課堂提問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誤區:第一,學生難以理解問題本身,而老師又不能化直為曲,不善于用另一個問題來誘導學生;第二,對問題的設計沒有梯度,不能按照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并且問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是一樣的問題;第三,接二連三的滿堂問,不少老師把語文課堂變成了一個專門回答問題的場所,學生也感到十分厭倦。并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間隙太短,讓學生忙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云;第四,把答案限制得太死。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一個環節,貫穿在所有課堂教學模式中。有效的教學提問能起到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維,實現信息反饋等作用。提問作為一個要素,要讓提問成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教師需要掌握提問的一些技巧。那么,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呢?
一、語文課堂的提問要圍繞重難點展開
教師對語文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嚴選,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圍繞中心,有的放矢。要根據教學的目的、重點和學生的難點提出問題,削枝強干。設計的關鍵問題,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弄清課文的實質,設計的主問題,能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設計問題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課文的重點、難點處;學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與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處;文章畫龍點睛處;能觸發學生想象聯想,發展其創造性思維以及“鋪路搭橋”處等。
二、語文課堂提問要掌握到“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象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注意提問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愿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二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后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三、語文提問要注意“引導”
課堂上既要注重師生互動,也要注重同學間的互動。教師要針對所有學生提問,可以叫一個學生回答,但決不能讓其他學生脫離思考;一個學生回答后,再問其他人是否有不同意見,或由其他學生評價、補充。這樣所有的學生都會認真地思考問題。一人答問發言時,其他人必須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抬頭轉身注視發言者,并認真思考別人的發言是否正確,講得好,鼓掌認可;還有不足,舉手補充;教師在理答時,要善于追問,有追問,才有探究,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所有的結論,在追問中生成。面對學生正確的應答,不要急于表揚;面對錯答,也不要急于否定;應該引導他說出思考的過程,說說答案的由來:“你為什么這樣說?理由是……?”
四、語文提問要由淺入深,化難為易
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越深越好呢?當然不是。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若問題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對一些較難較深,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適當進行“深題淺問”處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有效的課堂提問,達到啟發學生心智,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當然,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個語文老師非常關心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在教學過程中,究竟該采取什么樣的提問方式?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