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玉
摘要:中國是文明古國,更是“詩詞”的發源地,發展至今我國詩詞有著豐富的內容,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可以說是我國文學史的主要內容。詩詞的創作大都是詩人根據自己心中的所想、自己的情感的一種發泄。其語言精練,哲理豐富,韻味深遠。是一種凝練性和韻律性很強的文學體裁。發展至今,詩詞雖然已經不是文學的主旋律,但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目前,詩詞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充分挖掘、運用詩詞資源,探究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強化學生高層次的發展。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粗略的談一下新背景下初中語文詩詞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詞教學
古詩文的作者都是在政治和文學上具有一定建樹的人,因而他們的生平也是波瀾壯闊富有色彩的,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承擔著傳承優秀文化使命,在教學中使學生充分領悟古詩詞的深刻而優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些名句、重點詞句在詩詞中的作用,同時也學習古人寫詩的功力。
一、讀詩也讀史
很多古詩詞,有著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要真正知其意境,非讀懂它所包含的歷史知識不可。而一些流傳很廣的經典詩詞,往往會因為詩詞本身的驚艷,使人們忽略其背后的歷史人文知識,人們也僅就詩讀詩,結果是難以知其意境。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遇到這種具有濃厚歷史背景的詩詞,一定要讀詩也讀史,通過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使學生具備真正讀懂詩的基礎。如曹操詩不多,卻才情驚艷。官渡之戰后的一首《觀滄海》,讓人看到了一代梟雄廣闊的胸懷和雄心,定鼎許都后的一首《龜雖壽》,讓人看到了一代梟雄的慷慨悲壯。學生如果不懂這段歷史,可能很難理解這其中為何有這么大變化。蘇軾的“唯有淚千行”,讓人看到一代文豪對亡妻滲入骨髓的思念,這在三妻四妾的北宋讓人感覺有點不真實,但如果了解到蘇軾與王氏的愛情故事以及在寫下這首詞前后蘇軾官場的不如意,生活的不安定,可能就不會這么想。語文詩詞教學,堅持讀詩也讀史,無疑將使學生更能夠理解詩人的情懷與所思所想,對詩詞的欣賞也會更上一層樓。
二、融入情境,體悟詩歌的底蘊
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詩詞,關鍵在于找到“詩眼”,這是我們鑒賞詩詞的關鍵和詩人情感的體現。例如,在《贈汪倫》這首詩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的“深”就是詩眼。該詩以夸張的手法表達了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在《楓橋夜泊》這首詩中,“蘇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客”就是詩眼。該詩表現了作者客居他鄉的思鄉之情。在《天凈沙·秋思》這首詩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斷腸”二字為詩眼。該詩抒發了一個異鄉人在外漂泊感到十分凄苦和強烈的思鄉之情。由此可見,在教學中老師帶領學生找到詩眼,就可以很快理解這首詩,融入到情境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導學生理解關鍵宇詞
與其他文體相比,詩歌的一大特點就是篇幅較短、字數較少。因此,作者在詩詞的創作過程中選字用詞時往往會慎之又慎,用“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就要求大家在詩詞學習的過程中要逐字分析、深刻理解,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煉詞煉字之妙境。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中的一個“綠”字,按現代語意來講屬于表示色彩的形容詞,但在這里卻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同時,從修辭上來講這個綠字還是一種“通感”的用法,風一般只能讓人從聽覺和感覺上辨別出來,但在這里卻作為一種視覺上的感受表述出來,真正起到了傳神、形象的作用,不禁讓人拍案叫絕。
四、歸納同類詩集是升華
“學無止境”這是我們老師的宗旨,也是學生們學習的標準。當我們在學習一首詩的同時,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應該做好歸類與比較。歸類就是把這個詩人的同類的詩集中起來講,這些詩表達的是同樣的情感,但是詩人采用的不同表現手法,這樣就又使詩獨具一格。我們把同類詩集中起來講,讓同學們更能深刻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又能理解不同的表現手法,這為培養學生的獨立理解詩詞的能力打下了基礎。比較就是將表達相同感情而又不同詩人的詩詞拿出來比較。
五、優化教學資源,拓展語文詩詞教學
語文教材內容數量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名家名作收入在冊,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地拓展教學范疇,如向學生介紹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此詩詞創作手法相近、相異的作品等,優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與其相關的詩詞,從而來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打破教材的局限性。
詩詞教學可以說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對其進行整合、優化,不斷探究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從而確保初中語文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優才教育研究院 主編.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典型問題解決案例[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2] 王衛國.辭華詩韻:例談初中語文詩詞的有效教學[J].快樂閱讀,2013,08:71.
[3] 馬克斯·范梅南.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