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姍姍
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動力之一,在中職美術教學中,對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能力的養(yǎng)成。面對當前中職美術教學問題,探索有效的創(chuàng)新方法是必然選擇。
當前中職美術創(chuàng)新教學的主要問題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反觀當前中職美術教育,其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是創(chuàng)新意識略顯不夠。在中職美術教育過程中,一些學生對美術鑒賞力、審美力的啟發(fā)不足,影響學生從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從課程本身來看,美術教學強調實踐技能訓練,突出學生繪畫技巧的習得,但教學目的性還不夠明確,忽視了美術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二是教學目標上有待明確。一些中職階段教師在繪畫技能教學及理論知識掌握上,側重于技能,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進行了深化,但對于學生自身,因個體差異,特別是中職美術教育的初級性,教學方法較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學生潛力有待挖掘。三是教學過程有待完善。在課堂教學實施上,
些采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鑒賞、學生認同,教師示范、學生跟畫的模式,學生在學習主動性上比較被動:教學空間局限,常圍繞具體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方法展開,學生很難理解和融入新的學習方法,實踐性不足。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應用對策與實施
針對中職美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足問題,在解決上主要從四方面來著手。
1.融入美術鑒賞,拓寬多媒體教學手段
美術教學要注重學生審美教育,特別是美術鑒賞課的實施,要借助于多媒體系統,圍繞聲、像、畫等體化手段來增強學生的鑒賞力。中職階段不僅要關注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還要讓學生從繪畫過程中理解技巧,鑒賞課的引入和開展,引導學生從分析、認知中關注繪畫細節(jié)、增強對局部繪畫技巧的領悟,提升學生創(chuàng)作的氣勢和審美內涵。如對于國畫的鑒賞,從中國畫自身的特點來分析,拓寬中國畫自身的典雅氣質和豐富文化內涵,挖掘美術教學的人文氣息,增強學生的鑒賞、理解能力。
2.整體與個體教學方法的融合
從教學實踐來看,中職美術多圍繞綱要來展開,而忽視了不同學生對美術的認知訴求。因此,在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上,要善于從整體教學法與個體教學法的協同上來組織教學內容。如對于班級整體課程,要從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常用繪畫方法、技巧等方面進行講解,而對于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特別是未來學生發(fā)展方向的掌握,要融入個體引導。如對于班級教學,有學生希望提升手工創(chuàng)作能力;有學生希望提升幼教美術素養(yǎng);有學生需要提升素描創(chuàng)作能力。結合這些學習訴求來進行不同分組,將班級學生進行針對性劃分,圍繞各分組特點來融入專題教學,在小組合作學習與共同激勵中,通過互幫、互助、互學來達到彼此的相互影響,讓學生能夠從群體學習與個體學習中實現繪畫水平的提升,加深對學科職業(yè)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水平。
3.注重實踐教學的導入與滲透
實踐教學是美術創(chuàng)新方法的重要內容,要圍繞實踐性平臺,讓學生能夠從寫生、參觀展覽、社會實踐等方面來提升自我能力。中職階段的實踐教學是重要的,結合實踐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發(fā)現和增強對美術創(chuàng)新的理解。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引導學生參觀走訪,帶領學生走近藝術,從美術展覽、藝術品欣賞過程中,從師生互動交流與探討中,來融人各自的鑒賞意見,從思想碰撞中實現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積極的引導是提升學生自信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學生創(chuàng)作激情,提升學生學科認知的關鍵。打破傳統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模式,從真實的藝術參觀實踐中來增強學習力。另方面,拓寬學生的實踐渠道,特別是戶外寫生實踐,教師要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生活,帶領學生從實際生活中來觀察,來取景、來構圖;從生活中來體驗美、來感受美,來訓練創(chuàng)造美。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從生活中來取材,從實踐中感悟、不斷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
4.完善課程評價,突出激勵
學生的學習離不開合理的評價和有效的激勵,對于中職美術創(chuàng)新教學,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融入學習激勵制度,引導學生從自信中來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如語言激勵、精神激勵、職業(yè)認同、物質支持等方法的結合,讓學生能夠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結語
創(chuàng)新教學是多方面,在中職美術創(chuàng)新教學中,要樹立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參與到美術創(chuàng)作中。同時,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強調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教師要從當前面臨的問題中探究方法,積極總結,逐漸完善中職美術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好的適應未來職業(yè)崗位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