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學具,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應創設引導發現知識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
關鍵詞:學具操作 自主探究 思維能力
一、巧用學具,讓學生動手實踐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
1.“做”中獲知
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師讓學生將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學生說:“折一下”。老師任意折,操作演示“是這樣折嗎?”在操作中學生發現——“不,應該對折!對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兩份。”老師接著問:“剛才,我們表示了一個圓的二分之一,其它圖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嗎?試試看!學生拿出準備的圖形紙片操作,折出了各種圖形的二分之一,并展示交流。學生在操作中對分數的認識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你能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嗎?……,試試看!”學生操作,很快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學習并不僅僅是聽,也不僅僅是看,更應該是自己動手做。要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自我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會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腦海中。“做數學”的核心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和創造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操作活動中,認識了分數—這一抽象的概念,而這一概念的建立是學生在獨立操作的基礎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2.“做”中得法
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老師問:“求蝦池的面積也就是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來計算它的面積呢?”“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把它分割成幾個正方形小塊,一塊一塊計算面積,再加起來。”“把它轉化成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你能想辦法把圖中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嗎?自己動手試一試,邊操作邊想你是怎樣轉化的?”問題的情境引入,自覺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問題的研究中來。讓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進行動手操作,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有的是沿著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再重新組合拼在一起,發現它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與原先的平行四邊形是有聯系的。根據活動的要求和步驟,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計算面積的方法。通過比較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它們的大小是一樣的,由此,我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用割補—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轉化”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的問題時,可試著,把它轉化為我們己學過的知識,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具體操作中,割補—平移也是很好的方法……通過與前面學過的圖形比較,讓學生動手“創造”,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養了學生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這節課中,教師在學生最需要時留給了他們“做”的時間、空間,激起了他們思維的浪花和繼續探索的欲望。這樣,學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覺地獲取了學習這類數學知識的方法,為他們今后自己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巧用學具,讓學生自主探索
學習方式的轉變,最根本的是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即將問題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獲得,實驗讓學生去操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學具的操作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機會,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體現出課堂教學的探索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在學生的探索學習過程中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通過學具的操作,尤其可以在知識發生轉折、飛躍處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也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重視過程教學。
1.自主探索,有助于數學概念的形成
小學數學里的很多概念,對學生來講是非常抽象的,學生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應該通過各種實踐操作活動,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通過學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通過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
2.自主探索,有助于數學結論的發現
學具操作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而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體現了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結論的最終目標。它使解決實際問題成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把我們的教學活動由傳統的“教師講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演變為“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過程。
3.自主探索,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培養
數學作為一門工具學科,也應該把它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時間能力發展應。”只有讓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后,才能得真正地學好數學。數學學習是一個與生活不斷溝通的過程。經歷感受、感知、感悟的螺旋上升的思維過程。
4.自主探索,有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
著名科學家愛迪生曾經說過:“我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深思熟慮,嚴格實驗的結果。”教學中給學生盡可能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主動思考,有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巧用學具,讓學生合作交流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將轉變教學行為、建立新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那么數學課堂中數學學具的普遍引進,如果能將學具用足用好、用活的話,使學具的使用落到實處,會大大轉變課堂教學的現狀,促進教師把觀念的轉變落實到行動上,將對新一輪的課程數學改革起到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因為學生的學具操作是一個探索學習的過程,必定會采取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讓全體學生在動中發展。
如《周長是多少》一課是一次數學實踐活動課。本節課充分利用學具操作性強的特點,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在實踐中探索,發現和掌握所學的知識,經歷知識的“再發現”和“再創造”過程,切實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感受數學的意義,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啟迪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數學學習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只有經過學生自己將數學知識主動建構、不斷生成,才能被學生掌握。小學數學學具使用發揮了一種催化劑和粘合劑的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凸顯了學習方式的改變,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潛力,將創新意識貫穿數學教育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