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妙榮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型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作為新型城鎮化主體的農民,在向市民化邁進的過程,仍處于滯后于城鎮化發展的狀態。由于農民工的市民身份不被認同,情感歸屬缺乏,難以享受社會公共服務等原因,農民工進城焦慮情緒明顯,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逆城鎮化”現象。城鎮化在本質上是農民工的市民化,緩解農民工進城焦慮,必須建立規范性制度,構建覆蓋全體農民工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工群體的人文關懷,激發他們潛在能力與價值,保障農民工能夠充分享受到改革成果。
關鍵詞:城鎮化;農民工;進城焦慮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099-02
農民工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于每個城市的角落。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型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作為新型城鎮化主體的農民工,在向市民化邁進的過程,仍處于滯后于城鎮化發展的狀態。由于農民工的多重訴求難以得到滿足,農民工進城焦慮情緒明顯,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逆城鎮化”現象。如果農民工群體的焦慮情緒得不到疏導,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
一、農民工進城焦慮的主要原因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民工正從新型勞動大軍成長為產業工人的主體,規模大、流動大、貢獻大、潛力大,但是經濟收入微薄、社會地位較低、就業不穩定也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不少農民工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留在城市,卻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壓力,誘發進城焦慮。
(一)市民身份不被認同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一個龐大社會群體,進城農民工為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前提應該是轉換自己的社會身份,其中戶籍身份與職業身份的轉換最為關鍵。農民工進城后,實現了職業轉換和地域轉移,即從農業到非農產業、從農村到城鎮。他們懷揣著留在城市、融入城市的美好而強烈的愿望到城市打拼,渴望能享受到與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享受城市化發展成果。但是由于多種原因,纏繞在農民工身上的身份化福利劣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大多數人“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勞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收入在城市,積累在農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農村”的“半城鎮化”現象,還沒有真正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亦農亦工,非農非工”的特征,導致其游離于城市生活的邊緣,與城市居民相比,在工作機會、收入水平、居住條件、受保障程度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差異,在生存質量、發展狀況、融入程度上還無法真正和城市接軌,在就業、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甚至人格尊嚴等方面受到歧視,成為城市中最弱勢的群體,有的社會地位還不如城鎮的“低保”戶。作為一個邊緣群體,會因為房價高、房租貴、城鎮生活的成本高等產生生活焦慮;因為社會保障缺失、訴求難以表達等產生安全焦慮。
(二)情感歸屬缺乏
當代農民工打工掙錢已經由單純謀生向追求歸屬感延伸,由承擔家庭經濟責任向實現人生價值延伸。事實上,農民大多渴望進入城市、融入社會,有著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不可否認,社會現實與農民工的精神需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面臨著精神文化生活條件嚴重不足的問題。從鄉村進入城市后,因為制度、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大量涌入城市的農民工并沒有享受到制度安排的實惠,他們中的大多數無法在社會層面和文化層面融入城市社會而成為都市邊緣人。由于缺乏基本權利保障,在有限的收入中,他們必須要為年老生病等問題進行考慮和打算,即使有余錢也不敢參與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由于農民工平時忙于工作,休息閑暇時間主要通過電視和網絡了解外界的信息,而對休閑娛樂、健身、交友、觀光、參觀博物館、走進圖書館等現代城市文化生活方式還不能完全適應。他們內心深處常常被強烈的迷茫和不安所籠罩,游離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城市邊緣人”的社會角色讓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心理落差,處在“感情孤獨”狀態。這種孤獨,影響的不僅是這一群體本身,更關乎每一個農民工背后家庭的幸福。這個追夢的農民工群體,會因為精神需求難以滿足、前途方向不明而產生發展焦慮。這也是農民工群體產生焦慮的重要精神因素。
(三)難以享受社會公共服務
以合作為基礎的公共服務,強調的是政府的服務性和公民的平等權利。公共服務人人都能享受到,而且享受的機會應該是平等的。進城農民工在謀劃家庭的未來發展時,重點考慮的是生活舒適度、子女教育質量、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覆蓋等,但是,中國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滯后,使附著在這兩大制度上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別,不同的戶口享受的公共服務是不一樣的。當前,與農民工對社會做出的貢獻相比,在城市的農民工生存狀況仍然呈現出生活質量低、難以獲得城市公共服務等特征,住房、醫療保障、職業發展、權利訴求等等,這一切離農民工依然很遙遠。對農民工來說,其“落戶城鎮”希望獲得的發展機會,重點是就業,就業權利能否實現決定了勞動者的基本生存權與基本發展權。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與農民工相適應的就業機會和相對穩定的就業保障制度,這與我國正在積極倡導和推行的城鎮化發展的終極目的背道而馳。作為廉價勞動力在城市就業,從事著臟、苦、累、差的工作,工資與實際勞動貢獻嚴重錯位。即使是下崗職工,也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一最后防線,而農民工則完全被排除在城鎮社會保障之外,不能享受工傷、醫療、失業、養老等社會福利。對想扎根城市的農民工來說,比解決戶籍、住房等問題更為迫切的是解決子女的上學問題。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不僅是成本高,而且還存在著有形的限制條件。隨父母進城的孩子們不能同城市孩子一樣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他們往往被要求交借讀費,增加了進城務工農民的負擔。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管理體制下,農民工群體雖然常年生活在城鎮,但是由于其是“農民”身份,在國家現行制度安排下被納入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又將其排斥在外,造成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處于無人問津的真空狀態。因此,難享均等化公共服務是農民工群體產生焦慮的重要制度因素。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化解農民工進城焦慮的應對之策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工的貢獻,城鎮化本質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不僅經歷地域遷移和職業轉變,而且同時能夠獲得城鎮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鎮居民各項社會福利和政治權利。化解農民工進城焦慮,必須采取積極措施,更加重視農民工的訴求,激發他們潛在的能力與價值,保障農民工能夠充分享受到改革成果。
(一)建立規范性制度
推進城鎮化建設,不只是讓農民的戶籍變成市民戶籍、讓他們進城買房這么簡單,還應有更多的權利與保障輻射。必須解決城鎮農民,特別是農民工,讓他們享受均等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減輕生活成本。對于他們的就業、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這些問題一定要解決,包括戶籍的問題一定要達到國民的共同待遇水平,否則很難支撐城鎮化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在就業創業等公共服務上做文章,免除農民進城后的后顧之憂。當前關鍵是要將在城市里長期穩定居住生活的農民工納入國家和流入地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地要將所謂的“常住非戶籍人口”納入當地的公共資源分配預算之中,使之享受與城鎮職工同城化待遇,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統一政策、統一制度、統一管理和統一服務。因此,應該從教育、住房、社會保障、醫療等多方面建立起規范性制度。
(二)構建覆蓋全體農民工的公共服務體系
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不能僅憑改變戶籍身份。農民工市民化的根本體現,就是在城市能夠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真正解決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如果沒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即使實現落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化。讓農民工進城后能實現“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平等供給。在培訓、就業、社保、維權等方面為農民工在城市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環境,從制度上給他們以心理認同和歸宿。首先,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實現農民工充分就業。就業關乎一個人的生存和尊嚴,就業是一個人獲得收入、安居樂業、實現價值的主要途徑。實現充分就業,才能安人心,緩解社會焦慮,社會才能得以穩定發展。讓農民工在城市有業可就,并且逐步實現體面就業,會讓他們對未來充滿美好期待。在提高農民工的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的同時,加大對企業的監督力度,堅決打擊惡意欠薪、剝奪休假權和休息權等損害農民工權益的行為。其次,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及早在城鎮參保并連續參保,提高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工傷、失業保險比例;鼓勵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允許靈活就業農民工參加當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依法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醫療、工傷、失業、養老、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第三,開展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加強農民工思想素質教育,增強農民工的市場意識、專業意識、進取意識、競爭與合作意識,提升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加強就業、創業能力培訓,包括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創業能力培訓、社區公益性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質量,為農民工在城市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環境,從制度上給他們以心理認同和歸宿。如果新老城鎮戶籍人口的發展和社會保障權利做到了盡可能公平,“逆城鎮化”就不會取代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三)加強對農民工群體的人文關懷
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服務,滿足農民工的精神需求,是與保障農民工生存權益同等重要的民生問題,是緩解農民工進城焦慮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和諧幸福社會的重要內容。政府要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有計劃分區域地在城鎮公共場所興建文化場所,吸納農民工參與,積極開展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業余文體活動,滿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現有的文化館、藝術館、體育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向農民工免費或優惠開放。政府加強對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預防、保健以及治療干預工作,加強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正服務,幫助農民工建立積極的焦慮防衛機制,讓農民工正確認識和對待焦慮,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調適,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耐挫能力,消除或緩解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農民工為城市發展、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而城市要努力解決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讓農民工在城里有工作,勞動有報酬,子女有學上,生活有文化,維權有渠道,養老有保障,發展有目標,使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享受到改革開放發展所帶來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莉.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性焦慮及其紓解[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3(5).
[2]王道勇.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性焦慮[N].學習時報,2012-08-06.
[3]張西流.農民進城成本需公共服務兜底[N].廣西日報,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