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夢婷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對比分析
侯夢婷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南京210000)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新興金融業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不僅對傳統形式的投資理財方式造成沖擊,同時也對居民金融投資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主要通過對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等兩種金融理財特點的闡述以及相互之間的對比分析推進民眾對互聯網金融理財方式的深刻理解,從而推動互聯網的普及。同時也借此了解到現代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投資理財所造成的沖擊力,以及傳統金融針對現代互聯網金融盛行所應采取的措施。
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融合;沖擊
在金融全球化的新時代,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及范圍不斷擴大,我國的金融業已經全面進入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ヂ摼W金融與生俱來的高效、便捷、精確等特點,極大地提高了金融體系的效率,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支付和投資手段。人們過去金融投資理財多依托于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現如今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投資理財的方式、途徑、投資產品等得到極大擴展。
國際上普遍認為1998年美國PayPal公司是最早創立個人網絡支付模式的公司。而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則是出現于2003年,在這一年,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在2013年6月,支付寶公司與天弘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余額寶在不足一個月中募集了超百億元的客戶資金,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僅僅半年內便發展為國內市場上最大的理財產品,與銀行的理財產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隨后,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陸續推出微信理財通、網易零錢包等互聯網基金產品,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開始出現快速發展的趨勢,掀起了一陣狂潮。
而關乎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發展,學界存在著多種截然不同的判斷。謝平、鄒傳偉(2012)認為,互聯網金融將對金融模式產生顛覆性影響,可能會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模式,即“互聯網金融模式”;馬云(2013)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在開放的金融生態系統下,外行對金融既定格局的挑戰與創新;劉士余(2014)則持保留意見,他認為互聯網金融處于發展初期,全面評價為時尚早,應當在經過一定的觀察期之后再下結論;吳曉靈(2014)則持明顯相反觀點,她認為互聯網金融本質是金融,屬于“草根性”金融服務,對傳統金融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鈕文新(2014)則對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方式持反對態度,他始終認為,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并未創造任何價值,其僅僅拉高了社會融資成本,應當堅決予以取締。以上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各種學術觀點之間的分歧都是基于其是一種較為新鮮的事物,兼之業態多樣,初期監管等體制尚不到位,伴隨著短時間因過快發展而產生了部分隱瞞風險并夸大收益、違規擔保、自融、做資金池等諸多不規范或不合法現象。所以民眾中仍存在著許多質疑與否認的聲音,但總體來說,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我國經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傳統金融,主要是指只具備存款、貸款和結算三大傳統業務的金融活動。簡單來說,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從本質上而言,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同根同源,并沒有什么不同,均屬于金融?;ヂ摼W金融僅是金融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業務的宗旨是為客戶提供融資及其他的金融服務。金融最核心的問題是信用與風險控制,信用與風險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對稱。而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最佳方法就是獲取很多有意義的數據,例如收入變化情況、支出的規律、還款的及時性等。在金融交易過程中,傳統金融中所需要的數據分散在許多部門,而通過線下的方式獲取這些數據成本極其高昂,因此互聯網金融理財方式的誕生也是基于更加便捷地收取信息的目的,通過網絡的方式將信息加以分析建模,經過模型的預測,必將提升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推動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仍存在著諸多不同,包括服務對象、風控方式、規模等方面。首先,傳統金融鎖定的服務對象是高端市場,面向的客戶主要是大中型企業和少數優質個人客戶,貸款金額大多是1000萬元以上的,且其投資理財的最低限額是5萬元,對于低端市場來說,起點過高,極少數人會選擇該種投資理財方式;其次,傳統金融的總量規模較之互聯網金融而言,資產負債規模相對較大,就連國內互聯網金融中最具有影響力的阿里金融,其投資理財的流轉金額也遠遠小于傳統金融;然后,傳統金融的優勢領域與互聯網金融也存在著極大不同。傳統金融的優勢在于具備嚴格的風險控制系統,對風險的識別、衡量與控制都有著明確而嚴格的規定,有優質的人才資源,龐大的客戶資源,有人民銀行做后盾,有嚴格的法律法規保護,無政策風險;再次,在競爭模式和銷售渠道這方面,傳統銀行體系主要靠關系銷售產品,精力大多投入在業務經營和客戶關系上,且具有龐大的銀行物理網點銷售渠道和客戶來源,可以較為簡單地做到大數據分析;最后,對于風險側重點這個重要內容,傳統銀行在信用風險評級時提供的利潤、現金流等財務數據,主要是依賴貸款申請人所提供的信息資料和調查人員的收集,其行業風險控制則是通過貸前檢查,貸中、貸后風險控制,成本太高。此外,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相比,在金融地位、風險緩釋、擔保體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存在著各自的特點。傳統金融在個人投資理財中仍占據著不可小覷的優勢地位。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ヂ摼W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偟膩碚f,互聯網金融脫胎于信息化革命與大數據時代,“開放、平等、互動、合作”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價值觀;其追求的是極致的用戶體驗,強調數據驅動經營,其本質是“去中介、去中心”,“扁平化、輕資產”。從實踐中可以明顯看出,互聯網金融開放、互動的特征,通過對市場、用戶、產品、價值鏈的逐步重構,現如今正在逐步改變傳統銀行產業鏈的全貌。楊幸鑫教授(2013)曾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借助互聯網本身的便捷和廣度實現傳統金融機構在互聯網上的服務延伸。傳統金融服務從線下擴展到線上,在時間和空間上外延了銀行服務”。而現時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運作模式可以分為三個類型:渠道型、信用型和中介型。其具體形式和典型方式可闡述為:銀行傳統的金融借助互聯網渠道提供服務,典型為電子銀行;為提供信貸服務創造的有利于其他房貸人的條件,典型為網絡基金、保險銷售和融資;把資金出借方需求方結合在一起,典型為第三方支付平臺、P2P信貸、眾籌網絡。且如今在互聯網金融中,有六大領域有望成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投熱點,分別是:第三方支付、眾籌融資、P2P貸款模式、互聯網貨幣、阿里小貸模式、互聯網整合銷售金融產品。而我國目前依托互聯網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大致可分為兩類:互聯網型支付企業和金融型支付企業。前者以支付寶、財付通、盛付通為首,以在線支付為主,捆綁大型電子商務網站,發展迅速;后者以銀聯在線、快錢、匯付天下、易寶支付、拉卡拉等為代表,側重行業需求和開拓行業應用?,F今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投資理財發展現狀有三點:一是P2P平臺需求旺盛,信用評估成為發展瓶頸;二是網絡小額貸勢頭強勁,電商企業競相涉足,經營利潤率極高;三是銀行傳統業務受挑戰,電商金融服務成主角(邊緣化風險、優勢被蠶食風險)。
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其相對于傳統金融最大的差別有四點:一是以互聯網應用為依托?;ヂ摼W應用需要通信技術、計算機硬件技術支持,互聯網金融的具體實現則要依賴網絡通信和計算機及其他終端設備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互聯網正在由固定終端向移動終端發展,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使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更為豐富和便捷。二是金融業務在線實現主要是由互聯網承擔。這一點主要區別于互聯網金融初級階段業務形式中互聯網應用簡單、角色次要,僅將互聯網作為一種金融產品信息發布渠道,或者作為傳統銀行業務的延伸渠道。三是互聯網金融業務范圍包括支付、投融資和信用消費等內容。四是對于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而言,這些金融業務屬于中間業務,企業并不直接實質參與。在互聯網金融中,金融機構及相關非金融機構的主導地位逐漸弱化,隨之金融創新快速化與金融產品多樣化,金融消費者廣泛化、小微化、普惠化,金融服務便捷化,金融業務發展高速化,業務體量龐大化,金融風險擴大化,金融監管相對虛化等各種結果和特征充分體現。
互聯網投資理財是當前對傳統金融投資理財沖擊最大的新型金融業務?;ヂ摼W金融的投資理財產品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當前已有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均以貨幣基金為投資對象,屬于基金類理財產品;二是流動性高,可隨時贖回以用于網購支付或提取,具有T+0的交易特征;三是均依托于互聯網支付平臺,通過互聯網支付工具購買,操作十分便捷,即具有線上交易特征。正是基于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方式極高的流動性和貨幣性,使這一投資理財方式在個人經濟生活中所占比重愈漸擴大。在安全的網絡環境下,互聯網理財產品能最大程度地激發人們的投資熱情,增進普通民眾的金融知識,增強資金的流動性,使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到新的層次。但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對于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方式的選擇,民眾更青睞于第三方支付的理財方式,占87.1%,余額寶作為第三方支付的鰲頭占比達到91.94%。通過數據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完善其平臺,鞏固其地位,對于其他僅占16.13%的大數據金融等投資理財方式仍然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并且就其風險而言,風險承受能力為不低于收益預期的人,愿意投入占閑置資金20%以下的金額來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理財的群體占83.33%,愿意投入20%~40%的金額來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理財的群體占16.67%;而風險承受能力為本金虧損超過10%以上的人,愿意投入占閑置資金20%以下的金額來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理財的群體占25%,愿意投入20%~40%的金額來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理財的群體占0%,愿意投入40%~60%的金額來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理財的群體占25%,愿意投入60%~80%的金額來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理財的群體占25%,愿意投入60%~80%的金額來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理財的群體占25%。由此可見,風險承受能力越高的人,愿意投入占比更高的金額來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由以上的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方式具有產品風險、銀行競爭、流動性風險等幾大重要風險。當然,作為一個依靠互聯網而存在的投資方式同樣具有操作風險、技術風險、法律風險等規避難度相對較小的風險。
所謂互聯網理財方式就是指網絡支付工具與貨幣基金項對接產生的理財產品,其相比于傳統理財產品具有多方面優勢,如門檻低、流動性高等。同時,互聯網理財產品又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理論上主要面臨市場、銀行競爭和流動性等風險。同樣,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還面臨聲譽風險、監管風險、投機風險、信息與安全風險等相關風險。但即便如此,無論是統計分析,還是估算在險價值VaR,或是進行隨機占有分析,互聯網投資理財方式的風險仍要小于傳統理財產品,投資前者將獲得更高的預期收益。就目前而言,互聯網支付領域業務已經對傳統銀行業構成了挑戰。雖然傳統銀行業仍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占據主導地位,但互聯網作為一種金融的溢出,彌補了現有金融體系不足和滿足了大眾金融需求,對中國金融業而言是一次跳躍式發展的機遇。因此,為了促進金融的迅速發展,應當做好傳統金融投資理財與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之間的協調與融合?;ヂ摼W金融和傳統金融之間均存在比較優勢,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于平臺、零售客戶資源和數據;傳統金融的優勢在于資本、批發客戶資源、信用和風控能力。為此,傳統理財產品必須突破原有框架,大膽嘗試,吸取教訓,積極吸收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優點,才能突出重圍,獲得生機。而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的客戶需要在銀行開啟,也要借助銀行卡來完成線下及線上的支付,兩者是不可分離的,需要共同合作,沒有信用就沒有金融,而信用恰恰是基于信息和數據,互聯網金融平臺要通過信息的收集、征信體系的建立、信息的聯網共享,進一步與銀行信息系統互相聯通,運用大數據的優勢,在強調收益時也要注重資金的安全性,進一步降低資金被盜風險,及時做好被盜資金準備和盜后理賠服務。
在未來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全面沖擊時,傳統金融應當牢牢把握好“數據運用”這一核心問題,用好不斷增加的數據,對數據進行更深、更智慧的挖掘,為客戶量身定做服務,獲取價值。互聯網金融因其自身條件的限制,相對于傳統金融又多了許多未知的風險,而對這些風險的把握程度實際上是決定互聯網金融能否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因此,互聯網金融應當學習傳統金融業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經驗和方法,并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可持續性發展。
為了增強面對信息技術狂潮的實力和互聯網革命中互聯網金融的生命力,傳統金融應當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認真研判跨行業重大商業模式創新,抓好重大課題的務實超前研究。在二十一世紀的大數據時代,傳統金融已經不可能獨善其身地發展下去,它必須與互聯網金融產業相互合作和融合,不斷改變自己的行業面貌,提高自己的經濟競爭力,同時還應當對重大技術創新與全新商業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務實研究,使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為未來的實踐創新打好基礎;二是傳統金融業必須具有開放、互動的心態與思維,謀求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最大交集;三是注意樹立底線思維,傳統金融各產業可以成立子公司或獨立事業部,大膽而謹慎地試水比較成熟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傳統金融行業中并入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對其大膽設計,謹慎實行,并在外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穩步實施;另一方面可以不斷積累專業經驗和專業人才,應對未來互聯網金融可能產生的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沖擊與振動,為未來的結構性變化與調整做好準備;四是革新多重傳統金融觀念,完善金融市場的產品和層次,助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持續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做好與互聯網金融的垂直交接。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于金融業務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ヂ摼W金融的發展已經歷了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個人貸款、企業融資等多個階段,并且越來越在融通資金、資金供需雙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傳統金融業務的核心。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在對傳統金融理財產品和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與對比之后,要加深民眾對新型互聯網金融以及其投資理財方式的認識,減緩民眾對未知風險的保守心理,通過針對性選擇適合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以此擴大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在群體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金融的高效發展。同時在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兩者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下,國內金融市場必將迎來新的增長期。
[1]李樹文:互聯網理財產品特征與風險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5(3).
[2]郝身永、陳輝: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短期沖擊與深遠影響[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2).
[3]范敏霞、湯自英、趙夢蕾、周琦軒:互聯網金融對居民金融投資活動的影響[J].互聯網金融,2015(12).
[4]莫易嫻:互聯網時代金融業的發展格局[J].金融論壇,2014(313).
[5]最高人民法院課題組: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立法規制與司法應對[J].金融服務法評論,2015.
[6]孫杰:傳統銀行的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金融融合之道[J].北京金融評論,2014(4).
[7]馬云:金融行業需要攪局者[N].人民日報,2013-06-21.
[8]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9]饒柳、廖洋: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理財研究[J].金融經濟,2015(17).
[10]全敏敏:互聯網基金交易中的三方法律關系探究——以余額寶類基金產品交易為視角[J].法大研究生,2015(1).
[11]劉亮:互聯網金融現狀及趨勢研究[J].時代金融,2013(7).
(責任編輯:胡冬梅)
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對個人理財的影響調查研究——以南京地區高校生為例,編號:20150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