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敏
(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遼寧 沈陽 110001)
?
熱點關注
我國金融市場化進程中的金融監管改革研究
蘇敏
(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遼寧沈陽110001)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其中,金融市場化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化所帶來的變革對我國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監管也應引入市場化思路,以適應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求。本文從我國金融市場化發展的現狀入手,重點分析了金融監管體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金融市場化;金融監管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改革發展,金融市場化程度日益加深,并且這種市場化的程度會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而日益加速,市場化改革將成為釋放金融市場發展潛力的重要舉措。而如何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提升金融監管的市場化程度就成為亟待研究的問題。
金融做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和發動機,是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核心領域,金融市場化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斷減少經濟體制運行中的行政干預,使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
伴隨著近幾十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中穩步健康發展。通過一系列制度變革,金融市場體系日臻成熟,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體制和金融運行機制。
1、逐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市場化金融體系
現階段,我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債券市場不斷發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發展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逐步改善金融市場運行的基礎條件,截至目前,進行了包括利率、匯率等在內的多項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初見成效,匯率改革取得重要進展,銀行服務更加多樣化、個性化,證券市場治理不斷改進,保險市場跨越式發展,已經建立形成了多層次的金融體系。
2、金融市場運行呈現多樣化
我國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是主要以降低準入門檻為重點,不斷促進金融機構產權多樣化。經過近3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國已逐步建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農村金融組織等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各類金融機構逐漸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機構,綜合競爭實力顯著增強。同時,隨著金融市場準入壁壘的降低,民營資本、外資已經成為了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股權結構日益多元化。
3、金融業呈現混業經營的態勢
從2004年起,我國銀行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分別上市,隨后,部分銀行以設立子公司的方式涉足證券、保險、信托、基金、金融租賃等業務,初步形成金融控股公司的混業經營模式。從保險行業來看,各大保險公司也紛紛開始了跨行業的混業經營,如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主營各類保險業務、保險經紀業務之外,還經營資產管理業務;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保險、銀行、信托、證券、資產管理、基金等業務;太平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傳統保險主業之外,還設專門公司經營資產管理、投資管理等非保險金融業務。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趨勢已基本形成。
金融監管是國家金融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總是隨著金融制度的變遷而進行的,金融監管方式會隨著金融制度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并成為判斷金融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標志之一。
1、計劃經濟體制下壓抑的金融監管
1948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并開始履行金融監管職能。但是由于當時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一切經濟活動都是按照計劃進行,金融只是計劃部門的輔助工具,監管的規則及具體管理行為都是由行政機構制定并執行,金融監管體現出行政化及嚴格控制的特點,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金融管制,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
2、人民銀行統一的金融監管
1978年我國進行改革開放,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結構由計劃型向市場型的轉變,金融監管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將監管與經營相分離,建立起了以中央銀行和專業銀行為基本格局的雙層銀行體系,金融監管功能由人民銀行承擔,在這一時期,金融監管的特點是不斷放松管制,體制外的銀行機構和非銀機構逐漸涌現,金融監管范圍擴大。
3、“一行三會”的分業金融監管
這一時期的金融監管創新取得了突破,1992年,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證券的發行和上市并進行監督管理,這標志著我國分業監管模式的起步,及至1998年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2003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成立,“一行三會”的分業金融監管模式格局形成并延續至今。這一時期的金融監管,逐漸放松了對直接融資的管制,打破了嚴格的外匯管制,建立了外匯交易市場,在法制層面上,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高層次的金融法律和法規,確立起依法監管的格局。
金融監管制度是一國金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是隨著金融體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是衡量一國金融制度完善程度的重要標準。但是,金融監管同金融制度的變遷、金融市場的發展并不總是同時進行的,監管如若不適時、不適度,會對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處,我國已經建立了多層次的市場化金融體系,金融呈現混業發展的態勢,綜合經營態勢明顯,而現存的“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模式已經不適應金融市場化的發展了,存在不足。
1、分業監管體制落后于混業經營的金融發展現狀
我國現行的“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基于分業經營的金融機制建立的,這在早期對從事較為單一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的監督是有效的。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發展,金融市場不斷創新發展,混業經營態勢已經出現,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不斷涌現,混業經營方式不可逆轉,而且會日趨發展。因此,我國現行這種嚴格分業監管的模式已經滯后于金融市場的發展,按照機構類型分業監管易產生監管標準不一致的問題,從而使監管效率低下,并缺乏針對性。
2、監管機構缺乏協調機制,難以識別和化解跨領域金融風險
作為中國當前的監管機構,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的級別是相同的,在面對一個綜合金融機構的多項金融業務時,很難確定由哪家監管機構實施監管,監管機構之間缺乏實際有效的協調機制,監管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重復監管或監管空白,難于識別并化解跨領域的金融風險。分業監管模式下,某一監管部門在綜合金融風險面前難免顯得力不從心,并且由于監管部門的監管目標和手段存在差異,在面對監管問題時會存在沖突。正如此次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正是由于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不暢及目標差異,導致一些政策措施并未起到作用。
3、對金融創新難以有效監管
隨著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金融不斷創新發展,極大的促進了金融市場化的發展,但是我國現行的分業監管體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阻礙了金融創新發展,比如當有一個領域的金融產品創新時,先要經過研究許可之后,再報相關監管部門批準,這往往會嚴重打擊金融創新的積極性,阻礙金融創新的發展。
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是金融業活力和效率的源泉,也是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動力所在。在跨金融機構的交叉領域,金融創新往往也最為活躍,例如通過銀行私募的證券公司的集合理財計劃、基金公司發行的貨幣市場基金等等,這些都需要與之適應的綜合監管模式,如果不及時對現有的監管體制進行調整,就會阻礙金融創新的發展并難以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監管。
4、現行監管模式難以適應日益國際化的金融市場
現階段,世界金融行業普遍存在國際化的趨勢,跨國的大型金融機構日益增多,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發展為跨境機構組織,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的大型金融機構不斷進軍中國市場,并且很多外資金融機構都是混業經營的模式,綜合優勢十分明顯。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日益深化,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這些都對中國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國現有的分業監管體制來說難以適應這種金融發展國際化的要求,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所適應的會計政策不同,業務差別也顯著不同,造成監管難度很大,因此必須對分業監管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
通過以上的分析介紹,可以看出,我國金融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化改革進程日益加深,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金融監管體制要隨之建立,要著力探索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兼顧、協調有力的金融監管模式,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1、不斷探索監管新模式,變分業監管為綜合統一監管
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很多專家學者也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可以說,現行的分業監管模式已不適應金融市場發展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可是在如何對金融監管體制進行改革方面,產生了幾種不同的意見。
一是采取較為溫和的漸進改革方案,在不改變現行“一行三會”監管模式基礎上,成立金融監管協調機構,對監管職能進行統籌協調。這種改革方式可以說是實施難度最小的一種方式,對原有機構人員的影響較小。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早在2004年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就已經成立了“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對綜合監管問題做出協調,但是從實踐來看,這種制度并未發揮監管協調作用,最終只淪為了一種信息交流的平臺。
二是合并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成立專門的金融監管局,同時保持央行職能不變。這種方案可以消除“三會”之間的監管空白,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金融混業經營的現狀,但是也存在央行與新的監管部門的協調問題,并且極易產生更大的監管協調成本。
三是直接將“三會”并入央行,采取綜合統一監管模式。這種方案極大的符合了金融混業經營的綜合監管要求,也可以降低協調成本,解決監管缺位及重疊問題,符合國際金融監管發展方向,雖然涉及較多的機構和人員調整,一旦完成,就會徹底解決分業監管的弊端,因此是一種較為合理的改革方案。
2、監管原則和目標轉變為功能性監管,強化審慎監管
功能性監管的概念最初是由哈佛商學院的羅伯特·默頓最先提出的,這一理論是指要依據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來進行監管,金融監管應關注金融機構具體的業務活動,實行跨產品、跨行業、跨市場的監管,從整體上把握金融市場的風險,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并不是簡單的變分業監管為混業監管,要強化審慎監管,監管的重點是在尊重市場作用的基礎上,減緩金融市場波動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的沖擊,防范系統性風險,強調加強審慎的監管非但不是否定金融市場化,而且是為了使金融市場化的效果更優。
3、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
及時根據金融市場發展變化調整金融市場規則,也是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內容,較為完善的金融法規體系也是規范的金融監管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要完善當前的金融法律法規,使監管有法可依。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出現,在一些金融領域已經出現了監管法制空白,比如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缺失等問題,因此必須緊跟金融市場的變化,及時出臺有關的法律法規,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是完善現有監管法規,提高可操作性。要及時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以適應金融市場化發展的要求,對于一些較為粗放的法律法規要盡快出臺具體實施細則,增強可操作性,解決金融監管有法難依的問題。
4、監管視野不斷適應金融國際化的要求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既要面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還要推動國內金融機構的國際化進程,金融國際化的發展要求金融監管必須注重國際化改革,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監管經驗,加強與其他國家金融監管的合作,把國外先進的監管經驗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監管道路和模式。
[1]尹振濤,市場化改革下的金融監管之變[J].銀行家,2015.7.
[2]鄧富蓉,金融開放對金融監管影響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8.
[3]巴曙松,從近期股市動蕩看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J].中證網.
[4]沈建光,中國金融監管新框架的最終走向[J].東方財富網.
[5]吳逾峰,我國金融市場化進程中金融監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