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西安翻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5)
?
我國企業內控審計中內部控制缺陷問題研究
王媛媛
(西安翻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105)
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審計不僅能夠讓企業規避財務風險,還能夠及時發現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不足,為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提供保障。本文通過對企業的內控審計現狀的研究,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保證企業未來的良好運營及發展。
內部控制;內控審計;缺陷
1.1 內控審計的概念及意義
內部控制審計,是基于內部控制的條件下,以被審計單位的內控制度為基礎,而進行的實質性、符合性測試的一種審計的方法,它所抽查的是會計資料的內容、范圍及程序。
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防范企業發生財務舞弊、財務報告錯誤的第一道防線,對企業舉足輕重。
1.2 內控審計的現狀
1.2.1 審計報告的模板不夠完善
我國的內部控制還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內部機制還不夠健全。也有的會計師事務所還沒有涉足該業務,對于內部控制也沒有出具過相關的審計報告。其中少部分出具過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類型也基本都屬于標準無保留意見的類型。在2010頒布的《我國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中,只提供了標準意見、無保留意見、否定意見這三種情況下的審計報告模板。盡管對于“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方面規定予以披露,然而也沒有出具具體的實施細則。
1.2.2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經驗缺乏、審計人員職業素質不高
2011年,我國才有了可用來遵循的相關內部控制審計的規范、指引,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美國等國的內控審計體系。再加上我國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晚。在內部控制審計方面,大部分注冊會計師缺乏經驗和專業知識面的狹隘,沒有深入的展開審計工作。
1.2.3 審計方法落后且經營管理者對審計認識不足
我國現行的內部審計方法是制度基礎審計,審計方法的缺陷日益突出,已不能適應當前復雜的經營環境。制度基礎審計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測試過于依賴,其本身存在較大的風險,加上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內部審計的領導者僅僅只是為了檢驗企業內部的經濟問題,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整體性、穩定性、破壞了員工的團結、分散了精力,有的員工會認為企業的內部審計弱化了自身的權威和經營自主權,也有的內部審計機構形同虛設,審計人員沒有真正的權力。部分部門與審計部門同等的地位,以致內部審計不能有效的發揮其本身的權威和獨立性。
1.2.4 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法規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國進行審計工作規范的參照標準是《注冊會計師法》和《審計法》。對于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系統的制度管理,只有審計署的關于內部控制審計工作的規定。規范標準不夠明確,法律等級較低。
2.1 內部控制缺陷的含義
關于內控缺陷,評價指引中說明:單一或者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所導致的企業控制目標的偏離認定為重大缺陷;從單個或者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導致企業控制目標對經濟后果的影響和不重要的缺陷的嚴重程度可認定其為重要缺陷。除此之外,企業也可按照要求,確定適用自身發展的控制缺陷的具體認定標準。
2.2 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
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中,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是審計工作面對的重大的挑戰之一。關于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缺陷,可由該缺陷可能會導致錯報的重要程度來決定。重要程度取決于兩個因素:
一是缺陷的是否合理導致的財務報表不能被及時的覺察并糾正;二是缺陷單獨或一并其他缺陷致使錯報金額的潛在存在。對于非財務報告來說,內部控制的缺陷難以形成一個普通的標準,企業可依據其本身的情況,參考財務報告控制缺陷的標準,合理確定非財務報告的認定。其中:定量標準,不僅能能夠對缺陷造成的直接損失的金額予以認定,還可以對損失所占的銷售收入、資產、利潤的比率進行確定;而定性標準,可根據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范圍等確定。
注冊會計師應對各項控制缺陷的程度進行評價,以確定是否會構成重大缺陷。控制缺陷的程度取決于:一是賬戶余額或者列報錯誤的可能性;二是因為一項控制缺陷或者多種缺陷的組合致使金額發生錯報。注冊會計師不應該僅僅只因為賬戶余額或者列報沒有發生錯誤,就簡單的認為該項控制缺陷不嚴重。如果多項缺陷都影響同一賬戶的余額或披露,錯報的幾率就會增加。即使單獨的看起來不重要,然而合并起來的就會形成重大缺陷。因而,審計人員應該確定,影響同一賬戶余額或披露的各單項的重要不足,是否會導致重大缺陷的存在。
在企業內部控制評審的工作中,會計師需要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在建設發展和運行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審計,并對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問題按照評價的標準進行等級的認定。
2.3 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的現狀
由于我國規定,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來確定控制缺陷的具體認定的標準,使得企業有一定的可利用的空間,為了避免企業的負面影響,甚至可以將重大缺陷的等級降為一般缺陷。深究原因,是由于我國內部控制的規范不夠完善,存在著許多可能會被利用的漏洞,比如,內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含糊不清、界定范圍不清晰、缺陷缺乏認定的統一標準,導致實施過程中缺少指導及規范等。以上問題都會直接導致:上市公司內控缺陷認定的窘境以及披露信息的質量低等問題。而且,由于信號理論,缺陷的披露會影響公司運營中信息的傳達問題,從而影響投資者做出決策及投資,容易產生負面影響,比如:股價下跌等。從而導致試點公司和境內外上市的公司對缺陷的披露問題很大程度的依賴于我國內控的基本規范,以及強制實行的高壓政策。
3.1 完善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
《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導實施意見》中指出:內部控制缺陷按其嚴重程度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重大缺陷是企業內部控制中的一項控制缺陷或多項缺陷的組合,未及時發現或防止而導致報表出現了重大的錯報問題;一般缺陷是內部控制中存在,卻不引起注冊會計師關注的缺陷;而對于重要缺陷,是介于以上兩者中間的。
3.2 加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意見實質性內容
3.2.1 加入對基準日的說明
《審計指引》中,要求注冊會計師對于特定基準日內,內控的有效性發表意見。因此,應該對基準日做出特定的說明,同時,提醒報告的使用者基準日并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對一段時間內的內控有效性的評估,具有延續性。
3.2.2 對缺陷的描述增加實質性的內容 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披露中,應具有以下的內容:缺陷是由什么經濟活動或事件所引起的,對其進行簡單的概括描述;經濟活動或事件的哪一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涉及到了什么樣的業務;重大缺陷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什么影響,對什么目標有影響;對報告的使用者,要提醒應注意到的相關風險;指出該項內容對財務報告內控有效性發表的意見不會產生影響。
3.3 進一步加強內部控制審計,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3.3.1 轉變對內部控制審計的認識誤區
內部控制審計作為企業的一項內部事務,最終還是要靠企業自身來解決。要想發揮內部控制審計在企業內部控制中的效用最大化,必須得到企業管理當局積極的呼應,企業的各級領導層和決策層必須充分的意識到: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強化內部控制,其中一項最主要的舉措就是加強內部審計工作。
3.3.2 提高內部控制審計的獨立性及其地位
對內部控制審計的獨立性和地位進行進一步的提高,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獨立性是內部審計機構的靈魂,表現為實質上的獨立和形式上的獨立。其中實質上的獨立表現為內部審計機構在執行業務的過程中,除了受資本所有者的相關規章制度的約束及其委托的事項以外,不受其他任何事項的干擾;然而形式上的獨立審計機構只是在組織形式上受資本所有者的委托,而不受其他內部組織的約束。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的科學性可以保障內部審計功能的發揮。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中的地位以及其與業務部門和其它職能部門之間的存在什么樣的制衡關系,最終都會決定內部控制審計的獨立性程度。
3.3.3 內部控制審計要建立全程遞進式的監控措施
在企業生產經營的一線,建立健全相互制約、相互牽制的內控審計制度,所有的業務都要進行審核、復核,禁止一人獨攬全局處置整個業務,秉持以“防”為主的監控理念。在會計常規核算的基礎上,內控審計部門要對各崗位、各項業務進行周期性的核對和檢查;以上內控審計措施不但能夠及時發現問題,還可以防范、化解經營危機,對會計風險的防控也起到重要作用。
3.3.4 加強內部考核的力度,使內控審計工作制度化
為了保證內控審計制度的有效運作,使其發展和完善,企業就必須對內控審計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考核,由內部審計部門結合管理部門、財務部門等具體執行檢查。檢查制度的遵循情況,做出客觀評價,對于嚴格踐行內控制度的給予相關精神或物質上的鼓勵;對于違反制度,給予相應的處罰。
3.3.5 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
新形勢下,內部審計人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具備多項專業技能才能發揮職能,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除此之外,對內審人員進行思想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學習相關的財經法律法規及內部文件,增強自身責任感。
3.3.6 以風險導向作為內審的發展方向
當前,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主要是將重頭放在數據是否真實、合理、合法和對生產經營的監督方面,管理審計卻沒有得到廣泛開展。因此,要適應內部控制審計科學的發展規律,在履行過程中推進內向型管理審計的發展。逐漸轉向測試風險的有效管理,審計的建議也不再只是提高控制的效率、強化內部控制,而是通過對風險管理的有效化規避、轉移和控制風險,提高整個管理的效率及效果。
[1]王海林,企業內部控制能力評價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10.
[2]姚剛,內部控制審計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10.
[3]池國華、樊子君,內部控制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杜海霞,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內部控制質量評價[J].財會月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