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認知社會語言學視角下非英語專業口語模塊學習焦慮課題中期調研*
張 波**
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本文以非英語專業口語模塊學習焦慮課題前期調研為基礎,結合認知社會語言學理論分析我校大學英語口語模塊學生學習焦慮成因問題,并深入細致分析《新視野大學英語試聽說教程》系列教材,設計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緩解學生學習焦慮狀況教學理念的課堂活動、教案、課件。旨在探索有效的調控措施緩解學生焦慮心理,從而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自信心。
認知社會語言學;概念整合理論;學習焦慮
認知社會語言學強調認知的社會文化語境制約性,關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的語言變異,并在該文化的認知模式即文化認知中尋求變異的理據。同時,英語學習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從情感因素角度而言,焦慮是影響英語學習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適中的焦慮可以使學生維持一定的喚醒水平和產生完成任務的心向,這也最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但焦慮過高或過低卻不利于激發學習動機。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在口語模塊課堂中有效地學習英語,恰當而適度的調控措施是必要的。本課題以內蒙古科技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從認知社會語言學角度對學生口語模塊學習焦慮問題中期調研結果研究如下。
本課題以我校內蒙古科技大學2014級非英語專業223名學生為抽樣對象。其中男生163人,女生60人。上課使用的口語教材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2》中的Speaking out 模塊。如表1所示,第一學期研究量表總得分均值(Mean)為94.08,標準差(Std.Deviation)為22.28,每道題的得分均值為2.95。這些數據表明本研究中的學生具有比較高的英語課堂焦慮水平,但與前期研究相比,焦慮水平處于中等靠下的位置(見表2)。與前期英語口語學習相比,本研究中學生94.02的整體水平遠低于其103.9的水平。但從表2中可以看出,王才康(2003)的研究顯示,418名大學英語二年級學習者整體焦慮水平為83.9,遠低于本研究和國內外其他研究所得到的數據,這也許和調查對象的生源質量、英語基礎水平和所在學校的教學模式有關,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表1 均值統計

表2 口語模塊學習焦慮前中期調研對比結果
基于本研究前期所得出的數據結果,筆者從認知社會語言學角度對英語口語模塊課堂學習焦慮提出以下幾點調控措施。
首先,基于概念整合理論,人類共同的認知基礎在不同語言或語言變體中具有不同的表層句法特征,語言的認知功能解釋既受語言內部因素制約,也受同言語變異有關的外部因素制約。口語對話中彼此要能體會雙方的交際意圖以及理解說話者的社會背景信息以獲得對原語的準確理解。這一點要引起教師的重視。
其次,社會互動和文化環境的影響越來越為認知社會語言學家所重視。Palmer(2006:264)指出,語言范疇不可避免地具有社會文化特征。無論從歷史起源還是從發展過程講,文化是語言的搖籃。即使是基于最根本的物質經驗的范疇,也是在社會文化實踐中形成和過濾的。在口語模塊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同時模擬社會語境如基于網絡技術建立的虛擬語言環境等,讓學生們在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中學習口語,有利于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提高記憶力。
認知社會語言學還側重強調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更多注意力集中于達到課程的學習目標,而不是通過過于強調考核標準或頻繁組織測試來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努力程度。
我校大學外語教學讀說模塊和聽寫模塊新型模式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但對于英語基礎差、學習方法不科學的學生造成較大的壓力,因此如何幫助學生減輕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感對于其學習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課題是對大學生口語模塊學習焦慮現狀的前期調研。具體的調控措施是否有效還有待于課堂實踐。后期的調研目標將主要集中在課堂全面實施階段,即將調控措施與其他教學手段綜合運用,以便更有效地幫助學生逐步降低口語模塊課堂焦慮感。
[1]Horwitz,E.K.1986.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scale.TESOL Quarterly20/4.
[2]Horwitz,E.K.,Horwitz M.B.& Cope,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125-132.
[3]Kim,J.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Anxiety:A Study of Korean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000.
[4]劉正光.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習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46-53.
[5]王才康.外語焦慮量表在大學生中的測試報告[J].心理科學,2003(26).
[6]周紅英.認知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一認知社會語言學的進展[J].外國語,2012:5-6.
*2015年內蒙古科技大學創新基金科研啟動項目(項目編號:2015QDW08)。
G
A
** 作者簡介:張波(1985-),女,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外二部英語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