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初中階段是義務教育的最后階段這一時期的教學改革一直是教育界爭論的焦點。尤其是針對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更是層出不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育的不斷創新,如何建立有效的課堂越來越成為教學研究的重點方向。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與教學有效性之間的關系談一談想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技巧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效的提問是幫助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心智,引領學生獲取知識,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改革對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提問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門藝術,其有效性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探究。
一、創新意識型提問
素質教育的提出,除了對教學的基礎知識要求有了深層次的追求,更是將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納入了教育教學活動的目標。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之中,還要考慮到多方面的綜合性提升因素。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能夠提出一些創新性的問題,給予學生思維發散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理論要求和實際教學相結合,將傳統教學中諸如“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這樣的問題,轉變為“文章中這一段的內容有什么作用?”這樣就能很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二、結語歸納式提問
新形勢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將不再單純地局限于基礎知識和考試內容的講解和消化,而是更加注重實際操作層面上的語文綜合素養。換句話說,課堂教學過程中,涉及要求學生理解的這一部分,必須讓學生明確文章內涵,體會文章意蘊,用自己的語言形象生動地表達文章主旨。這樣的總結歸納式提問形式,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在提問的時候,就要注意,盡量使用鼓勵式歸納提問形式,例如“看一看哪一位同學理解得最好,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內容和主旨情感?”這樣的鼓勵教學就十分具有啟發誘導性,這樣的問題也十分有利于學生進行綜合思考。
三、盡力引領學生參與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還應該有目的地創設一定情景,促使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和其他學生作答。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師生互動,能使學生自我檢查和自我調整,有利于“教學相長”和學生潛能的發揮。我們要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渠道,就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提問,會提問,提好問。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不是不能提出問題,而是不敢提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點是學生怕自己的提問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或許學生自信心不足,沒有提問的勇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氣氛,以鼓勵學生提問,對學生的表揚越及時,效果越好,激勵作用也就越大。通過提問,老師讓學生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啟發他們積極思考,激發他們參與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會大大提高語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對每一個提出問題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們充滿自信心,對問題提得好的學生,還要倡導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四、注重提問過程中的要點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老師為了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設計中會提出很多問題,甚至是查生字詞都留給學生幾分鐘時間。我們知道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在課堂提問的過程就需要教師抓住要點,有目的的進行提問,以便能夠收到最好的提問效果。首先,教師的提問要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提問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察學生的學習,其中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師生合作是主要目的,所以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以便學生能夠有能力回答。比如在教學《羚羊木雕》這節課的時候,如果教師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文章內容的閱讀上,那么就是浪費時間,這篇文章的重點其實是通過文章的故事內容對于學生的價值觀、情感認知進行啟發與教育。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加強學生之間的心得交流,如果學生自己是主人公,他會怎么處理這件事情?通過這樣的問題,來讓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考與學習,同時也讓他們能夠面對教師的問題“有話可說”,提升師生之間的交流氛圍。再者就是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大綱要求,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提問,而不能將問題答案歸結到與教學目的相反的地位,特別是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有著原則性矛盾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新穎,往往會造成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錯位,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謹慎運用。再者就是課堂的提問要有目的的進行,不能四面撒網,讓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真正意圖,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
五、問題設計要難易適中
初中時期正處于學生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當前階段他們的成人意識逐漸提升,然而身心發育不同步也給他們的思想、意識造成了不小的困惑。由于其綜合認知的偏差,對于事物的認識往往過于主觀化,缺乏客觀認知,所以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問題的難易性,對于提問要做到難易適中。教師設置的提問需在學生有疑問處,有疑問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得到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同學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創造一種“洞然若開”之境,不僅會使學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成敗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提問的內容要具體、準確,必須對提問的目的、范圍、程度、角度反復設計,加以限定,切忌隨心所問。
總之,要使課堂提問更有效,是一個內容比較寬泛的課題,不同的教學教研者有不同的觀點。以上三個方面,談的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真實感受。我深信,只要不斷地深入地探究這個課題,多總結、多積累、多學習,一定能夠摸索出使課堂提問教學更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艷.淺論中學語文有效課堂的提問技巧[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