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月陽



近年來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迅猛,各類農業園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大部分園區在農業生產和示范方面有較好的規劃和展示,但在農業景觀規劃方面比較薄弱,沒有專業的技術規范和科學的理論指導,缺乏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差,景觀建設雜亂無章、缺乏特色。本文以廣西欽州市欽北區現代農業園區服務功能區規劃設計為例,對休閑農業景觀規劃設計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討新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以期能使休閑農業園的規劃建設更加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
發展休閑農業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還可以推動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是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新型綠色產業。隨著休閑農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園區規劃建設卻普遍存在問題,景觀規劃現狀令人擔憂。
一、休閑農業景觀研究概述
(一)休閑農業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的高速發展,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也逐步加大,吵雜、擁堵、高壓力的都市讓人厭倦,它激發了人們對自然田園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休閑農業應運而生。
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一種的新型綠色產業,它以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鄉土文化為載體,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功能。
(二)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landscape),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它與規劃、園林、生態、地理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意義。
景觀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更多關注人的使用,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人與空間的關系,空間怎樣通過植物營造等。
景觀規劃設計(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是一個綜合的人文自然和藝術設計相結合的學科,它包含游憩行為、景觀形態、環境生態三方面的規劃與設計。
(三)景觀規劃設計與休閑農業規劃的關系
休閑農業規劃是以觀光休閑為中心,進行規劃布局、功能分區,保護與維持生態環境平衡,提升園區的景觀環境質量。休閑農業景觀規劃設計是運用園林學、景觀美學、生態學等景觀規劃理論,對農業資源、農村環境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塑造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鄉土樂趣,是功能性、鄉土性、文化性、體驗性于一體的景觀規劃設計。它主要強調對園區土地利用的迭加和綜合,通過對環境的布局,設想出園區景觀空間結構的變化和重要節點的景觀意向,強調生態、景觀、旅游三位一體,講求經濟性和實用性。包括基礎設施規劃;游憩空間規劃;植物景觀配置規劃;道路系統規劃;水電設施規劃等。
休閑農業景觀規劃設計的優劣,關系到園區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園區日后運營與收益狀況,在各專項規劃設計內容中,景觀規劃設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休閑農業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景觀大同小異,缺乏地域特色
休閑農業景觀最重要的就是要景、情、味三者相互融合,方可實現更好的景觀效果。由于很多休閑農業的開發投資商簡單想法和投入的低成本,看到休閑農業的收入可觀性,便盲目的投資建設,根本沒有進行合理的景觀規劃設計,最后導致景觀主題趨于雷同,缺乏農業地域特色,品味較低,使游客無論走到任何地方都感覺千篇一律,宜產生審美疲勞,最終導致游客稀少、經濟效益欠佳。
(二)景觀風格不協調,人工化現象嚴重
目前園區大多數的景觀規劃設計往往側重于構成景觀環境的"硬質景觀",而忽視了田園綠地林蔭一類的"軟質景觀"的規劃設計。許多休閑農業園區都選在鄉村郊野,游客來旅游的目的就是想體驗自然的田園風光,可投資商為了更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不注重原生態景觀的營造。在景觀環境建設中,按照城市公園的標準塑造,造成城市園林化痕跡過重,破壞了原有的自然景觀,與總體的風格不協調,這恰恰違背了游客回歸自然田園的目的。
(三)景觀內容形式單調,沒能形成豐富的景觀游覽體系
休閑農業園的景觀內容和游覽項目應以農業觀光、田園體驗為主。大多的休閑農業園墨守成規,沒有利用好自然景觀和田園,來設計游覽體驗項目,景觀的形式單調,景觀設施缺乏,使人在游覽過程中產生倦怠情緒。比如:采摘園活動內容只有采摘一項,游客采摘時間較短,之后沒有其它活動可參與體驗,甚至沒有休息設施,只好選擇離開。
(四)不注重農業文化景觀的挖掘,缺乏知識和趣味性。
廣西是農業大省,農業歷史、農業技術、農器圖譜、傳統農作物、服飾、鄉村風俗習慣以及農作方式等是最足以見證我們農業的發展,然而很多園區在農業文化景觀的挖掘上不夠充分,沒有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很好的融合,其最終導致園區沒有特色的農業文化景觀。
三、休閑農業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一)注重生態優先
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景觀的營造均與自然具有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景觀設計必須考慮景觀的生態意義。由于今天的環境問題尤為嚴峻,生態原則成為景觀營造中必須尊崇的原則。園區在開發建設中要注重妥善解決開發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態措施和技術改善林網、水系、田園的農業生態環境,培育生態綠色產業。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這一因素,積極協調景觀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從而使景觀的生態作用得到發揮,達到人在生態環境中的生態效果,滿足人們對景觀各方面的要求,以確保園區景觀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生態性。
(二)堅持以人為本
任何景觀都是為人而設計的,并非完全是對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為本應當首先滿足人作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景觀設計必須掌握人的生活和行為的普遍規律,使設計能夠真正滿足人的行為感受和需求,即實現其為人服務的基本功能,體現以人為本,力求創造人景交融的環境氛圍。
(三)因地制宜打造景觀
景觀設計應利用當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環境、氣候特征,對地勢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樹木的保留要因地制宜,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場地自然特色,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觀環境。植物選擇應與場地的環境和生態相適應,盡可能以當地鄉土植物為主,這也是體現當地特色的主要因素。
(四)營造景觀多樣性
景觀多樣性,是園區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是維持園區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景觀斑塊類型的多樣性的增加,生物多樣性也增加,因此,要配合地形,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景觀樹種,喬灌木與地被植物相結合,豐富景觀的層次性,增強景觀的穩定性和觀賞性。在景觀設計內容和項目體驗上也應豐富多彩,以農業觀光、鄉土體驗為主,通過巧妙的景觀設計,提供多樣化游憩功能,營造形式多樣的游覽空間。
(五)突出農業景觀特色
特色是園區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會愈強,因而景觀規劃設計要與園區的實際相結合,明確資源特色,選準突破口,設計需打破傳統思維框架,在建筑和農業設施設計上加入創意元素,使之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使整個園區的特色更加鮮明。
(六)注重文化傳承與延續
農業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景觀設計中應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內涵,將農業文化融合在景觀中,并加以開發利用,使景觀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設計出游客可親身感受的農業文化體驗產品,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讓人們在休閑體驗中領略到農耕文化及鄉土民風的魅力。
四、分析——廣西欽州市欽北區現代農業園區服務功能區規劃設計案例
(一)項目概況
欽州位于中國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海之濱,北部灣經濟區南北欽防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欽北區是欽州市的北大門,有南北欽防等多條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及國道、省道經過,是國家實施千億斤糧食增產計劃里800個產糧大縣之一,也是廣西15個產糧大縣之一。
園區位于欽北區東北部平吉鎮內,有村道通過,西南側與S310省道相鄰,距離欽州港僅36公里。園區總占地約27800畝,耕地集中連片,有水源保障,地勢平坦,非常適宜發展水稻、甘蔗、特色蔬菜種植和畜禽、水產養殖等。服務功能區位于園區西北部,總用地約330畝,整個地塊較不規則,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地勢高差較大。植被主要為獨立灌木林及少量的速生桉闊葉樹種,品種層次雜亂,主要經濟作物是水稻。
(二)設計思路
園區本質是以農業為主體,服務功能區場地是園區序列空間的起始,代表了園區的視覺形象。在構思上秉承綠色生態農業與人文的設計理念,以東南亞植物、人工湖、疏林草地為主要景觀基底,功能性的服務設施為景觀點綴,通過一條農業文化景觀軸和一條S形椰樹景觀慢步廊道,連接一系列主題景觀節點,穿插布置反映農耕文化的景觀小品,如自然農田肌理的種植田與二十四節氣農耕元素的運用,將農業文化引入到場地,從視覺上喚醒人們對原始耕作的記憶與情感,營造綠色、生態、休閑、時尚的具農業特色的場地空間。
(三)空間功能分析
根據場地本身的特性及人群不同的游憩需求,將場地空間分為十個功能區。分別是風情商業區、配套服務區、入口景觀區、運動健身區、農業科技展示區、住宿接待區、文化體驗區、戶外拓展區、水上娛樂區、公司辦公區。此次場地方案只針對農園記憶——入口景觀區(集散停車)、椰風花語——農業科技展示區(農業科技)、閑情逸趣——住宿接待區(休閑度假)、鄉音余韻——文化體驗區(鄉村體驗)、激情綠野——戶外拓展區(拓展運動、親子游憩)、吉祥水岸——水上娛樂區(親水休閑)六個區域做說明。
(四)景觀結構
整個場地的景觀結構為一軸一線十三節點,一軸即農業文化景觀軸,一線即一條S形景觀慢步道,十三個主題景觀節點分別是:農園記憶、儀花綠影、豐收碩果、綠蔭健步、閑情逸趣、芳草田園、椰風花語、蔬果家園、鄉音余韻、精靈天地、激情綠野、吉祥水岸、凌波信步。整個場地通過一軸一線串十三節點的串珠式結構,使空間變換與功能相適應。序列性原則利用植物圍合塑造空間,形成疏密有秩的序列空間。重點突出原則強化線上的主要節點的塑造。
(五)分區設計
1.農園記憶——入口景觀區。該區域位于場地南側,作為園區的起點,更應具有農業文化中深刻的一筆。設計以生態農業文化為景觀主題,種植方式以觀賞性強的開花喬木為主、通過異形樹池、稻草石籠擋墻、上升臺階、農業文化景觀柱將場地順利銜接。分布的主要有主入口迎賓廣場、主形象大門、生態停車場、儀花景觀大道。
2.椰風花語——農業科技展示區。該區域位于場地東側,以椰風花語為景觀主題,同時具備游客接待服務及農業科技展示等景觀配套設施。喬木以疏朗通透的棕櫚科為主,草本以多年生花卉、觀賞蔬菜種植形成自然農田肌理的花田景觀,代表著24候應季花卉的花信風球散落于花田綠地,營造成具東南亞濱海特色的景觀環境。分布的主要有主題雕塑、七彩花田、花信風花球、椰樹走廊、高科技現代農業展示大棚。
3.閑情逸趣——住宿接待區。該區域位于場地西側,以自然農田肌理為空間造型要素,結合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營造雨水田園,綠化景觀以疏林草地為主,結合觀賞草、蔬菜種植打造阡陌田園,將住宿接待區營造成田園野趣、低碳生態于一體的環境氛圍。分布的主要有培訓中心、專家宿舍區、疏林草地、花信風球景觀小品、花信風休閑廣場、露天泳池、阡陌田園。
4.鄉音余韻——文化體驗區。該區域位于場地東側,以鄉土農耕文化為景觀主題,種植方式以椰樹、果林為基調,打造鄉土的休閑體驗場地。分布的主要有節氣文化廣場、豐收谷倉、農耕文化小品、花信風石雕球、露天燒烤場、表演舞臺、文化長廊。
5.吉祥水岸——水上娛樂區。該區域位于場地北側,以自然生態式駁岸為主,沿岸設置系列親水設施。在沿岸緩坡區域打造沼澤漫灘,以水杉、落羽杉、千屈菜、再力花、鳶尾、蘆葦等水生植物為主,營造疏密有致、色彩豐富、特色鮮明的湖岸景觀。分布的主要有景觀水車、吉祥橋、游船碼頭、綠蔭水吧、陽光茶室、生態綠島、濱水漫步道、垂釣平臺、吉祥湖。
6.激情綠野——戶外拓展區。該區域位于場地東北側,主要分兒童游樂區和成人拓展區兩部分。景觀營造以生態休閑文化為主題,種植方式主要以遮蔭的喬木和花田、草坪為景觀基調。
兒童游樂區是一個提供家庭和兒童活動的區域,場地設計新采用生態的材料原木、繩、沙等,通過顏色的運用和流暢的風格,建設攀爬拓展設施,以體現生態綠色的主題,帶給孩子們一
個愉快、驚喜的體驗,在游憩中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寓教于樂,親子互動。
成人拓展區設置沙池及各類原木游樂設施,主要有神勇蜘蛛俠、網中游、騰云梯、空中橫木等。針對生態健身項目,布置健身步道、球場、樹陣,有利于進行散步、健身活動。
五、結語
廣西的休閑農業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發展滯后。而歐美發達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休閑農業起步較早,發展相對成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規模和體系,積累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國內對休閑農業景觀規劃設計的工作也剛剛開始,對于景觀設計從業人員來說,這是一個新課題,尚缺乏科學、理論性的指導。以上實例針對廣西欽州市欽北區現代農業園區服務功能區規劃設計進行說明,對園區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園區的設計思路,在此基礎上確定功能分區、景觀結構、分區設計,并著重對場地內景觀系統的設計。在休閑農業規劃設計內容中,景觀規劃設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景觀設計不僅可以塑造園區形象、美化環境,還可給園區帶來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領異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