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凡茗
時代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國家一方面對工農業予以了較高關注,另一方面也對文化傳承予以重視,就我國而言具備悠久的歷史文化,將這些文化較好的傳承下來至關重要,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一方面需要在新時期社會中推廣開來,促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遺”。另一方面也需要將“非遺”本身具備的經濟價值充分的挖掘出來,而這就需要旅游開發的支持,本文基于此就旅游開發基于壯族“非遺”保護實際影響從四方面予以研究分析。
前言
眾所周知,“非遺”不僅僅是具備較強遺存價值,而且還具備較強的經濟價值,走進新時期之后,大眾以及研究學者多將目光集中在了“非遺”遺存價值保護之上,卻忽略了挖掘其潛在的經濟價值,這對于“非遺”更好的融入現代生活起到了阻礙作用。基于此,當前就需要通過旅游開發的形式促使“非遺”實現經濟價值以及遺存價值共同提升,而針對壯族區域“非遺”來講,旅游開發對其影響則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展開闡述。
一、初探旅游開發基于壯族“非遺”保護實際影響之弘揚民族文化
壯族區域“非遺”具備的文化價值可以說是為深層次旅游資源的良好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尤其是能夠將廣西民族傳統中蘊含的文化精華充分的展現出來,當然還可以賦予自然資源更強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內涵,這對于國內以及眾多的國外游客而言無疑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極高享受。通過對壯族區域“非遺”予以旅游開發,則壯族獨特民俗以及多彩節慶歌舞和豐富的競技運動等等均能夠展現在游客眼前,游客在該種環境背景下不僅能夠感知壯族“非遺”,而且也能夠很大程度上起到文化傳播者的作用對壯族“非遺”進行廣泛宣傳,長期以往壯族本民族文化也能夠實現良好弘揚。
二、探析旅游開發基于壯族“非遺”保護實際影響之可持續發展
對于壯族區域“非遺”保護應該是關注兩方面,其一是對“非遺”外在形式予以良好保護,其二就是對“非遺”人文以及歷史雙重環境予以保護,基于這兩方面的保護才能真正的促使壯族區域“非遺”在新時期實現可持續有效發展。現今社會生活變遷以及城市化建設加快,壯族區域“非遺”原生環境也面臨威脅,而旅游開發無疑是為壯族“非遺”提供了可持續良好發展的重要條件,其能夠促使瀕臨消亡的文化以及相應的傳統工藝等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以及認同,從一定程度上開發則是變相保護,也是變相的發展。基于旅游業快速發展趨勢以及大眾旅游較高需求,已經或者是趨于滅絕的壯族歌舞以及壯族技藝等得以被積極開發以及挖掘,從當地推廣到更多的區域省市,進而實現壯族“非遺”可持續有效發展。
三、探析旅游開發基于壯族“非遺”保護實際影響之增強民族自豪感
近些年眾多少數民族瀕臨失傳相關的“非遺”在旅游開發的背景下重獲新生,壯族“非遺”也不例外,可以說旅游開發很大程度上將壯族“非遺”背后的創造力以及智慧良好的展現了出來,更將壯族區域民族成員對于自身民族歷史發展的記憶喚醒,促使壯族人民對于自身文化歷史抱有較強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而眾多的旅游者也能夠依托于旅游開發建立對壯族民族新的文化認知,并對其文化抱有肯定以及承認的態度。此外壯族“非遺”商品化更加推動了壯族文化在新時期的復興,這對于新時期壯族人民重視自身的“非遺”同時更好的保護“非遺”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四、探析旅游開發基于壯族“非遺”保護實際影響之提供資金支持
旅游開發基于壯族“非遺”保護實際影響除了體現在弘揚民族文化以及增強民族自豪感等三方面之上,還體現在資金的良好提供上,任何一種“非遺”保護并非是口頭上的簡單宣傳,更多的是應該付諸于行動,從行動上進行良好維護以及保養,而無論是維護還是簡單保養均離不開資金的大力支持,如果僅僅是靠壯族當地居民籌集資金保護顯然并不現實。因為壯族多生活在大山之中,人民經濟能力極為有限,針對該種狀況,依托于旅游開發則能夠實現經濟利益的獲取,這也是對壯族“非遺”經濟價值的充分挖掘,而有了資金之后則能夠更好的壯大壯族“非遺”相關規模,也能夠對“非遺”予以更好的維護。
五、結語
綜上分析可知,當前國家經濟的穩步發展背景下,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相應的社會大眾均對“非遺”保護予以了廣泛關注,可以說“非遺”保護不僅是對傳統文化重視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能夠長足發展的客觀需求,而旅游開發基于壯族區域“非遺”保護實際影響則體現在傳統文化的良好弘揚以及提供“非遺”保護資金的支持和相應民族自信的提升等方面,而本文將旅游文化基于壯族“非遺”保護實際影響作為研究核心,期望為后續關于壯族“非遺”保護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參考依據,更旨在為未來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優化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研究力量。
(作者單位:桂林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