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珍 賈永翔 石明理 武星星
2014年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成為了各省市旅游業發展的目標,旅游業發展逐漸步入“智慧”階段。大景區、互聯網+的加入,使“智慧旅游”穩步發展,逐步提升,甘肅智慧旅游建設也隨即啟動。盡管近幾年甘肅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與其他省市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發展智慧旅游,建設智慧景區無疑也是甘肅旅游業發展前進的方向,作為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河西走廊”智慧旅游也將是河西走廊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對河西走廊現有重點智慧景區建設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河西走廊未來智慧旅游的發展的對策,對智慧旅游河西走廊發展的前景做一個初步的預測、分析、提出新的發展思路和建議。
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熱播,還有蘭新高鐵的開通等消息接踵而至的機遇面前,享有“絲綢之路精華段落”的河西走廊再一次被推向旅游時代發展的前沿。旅游業的發展推動著河西走廊昔日輝煌的重現,智慧景區的建設,智慧旅游的發展恰恰彌補了傳統旅游的片面引導,讓旅游者更近一步感受絲路文化,更形象生動的重塑河西走廊昔日的風貌。
一、智慧旅游研究綜述
(一)智慧旅游國外研究綜述
“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地球”的背景下產生的,2008年IBM公司總裁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基于“智慧地球”的研究發展,國外學者對“智慧旅游”進行了淺層次的嘗試,大多數都是集中于各種進行“智慧旅游”的技術在旅游業中的一些應用,偏實踐型的成果比較多。比如:2005年美國科羅拉多州Steamboat滑雪場特意為旅游者配備的裝有RFID定位裝置的手腕帶反饋系統裝置,叫做Mountain Watch,實時監測游客位置、消費情況,提供滑雪路線等;2012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推出了“標識都市”項目,利用二維碼采集城市相關信息,是一個基于智能手機應用的微電子旅游大全等。但是對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二)智慧旅游國內研究綜述
2010年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在鎮江提出要用十年的時間實現我國旅游產業智慧化發展的目標,建設“智慧旅游”,這是國內第一次正式提出“智慧旅游”。根據CNKI搜索查閱的文獻來看,我國對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是從2011年開始,但至今現有文獻中對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仍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
2011年05月黃超,李云鵬在《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體系研究》中提到“智慧旅游”也被稱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借助便攜的上網終端,主動感知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旅游活動等方面的信息,達到及時發布、及時了解、安排和調整工作與計劃,從而實現對各類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2015年11月劉葉飆在《智慧旅游:概念界定與實踐發展》中提到“智慧旅游”是以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統以及移動互聯網為技術依托,通過信息通信技術與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為旅游管理部門、游客、旅游企業及目的地居民提供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營銷、智慧旅游管理等內容的一種新理念。
通過國內學者對于“智慧旅游”研究,不難看出我國對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從智慧旅游的概念、系統開發以及服務平臺建設進行的,偏理論型的成果較多。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河西走廊旅游業發展現狀
根據2015年甘肅省以及河西部分地級市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酒泉市、張掖市、武威市、嘉峪關市四個地級市全年接待游客總人數達到了4594.26萬人次,占到了全省總人數的29%,全年旅游收入占到了全省總旅游收入的31.2%。顯然,近幾年河西走廊旅游業的發展處于一個上升的階段。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發展現狀
1.以敦煌為首,發展智慧旅游。2014年起,甘肅省的智慧旅游建設正式啟動,并將敦煌確定為甘肅省智慧旅游城市建設的試點城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為智慧旅游試點景區,敦煌成為甘肅智慧旅游的先驅者。
2.線上線下合作發展智慧旅游(以敦煌為例)。根據敦煌智慧旅游大數據的分析,截止2015年中旬敦煌旅游微博平臺粉絲量達到20.3萬人,敦煌旅游官網瀏覽量達32萬次,天貓旗艦店瀏覽量達29.5萬次。目前各平臺的瀏覽量依舊處于大幅度的增長趨勢。
3. 在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敦煌智慧旅游的帶領之下,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在逐步發展,準確的說現在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處于一個起始階段,因此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大量的企業借助智慧旅游來吸引游客,但部分企業內部缺乏必要的技術條件,各地之間的交通條件、各地區的科技技術與旅游的結合并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技術人員的缺乏、專業旅游從業人員的缺乏以及服務質量不高,無法滿足部分游客的需求。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問題分析
1.智慧旅游發展標準,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幾年,游客與導游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在進行智慧旅游活動中,沒有明確的管理規范,很難約束游客行為,不利于智慧旅游的建設和發展。
2.經濟基礎落后,信息技術的利用水平不高。智慧旅游的發展是則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相比于“鎮江”發展的智慧旅游,河西走廊地處西北,在經濟、思想、網絡技術上還是落后于其他省份的,所以多媒體技術水平的高低影響了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的發展。
3.智慧旅游發展不均衡。比如,蘭新高鐵的全線開通帶動了張掖、嘉峪關、敦煌(酒泉)的旅游發展,目前張掖、敦煌的旅游業以及智慧旅游發展趨勢一片大好,金昌、武威的旅游業也在一步步發展,但是在敦煌、張掖兩地旅游業發展之下來看,還是處于相對落后的處境。這種不均衡的發展不利于河西走廊整體智慧旅游的發展。
4.景區內外智慧化程度不一致,重管理輕服務。也可以說是宣傳力度不夠,智慧形象不突出。部分景區內部的智能化設施建設全面,但是對外宣傳力度不夠大,不能做到景區內部設施、管理智能化與外部宣傳、服務智能化相結合,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智慧化,但是與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化還是有距離的,要在細節上服務游客,注重細節的智能化。
5.智慧旅游產品和服務缺乏創新。隨著智慧旅游產品種類的增加以及智慧旅游的普及,旅游產品逐漸出現了同一化、單一化的特點,模仿的產品越來越多,服務方式也趨于一致,隨著旅游的發展,如果智慧化程度停滯不前就會導致以前滿意的游客帶來視覺以及感覺上的疲勞,造成滿意度下降,失去部分游客。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明確智慧景區建設的標準,完善規章制度
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出臺關于智慧景區建設標準、智慧旅游發展規范準則等法律文件,從多個方面對智慧旅游發展以及智慧景區建設提出要求,做出規范化、標準化的指導,為智慧旅游發展以及智慧景區建設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同時建立智慧旅游評價體系,來推進智慧旅游發展的進程。
(二)夯實智慧旅游基礎,充分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
(三)聯動發展智慧旅游,減少不平衡現象的出現
聯動發展實現互補互促、合理競爭,減少不平衡發展,張掖、敦煌、嘉峪關的旅游帶動金昌、武威的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發展。
(四)提升服務質量,注重游客體驗
注重游客體驗是智慧旅游發展以及智慧景區建設的核心,站在游客的角度為游客提供滿足其需求個性化服務,做到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都滿意的效果。
(五)創新智慧旅游產品和服務,提升游客滿意度
豐富旅游產品,創新旅游服務是智慧景區建設的重中之重,不僅可以提高游客滿意度、忠誠度還能發掘、吸引潛在的游客。
四、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發展前景分析
如今,河西走廊的生態環境是非常脆弱的,想憑借著工業和農業來發展、崛起已經是無法實現的,智慧旅游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概念,是當下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之一,所以智慧旅游今后在河西走廊上的發展會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信息化快速普及而逐步走向發展階段。要充分了解智慧旅游的發展目標、最終想要得到的結果才能確保智慧旅游在整個旅游市場起到積極應引導作用。
五、結論
甘肅,處于絲綢之路的黃金段,一直以來,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全國。如今來甘肅旅游的人們還發現:從微博到微信,從3G信號到Wifi信號全覆蓋,從網站建設到旅游宣傳二維碼,從常規旅游宣傳到線上電子商務……現代味十足的“智慧旅游”成了甘肅又一張名片。智慧旅游與傳統的旅游結合點還不夠明確,想要是智慧旅游深入人心,人人了解,就需要旅游相關部門,從業人員的不斷完善,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總之發展就是探索,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帶動河西旅游發展,讓旅游經濟惠及游客和當地居民。
(作者單位: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