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穎+劉芳
欽州老街作為欽州歷史的見證者,其保護逐步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也進行了初步的規劃。本文分析城市發展的“功利性”需求,老街的建筑年久失修,功能無法滿足現代化生活的需求,街區經濟發展滯后,保護與開發資金短缺等阻礙老街的保護開發的因素。另外從歷史、建筑、旅游三方面分析老街的旅游文化價值。最后基于上述兩方面提出:政府主導,協同發展;漸進改造,延續街道肌理;把握文化內涵,創建文化品牌;調動各方資源,多渠道尋求資金;激勵社區參與,促進社區發展五方面的發展路徑建議。
一、欽州老街的保護現狀
(一)保護的現狀
欽州市老街的主要范圍是欽州市1-5馬路騎樓歷史街區,該街區起于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南北由一馬路和五馬路相括,東西由人民路、中山路相括。中山路延至廣州會館,一馬路延至中山公園。整個老街布局呈“目”字形。據《欽州志》描述,欽州老街上的古建筑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陸續建起來。當時,欽江是主要的交通要道,臨江的老街是一派繁華之景,這些騎樓建筑主要受到廣東一帶的影響。
1.政府重視對老街的保護與開發。欽州老街承載著欽州的歷史與未來,它的發展一直受到政府、民眾及學術界的高度關注。早在2014年,欽州市著手編制《欽州市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研究》,為老街的開發與保護打下基礎。在《規劃研究》中,白沙街、竹欄街、中山路、占鰲巷、板桂街將初步規劃為歷史文化街區,淡化其交通、居住功能,從而為向商業步行街轉變創造基礎條件。另外,在《欽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中也對老街的發展做出定位,將把舊城區分為保護片區和發展片區,而保護片區又細分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以及風貌協調區,通過細分,明確保護底線,劃定發展范圍。
2.民眾關注老街的發展。在對老街居民的訪談中,社區居民都表達了對老街的強烈情感,希望老街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與發展,2014年老街中一片危房被拆除,引起了社會的激勵反響,許多市民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反饋要保護老街的強烈愿望。
3.學者積極開張老街保護與開發相關研究。通過各大文獻檢索網站,可以搜索到大量關于老街保護與開發的文章。內容涉及老街歷史文化特設的研究,老街建筑特色的研究,老街開發與保護的路徑與策略研究等,為老街未來的開發與保護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二)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功利”性需求與文化保護間的矛盾沖突。在歷史上老街是欽州商業最為繁盛的區域,城市以此為中心向外擴張,現在雖然其商業地位不復存在,但城市中心優良位置,所帶來的高地價,市場對于高利潤的追求,使經濟困難的居民有強烈的搬遷愿望,各種因素綜合作用最終形成一股歷史文化街區土地置換的強大動力。
2.街區經濟發展滯后。目前老街的商業還是也傳統的手工業為主,雖然具有文化價值很高,但是由于顧客范圍相對狹窄,人流聚集有限,消費水平不高,整體的經濟收益也有限。另外現在居住在老街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中低收入者,自我發展與發展新興商業的能力有限。
3.歷史建筑的功能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要求。由于建設年代較早,老街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缺乏相應的給排水系統,道路狹窄。建筑內部的水電系統是按照當時的社會生活需要設置,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有能力的原住居民想盡一切辦法向居住環境質量更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完善的地方遷移,環境品質惡劣的歷史街區同時還面臨著嚴重老齡化的問題。
4.新建筑對傳統建筑風貌的破壞。對于老街的居民來說,對歷史建筑的修復與將原建筑推到重修新建筑相比,后者更加的經濟可行。因此,目前在欽州老街的古建筑中間夾扎著一些現代的建筑,這對歷史街區整體風貌帶來很大的影響。
5.維護資金相對缺乏。對于老街的維護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就欽州目前的發展重點而言,主要資金還是集中在促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上。而老街的保護從建筑的修復到環境的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資金,現目前的專項資金對于整個保護項目來說還遠遠不夠。
二、欽州老街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
(一)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欽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與東南亞的貿易曾盛極一時,欽州老街位于欽江江畔,堤岸的碼頭,老街的傳統手工業與商業環境,可以見當時老街商業的繁榮[1]。
欽州歷代都受到文化名人的青睞,從先秦、明清到當代有不少文化名人到訪欽州,蘇軾游歷欽州時留下的“游戲碑”,唐代文人姜公輔、宋代欽州知州陶弼、明代進士董廷欽、清代文人馮明昌、當代畫家齊白石等都有在欽州老街區域活動留下的遺跡,為欽州老街的歷史文化,增添了豐富的色彩[2]。
(二)建筑及歷史風貌價值
欽州老街跨越時間長河建筑形制多樣,內涵豐富。既有美輪美奐,工藝考究的單體建筑,也有大空間尺度,風貌保存較為完好,景觀協調,歷史氣息濃厚的街巷。建于宋朝的天涯亭、五湖亭、清乾隆年鑒的廣州會館、東坡書院遺址、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堂,這些單體建筑反映出古今中外的豐富多彩的建筑特色。從一馬路到五馬路都是以騎樓建筑群為主題的街巷,街巷保存完好,排列緊密,建筑所夾街道寬度給人以親近感,走進街巷一種歷史的親近感由然而生,建筑立面從門柱到女兒墻、屋頂建筑元素豐富,有極強的藝術價值。
(三)文化旅游價值
欽州老街所保留的騎樓建筑,老街傳統的商業以,老街人們的生活景象,老街除了其固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外,還具有一定的觀賞游憩價值。從資源條件上看,能滿足旅游開發的要求。欽州的旅游資源價值的評價借鑒部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價指標體系》及《旅游資源分類調查及評價標準》的部分指標,主要從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保護與修護措施三方面進行老街的資源評價(表2-1)。
從最后的評價結果看,欽州老街大部分資源屬于二三級資源,資源的影響力有限。但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數量豐富,分布較為集中,大部分資源的觀賞游憩價值都較強。因此,只要深入挖掘老街旅游資源特色,把握好旅游市場,老街還是具有很強的旅游開發價值的。
三、欽州老街的保護與開發路徑
(一)政府主導,協同發展
老街的保護和開發是涉及諸多方面的龐大系統。街區的規劃,建筑的更新與修復,街區的振興,主體涉及政府、商家、社區居民,因此在保護與開發過程中,需要一個能協調各方利益,進行綜合統籌的總舵手,而政府主導無疑是各種選擇方案中最優的。政府在老街保護與開發過程中,通過制定歷史保護專項規劃、旅游規劃、政策法規等平衡老街內外的發展、規范各種開發行為、保障社區的利益,從而實現各方的協同發展。
(二)漸進改造,延續街道肌理
部分城市在老街改造的過程中,實行大規模成片改造的方式,使老街的文化與肌理幾乎蕩然無存。老街經過幾十上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身的街道肌理,而這些肌理正是老街的城市魅力所在。這樣的肌理大規模的改建是無法復原的,因此在老街的改造過程中,應對老街的街肌理進行認真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建筑、基礎設施、文化設施、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振興區域的商業活動,以滿足現代生活與休閑旅游的需求。
(三)把握文化內涵,創建文化品牌
老街作為城市歷史的見證者,留存著各個發展時期的歷史遺跡,欽州老街已有部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級的遺產保護名錄,老街的發展可借文化資源之名,塑造自己的品牌,比如“走進欽州老街,尋覓千年陶文化”。另外還有部分傳統手工業,如一些傳統的食品加工,器具加工,其實用性與參與性都很強,卻沒能很好的挖掘,在街區的開發與商業振興中應該充分考慮這些資源作用。
(四)調動各方資源,多渠道尋求資金
資金的缺乏是老街的保護與開發的一大阻礙。政府的資金大部分投入到經濟建設與城市發展中,對老街的投入有限,市場上的資金看不到盈利的空間不愿進入,老街居民基本為中低收入者,沒能力進行改造。鑒于此,解決資金問題需從多方入手。政府在自己投入有限資金的基礎上,可以通過遺產保護等項目申請一些國家專項資金,另外政策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社區居民有經濟實力的可采取“自助”改造,政府給一定的支持,沒有經濟實力的可以通過房產置換等形式與老街外部原因在老街投資居住的居民進行置換;另外,還可借助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尋求無常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五)激勵社區參與,促進社區發展
老街的真正活力是來自與社區[3],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社區結構、社會網絡結構,生活常態,是老街文化的根本。因此在老街的開發與保護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在規劃中充分考慮社區社會結構,激發居民的歸屬感與自豪感,自發自愿的保護老街,建設老街,依靠社區的力量解決保護與開發中的產權、搬遷等問題。
(作者單位:欽州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