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澤
黔東南苗族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地理環境為苗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空間,苗族文化也反作用于地理環境。通過對黔東南苗族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出了苗族文化與地理環境是雙向和辯證的關系。
苗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既受到社會人文環境的影響,又受到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同時,苗族文化對地理環境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人類文化不斷地向前發展。黔東南是全國少數民族的主要集中分布區之一,其中苗族占全州總人口的42.1%。黔東南這個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苗族文化,而且苗族文化與黔東南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研究黔東南苗族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加深對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有助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的民族民間文化,有助于黔東南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有助于黔東南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黔東南苗族文化的內涵
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在生產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包含兩個層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最為典型的是苗族服飾文化、苗族建筑文化以及苗族飲食文化,
精神文化最為典型的是苗族節日文化、苗族婚俗文化和苗族制度文化等。
苗族服飾文化:苗族服飾特點與其生存環境具有密切聯系,其衣著特點與其生息在大山翳林環境中有著密切的聯系。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凝聚苗族人的精神,吸引苗族人心理的向心力。對于苗族的認同感而言,它具有“族徽”作用。對于其它民族,它是一種區別的標志,而對于本民族,卻是互相認可的旗幟、結成整體的紐帶。而這一切都是由于人類歷史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的文化模式,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本能。
苗族建筑文化:苗族建筑大致可分為苗族民居和苗族公共建筑。苗族民居最大的特點是建筑隨地形特點隨高就低而建,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主要體現苗族人民因勢導利、倚坡筑屋、人與家畜兼顧的建筑特點。吊腳樓就是最具特色的一種民族建筑形式。吊腳樓按吊腳形式有全吊腳和半吊腳兩種形式。吊腳樓按選擇屋基可分為:池塘中的吊腳樓,平地吊腳樓、斜坡吊腳樓。公共建筑是族人進行民事民俗活動的主要場所,主要有寨門、風雨橋、銅鼓場、蘆笙場等,其主要凸顯的是自然質樸靈巧的風格,主要體現在和諧生態功能、實用和民族人文特色等。
苗族飲食文化:黔東南苗族飲食文化是苗族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下與自然相適應的必然選擇,傳統飲食文化在歷史演變和在與地理環境相適應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其特點是喜食糯食、酸食、熏食、辣食和喜飲米酒。
苗族節日文化:苗族節日是苗族文化的綜合反映,內容設及面廣,包括人們日常生活、交際、信仰、藝術等方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苗族節日的特點,即苗族節日具有多樣性、群眾性、地方性、傳統性、穩定性和多功能性等特點。
苗族婚俗文化:聚居在黔東南的苗族,其所居住的地理環境多是交通不便,山高林密的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苗族特定的婚俗文化。其戀愛、結婚、離婚和婚姻規則都各有特點,苗族男女戀愛主要是通過“游方”來實現的,結婚須經男方向女方父母提親、認親、送彩禮、舉辦婚宴、婚后祭祀等過程,離婚由苗寨中的“婁方”通過“破竹筒”辦理。苗族婚姻規則以自主婚為主,以“姑舅表婚”、“姨表不婚”、“轉房婚”、“同宗不婚”、“同姓不婚”,婚后“不落夫家”,“還娘頭”等婚俗。
苗族制度文化:苗族的社會制度是以“議榔”為核心的制度文化,主要指的是社會控制制度,包括“理老”、“寨老”、“議榔”和“神判”四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制度,它是苗族社會調整人與人的關系的基礎和柱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
二、黔東南地理環境的特征
地理環境是指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自然狀況。黔東南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7°17′26″~109°35′24″,北緯25°19′20″~27°31′40″之間,處于云
貴高原東南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海拔137米~2178.8米,轄1市15縣,總面積3.0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區。區內地貌屬山地地貌;水系屬長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清水江、舞陽河及屬珠江水系的都柳江;地勢是北西南三面高,東面低,北部為武夷山脈的東延部分、中部是苗嶺山脈的主峰-雷公山、南部是九萬大山;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度較大,境內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小氣候差異明顯。總的來說,黔東南地理環境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區內地區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三、苗族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
地理環境為苗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空間,而苗族文化也反作用于地理環境。即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雙向的,地理環境影響文化,反過來,文化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兩者交互作用。
(一)地理環境是苗族文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地理環境為人類生存,發展和創造提供了條件,在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地理環境是通過影響人類活動對文化施加影響的,因而才有了人類對文化的創造以及人類對環境的適應,從而有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發展而來的。雖然苗族文化與地理環境都有各自的發展規律,但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撇開地理環境談苗族文化是不現實的,它們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二)地理環境影響苗族文化的發展速度和方向
首先,地理環境的優劣對苗族文化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從文化發展速度上來看,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同的。相對封閉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黔東南苗族文化具有獨特韻味;而黔東南的社會人文環境又影響著黔東南的苗族文化風貌。由于他們長期居住在茂密的森林之中,且氣候較悶熱,為了方便勞動,從而形成了他們穿短裙的習慣。而相對開放的地理條件使得苗族文化更快的發展,并且對苗族文化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特別是地處交通沿線的地區,外來文化介入較多,信息流通較快,導致苗族文化的發展與交通閉塞的區域有明顯的區別。例如在雷山縣偏僻地區與雷山交通便利的周邊地區,我們同做了一項民意調查,問及他們最遠到達什么地方時,雷山交通便利的周邊地區由于地處交通線,故而這里很多人至少到過縣城,不少人到過省城,甚至有不少人到省外參加過演出,所以這里不僅很多人參加到打工大潮之中,亦有不少人外出做生意,把資金帶回來建設家鄉。而雷山縣偏僻地區地處峰叢洼地,地形極端封閉,機動車輛無法到達,生活、生產資料幾乎全靠人挑馬馱,因而這里很多人最遠只到過鄉鎮,到過縣城的少之又少,甚至有人一輩子未踏出過大山。所以,不難想象這里的苗族只守著幾畝薄土,在惡劣的生境下越活越窮。無論經濟意識還是其它觀念均比雷山交通便利的周邊地區的淡漠,在文化表現上自然雷山交通便利的周邊地區的發展速度就比偏僻地區要快得多。所以,苗族文化發展的速度是受環境制約的。
其次,地理環境影響苗族文化發展的方向,影響苗族文化特征的形成。恩格斯曾說過:“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兩個半球上的居民,從此以后便各自循著自己特有的道路發展,而表示各個階段的界標在兩個半球也就各不相同了”。如雷山地區苗族人民根據當地的地理特征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包括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建筑和飲食文化等,而其他地區的人民則不會有這種文化。另一方面,苗族文化也反作用于地理環境。由于人在地理環境中不是消極的順應自然,而是在調整適應自然環境中創造文化,并相應的改造自然,同時促進社會的發展[8]。又因為人們對環境的適應方式的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態類型。
(三)地理環境影響苗族文化產品的特色
地理環境可直接賦予苗族文化產品以色彩,它對苗族文化產品特色的形成有著強烈的“渲染”作用。不同的地理環塑造著不同的苗族文化,使得苗族文化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有著不同的表現。如苗族服飾中,雷山、凱里、臺江三縣交界地區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精繡花鳥、花草圖案花邊或購買現成花邊,圍圍腰,系銀質圍腰練,下裝著西裝長褲,挽高髻于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老年婦女上裝飾物一般為家織布或織貢尼。顏色喜尚青、藍色;在凱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縣銅鼓、開發區白午及丹寨縣的南皋一帶苗族婦女便裝上裝,內穿翻領對襟中長衣,外套大領對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繡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錦式粉紅色長襪。丹寨縣的揚武、長青、排調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裹腿,中老年與青年服飾無異。而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帶束腰,下穿過膝青衣紅、白蠟花百褶裙,圍紫色圍裙片,質料多為家織布,顏色以青色為主。在苗族建筑中,以吊腳樓最為著名,其中分布在清水江、舞陽河流域的苗族建筑一般為平房,間或偶有吊腳樓;分布在雷公山、都柳江畔的苗族建筑則以吊腳樓為主;而分布在月亮山的苗族建筑則多是 簡易小木房。由此可見地理環境對苗族文化的空間分布也有重大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形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這種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一般情況下,地理環境也只是對文化生成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在文化形成上大多取決于人的選擇。
(四)苗族文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苗族的歷史,是不斷被驅趕被迫遷徙并且是不斷地適應環境的歷史,即苗族的歷史命運與大遷徙緊密相關。苗族祖先原居住于中原地區,稱為“三苗”、“九黎” ,后來由于戰爭遷到長江流域,后又向西遷入湖南,沿沅江再向西遷到武陵山地區,唐代以后沿清水江、苗岒進入黔東南。也正是由于苗族長期、頻繁與遠程的遷徙,使苗族文化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比如頻繁的遷徙,環境也越來越差,使得每次遷徙總會丟掉一些東西,一些適應了的文化,也從中適應新環境,重新學習等,這就使得苗族文化的發展受到影響。又由于分散的遷徙,苗族文化又形成了許多分支,也因此豐富了苗族文化。此外,由于遷徙到環境相對封閉的地區,形成了相對封閉的文化,如遷徙到雷公山、月亮山等地的苗族形成了封閉的苗族文化,由于地理條件等限制,互不通婚等,形成了各種支系的苗族文化等。
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受制于地理環境,但某種文化一旦形成,有作為一種“無形的物質和力量”反作用于地理環境。如居住在江河沿岸的居民的生存和發展與居住在高山地區的居民是不同的。而落后的苗族文化就會使其生境遭到破壞,從而使文化影響地理環境。
四、結語
由上所述,地理環境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地理環境不僅影響著文化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同時對文化產品特色具有一定的影響,而文化對地理環境也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即苗族文化與地理環境是雙向和辯證的關系。在探究苗族文化生態方面,必須辯證地看待。
(作者單位:凱里學院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