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生態旅游、健康消費的重視,人們已經不滿足于那些加以人工修飾的傳統旅游,而是更傾向于原生態的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地方文化。如何將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旅游業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通過對花垣縣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思路,以促進花垣縣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花垣縣地處湘、黔、渝三省(市)交界處,是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的國家扶貧重點縣。近年來,該縣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但還存在著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經濟放緩等影響,急需產業結構轉型。因此,本文提出花垣縣應加強生態、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生態文化旅游,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花垣縣的競爭力,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一、花垣縣大力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是花垣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花垣縣礦業經濟發展疲軟,資源消耗巨大,生態環境保護不夠,可持續發展后勁嚴重不足。與之相比,生態文化旅游業能夠使資源持續利用,是保護生態環境、傳承民族文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融的一種新型產業。因此,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不斷提高旅游資源和產品的潛在價值,對花垣縣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是花垣縣后礦業經濟階段的發展需求。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們收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行為;另一方面,可以使政府和群眾意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優勢,保住了青山綠水就能得到“金山銀山”,從而自覺的保護資源和環境。
(三)是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的需要
花垣縣總人口31萬,苗族占77.3%,是一個苗族人口最多、聚居密度最大的“百里苗鄉”。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文化逐漸變得邊緣化,語言、服飾及苗繡、建筑、節日、文化等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風情,由于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漸消亡。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可以增強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認同感,從而自發的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四)是脫貧致富的需要
當前,花垣縣有162個貧困村,4.7萬名貧困人口,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6276元,是國家扶貧重點縣。該縣底子薄,地理位置偏遠、信息閉塞、山多地少等都成為扶貧開發中的障礙,傳統的扶貧開發手段已很難使該縣經濟快速持續的增長。而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可以帶動餐飲、酒店、娛樂、旅游產品等的發展,為當地農民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甚至在家門口就業,最后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
二、花垣縣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分析
1.交通便利。花垣縣西與貴州省松桃縣交界,西北與重慶市秀山縣接壤,自古有“一腳踏三省”和“湘楚西南門戶”之稱,209、319國道和吉茶、張花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距張家界荷花機場僅150公里,距銅仁鳳凰機場僅120公里,湘西境內唯一的民用機場湘西里耶機場選址花垣,2017年可建成。
2.生態環境優良。花垣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花垣縣境群山疊翠,風光秀美,森林覆蓋率達53.4%。不僅有險奇峻秀的古苗河大峽谷、懸崖飛瀑的九龍山、一望無際的雅酉紅石山、兄弟河沿岸風光帶及旅游地產開發潛力巨大的紫霞湖,還有國家AAA 級“中國邊城”歷史文化名城風景區、中國蚩尤古苗河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雙龍”省級重點水利風景區、排碧寒武紀省級重點地質公園等四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景點。
3.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有世外桃源般的沈從文“書里邊城”茶峒,有中華人文三始祖之一戰神蚩尤的苗族文化遺存,有明朝崇衛所遺址、乾嘉苗民起義古戰場排搭扣遺址、苗疆烽火臺、夜郎十八洞、臥大召巴代苗寨、川湘茶馬古道、老寨蚩尤民俗村、龍潭古老話、世界苗族標準語音地吉衛,有苗巫苗蠱、趕尸文化、苗族特技、跳香會、“摸你黑”逗樂會、太陽會、櫻桃會、“三月三”、“四月八”、“趕秋節”等,還有共和國第五任總理朱镕基母校國立八中舊址、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指揮所舊址、舊石器時代遺址以及富有教育科考價值的排碧中上寒武紀“金釘子”地質剖面等。
(二)劣勢(weaknesses)分析
1.旅游設施落后。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與之配套的“食、住、娛、行、購、游”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落后,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特色旅游產品較少,旅游規模不大,很難吸引游客,大部分是出差、過境或者接待游,少有旅行社把花垣縣作為旅游路線。
2.資金和人才短缺。在資金方面,來源比較單一,主要靠政府投資,但是花垣縣旅游業開發較晚,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開發,資金缺口很大。在人才方面,缺“質”少“量”。花垣縣屬于邊遠地區,高技術、高素質的旅游應用型人才不愿過來,加上社會、經濟和環境條件的制約,旅游開發資金有限,高技術、應用型的旅游管理和技術人才極度缺乏。
3.品牌競爭力不強。一是生態文化資源挖掘不夠,缺乏吸引力強、品位高、特色濃、知名度高的精品旅游景點和旅游產品。民族村落的自然景觀優勢、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建筑沒有很好的挖掘出來。二是宣傳力度不夠。對品牌效應重要性認識不夠,宣傳方式相對單一。近年來,雖然花垣縣開始注重營銷,如“趕秋節”、“櫻桃會”、“相約花垣”、微電影等方式拉動該縣旅游需求,但影響力還遠遠不夠。
4.旅游規劃不科學。花垣旅游業起步較晚,發展思路不夠清晰,定位不夠明確,在旅游業的開發、保護、建設和整理中缺乏現行意識和創新意識,加之領導個人的偏好性和隨意性,整個旅游規劃缺乏整體性、協調性以及持續性。
(三)機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戰略發展機遇。國家對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以及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戰略的實施,為花垣縣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2.精準扶貧的發源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到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調研并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成為各界熱議的關鍵詞。而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將生態文明建設、精準扶貧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將會為生態文化旅游提供一個良好的機遇。
3.湘西州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建設機遇。2011年12月28日,由湖南省旅游局主持,《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評審會在長沙召開。通過對比分析湘西旅游地區可以發現大多數都是以觀光旅游為主,文化風情休閑較少,這對花垣縣來說是個很大的機遇。
(四)威脅(threats)分析
1.同質化嚴重。武陵山片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最多的連片地區,旅游資源和產品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很容易在區間內形成競爭,造成客源分流甚至行業間的惡性競爭。而且張家界的自然風光游、鳳凰古城游、德夯民俗村游等都比較成熟,給花垣縣的生態文化旅游帶來替代性的競爭威脅。
2.民族傳統文化的流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特別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換所存在的失衡現象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威脅”。隨著現代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巨大的沖擊,并不斷的失去應有的個性與特性。
3.旅游形象不佳。花垣是“兩礦獨大”的工業主導縣,政府花精力最多的也是工業的發展,對旅游業的開發不夠重視,即使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享譽中外,卻無法抹去人們對花垣的礦難和環境污染的印象,這樣勢必會對該縣生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
三、花垣縣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思路
(一)制定科學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為指導,制定科學的規劃,以科學規劃為引領,統籌、調控、指導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在《花垣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身優勢,頂層設計出具有地方特性、戰略指導性、科學前瞻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的《花垣縣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規劃》,以實現生態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大生態文化旅游資金安排,用于編制旅游規劃、項目科研、環評等相關工作,邊城茶洞、古苗河、紫霞湖、蚩尤部落群、崇山老衛城“五大并強力助推花垣縣邊城茶峒工程”的生態文化旅游。
(二)實施生態、文化、旅游與產業融合發展戰略
1.推動生態文化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旅游發展環境。花垣縣開展的同建同治活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要繼續保持,并不斷加強對群眾的思想教育,加大宣傳力度,形成美好鄉村同建設的氛圍。二是大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打造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的特色旅游示范區、農業觀光園。大力開發深度文化體驗型鄉村游、民族文化觀光、歌舞表演、農業觀光、城郊農家樂、民族節慶、民俗尋蹤等形式多樣的鄉村旅游產品。積極發展家庭旅館和餐館,鼓勵農民種養,滿足游客原生態餐飲需求。
2.推動生態文化旅游與工業融合發展。一是加強工業旅游配套基礎設施的建造。建造相應的保護設施,保障游客人身安全。二是加強工業旅游線路的設計。開發工業園區旅游路線,展現先進工藝、現代科技的魅力吸引游客。三是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工業旅游產品。開發具有花垣縣特色的工業旅游產品,根據市場需要開發工礦旅游產品。
3.推動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一要加強民族文化活動。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藝術形式,結合少數民族歌曲、樂曲、舞蹈、戲劇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二要提高民間文化修養,保存民族文化藝術遺產。三要重視人才培養,提高藝術人才整體水平。加強本地藝術人才的基礎培養,有計劃地輸送有培養前途的藝術骨干進修,花力氣引進藝術經營管理人才。四要鼓勵原創作品。推出一批中小型自創的有花垣民族特色的舞臺節目,包括歌曲、樂曲、舞蹈等,推出一臺原生態歌舞劇。
(三)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
1.旅游產品差異化。充分了解游客的旅游動機(調節身心健康、好奇探險、審美求知、社會交往、宗教信仰、商務),在開發和保護中挖掘原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內涵,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立足觀光旅游,重點開發休閑度假旅游以及商務旅游,開展富有特色的專項主題旅游(如節慶旅游、婚慶旅游、生態旅游、探險旅游、科考旅游、紅色旅游、美食旅游、農業旅游、礦業旅游等)。
2.形象差異化。明確定位花垣旅游形象,以優美的生態環境、濃郁的苗族風情、深厚底蘊的邊城文化為基礎,大打邊城品牌和蚩尤品牌;抓住習近平總書記到花垣縣十八洞村視察時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機遇,大打名人品牌,把花垣打造成紅色旅游勝地。
3.服務差異化。為游客提供安全、溫馨、衛生、周到的住宿服務;在交通上提供安全性和便利性;配備職業素質高、能力強的專業導游人員隊伍;建立品種多、檔次高、質量好、風味獨特又能滿足游客需求的餐飲業;在旅游景點周圍增設常規性的娛樂活動場所,創作獨具地方民俗風情的文娛表演節目,興辦節慶活動,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和享受度。同時,對老弱病殘采取差別化服務,提高每個顧客的滿意度,增加顧客價值,提升旅游競爭力。
(四)實施創新發展戰略
1.創新管理機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旅游人才引入體系,在人才的分配、使用、培訓、考核、繼續教育、晉升和發展等方面建立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與方法。定期與不定期的進行教育與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能力與旅游服務等。完善旅游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對旅游定點單位實行質量監督和理賠制度。加強旅游危機管理,建立旅游風險管理系統,防范未然。
2.創新旅游科技。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科技創新很有必要。如為“吃、住、行、游、購、娛”的配套設施及服務上進行技術創新。如建立集旅游咨詢、預定、支付、售后反饋為一體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統,不僅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還未游客提供很大的便利性。
3.創新融資渠道。在爭取政策扶持(如國債專項基金、扶貧基金和山區開發專項撥款(含林業、農業、教育、交通等)的基礎上可以尋求國際國內金融機構貸款、銀行信貸以及民間資本,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拓寬融資渠道。
4.創新營銷手段。一是廣告營銷。在利用傳統的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大眾媒體廣告宣傳的同時,還要從視覺、聽覺、感受、行動等多方面對游客進行影響和引導。如招募游客拍攝微電影,推介花垣的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二是商品營銷。加大對已有的綠色食品及土特產(摩天云霧茶、桐油、桃花蝦、雞血李等)、民族文化用品(民間剪紙、苗族花帶、苗族領帶、工藝交際品、苗族服飾、家織布、苗藥、苗族石雕、木雕、民間銀器工藝、民間木靠椅、竹器等)的政策、財政扶持力度,挖掘開發集地方性、文化性、藝術性、審美性和紀念性為一體的旅游商品。三是網絡營銷。充分利用官方網站、微博和微信等手段,詳細介紹“吃、住、行、游、購、娛”情況;利用網絡進行廣告、推銷、咨詢、預訂、市場調查等,開展旅游電子商務。四是市場促銷。大量散發各種宣傳資料、紀念品,如印制旅游宣傳冊、商品袋、紀念品等;在原有的節慶活動上開展更能體現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如苗族文化藝術節、蚩尤文化藝術節、趕秋節等。五是全民營銷。鼓勵和支持群眾創新營銷方式,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鼓勵縣內民眾學苗語、唱苗歌、跳苗舞。在中小學課本中納入苗族文化;在校服的設計上加入苗族元素。
(作者單位:中共花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