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勤+王子夫
根據國家旅游局初步統計,經過20多年的發展,讓上千萬的農民享受到了鄉村旅游帶來的好處。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各村都興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對民居進行了美化,還對居住環境進行了整治。本文認為,鄉村旅游未來的問題主要是旅游業快速發展與鄉村旅游人才不足之間的矛盾,這里提到的旅游人才既包括服務類人才,也包括技術性人才,還包括具備一定市場經濟意識的相關人員。
鄉村書院,是設立在鄉村,以培養鄉村人才為目的,同時具備傳統教育文化特色的教育培訓模式。書院本身也隸屬于旅游景區的一部分,以鄉村教育基地的形式成為一個旅游點,配合當地鄉村旅游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塑造工匠精神,是鄉村書院的教育理念。
一、設立鄉村書院,是適應鄉建人才的需要
本文認為,前期通過大修大建建立起來的鄉村旅游景點或景區,在未來的5-10年里將留下大量需要維護的設施設備和基建工程,隨著使用年限的不斷增長,維護費用還會不斷升高,會給當地基建費用帶來極大的壓力。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維護工作同時也會帶來大量的工作機會,例如泥瓦匠、水電工以及家政服務等。這部分工作若交由規劃方來進行,不僅耗費金錢和時間,也會將收益分流到了鄉村外部。針對這樣的情況,培養鄉村建設人才就顯得十分必要。通過找尋與城市建設相關專業的老師,——可以是具備各項資質的技術老師,也可以是當地知名的傳統手藝人,來培養本土匠人,提高當地就業率,提升居民經濟收入,同時也可以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流。以水泥工的工資水平為例,根據招聘網站的數據統計,武漢市水泥工工資水平在5000-8000元每月這個區間,已經與大學本科畢業生人均工資相當。雖然和在沿海城市打工還存在著一定差距,但在家鄉工作,既有感情、人際關系基礎,又可以兼顧家庭。因此,綜合來看,如果在鄉村能夠提供相應崗位,會吸引大量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建設鄉村,同時也可以增加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
二、設立鄉村書院,是鄉村旅游發展的迫切需要
相較于國外,中國的鄉村旅游起步較晚,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這一階段鄉村旅游發展以農民為主體,明顯表現出自發性和“副業”的特性。2010年以來,鄉村旅游進入轉型升級階段,這一階段鄉村旅游發展呈現政府、市場與農戶三方聯動態勢,社會資本主動“下鄉”,產品業態逐漸向運動休閑、主題公園、鄉村度假轉變,鄉村旅游的產品形式、管理機制、發展模式等都出現了新的變化。現在,鄉村旅游每年為城鄉居民提供1000萬就業崗位。2015年,全國從事鄉村旅游經營服務的農民約2000萬人,帶動超過7000萬農民受益。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長15%,到2020年,在中國形成15萬個鄉村旅游特色村,300萬家鄉村旅游經營戶,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40億人次;鄉村旅游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8%,到2020年營業收入達2.3萬億元,帶動約8000萬農民受益。
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使得鄉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問題變得更加緊迫。設立專門的鄉村書院,通過“引進來,落下地”的政策,引進湖北省旅游專家加入書院,以短期技能培訓的形式為鄉村旅游接待地居民培訓旅游服務的相關知識,提升鄉村旅游服務的質量,并積極向村民傳達當前旅游發展熱點。“落下地”指的是要通過提高鄉村旅游的參與度,切實提升居民通過旅游分享經濟果實的幾率,而加強居民的參與度,途徑之一,則是需要通過提升其旅游業相關技能。
三、設立鄉村書院,是促進扶貧工作的重要途徑
鄉村書院的設想是立足于旅游接待地,面向整個湖北省旅游教育培訓機構。假設在武漢市江夏區設立一間鄉村書院,那么,湖北省共有1220村,若每個村每年舉薦3人參加技能類培訓,就有3660人。按每學期4000人收費(含吃住),共計學雜費收入為146.4萬元。其次,在農民轉移就業的短期培訓(3-6個月)方面,村民可以自愿報名或者村里舉薦,若每個村平均舉薦一人,則有1220參加培訓,按每個月人均學雜費800元計,年預計收入為117萬元。
鄉村書院的宿舍和餐廳主要以改建農民空閑住房為主,通過自營或者租賃形式,提高農民收入。以宿舍為例,制式按大學公寓設置,每間房4人,每間房租金300元/月,按一年10個月的教學周期,農民每經營一間房的收益就可以達到3000元。如果同時愿意參與餐飲經營,按每人每天40元就餐標準,若每天接待20人就餐,年收入將近達到3萬元。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培訓學校帶來的收益將讓農民遠遠超過國家定下的脫貧標準(圖2)。
四、結語
國家對于旅游扶貧工作進行政策上和財政上的大量支持,但就目前而言,鄉村旅游的大部分注意力還是集中在景區規劃方面,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所謂引爆點帶來了一時的巨額利益。就整體而言,很少有組織考慮到旅游發展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快速增長期過后,什么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的發展途徑?鄉村書院這個思路,從教育這個方面為未來的鄉村旅游發展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通過提高技能培訓,通過授之以漁的理念,切實提高當地居民的生存技能。
(作者單位:1.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2.北京大美城鄉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