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
濕地作為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發揮生態功能和經濟社會價值,但不規范的資源開發會破壞環境,不利于開展旅游活動。黃河三角洲是以保護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濕地型保護區。本文通過分析黃河三角洲濕地旅游資源開發現狀,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文獻回顧
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IES,1992)提出,生態旅游是為了解當地的文化和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的到自然區域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的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收益。
濕地旅游屬于生態旅游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濕地旅游的研究大都基于生態旅游的相關原理,但也存在其獨特性。魯銘、龔勝生(2002)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濕地旅游是以濕地為資源基礎的旅游活動,具有強烈濕地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游開發模式。丁季華(2002)指出,以具有觀賞性和可進入性的濕地作為旅游的目的地,對濕地景觀、物種、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進行了解和觀察的旅游活動,這種旅游活動開展不應該改變濕地原有的生態系統,同時還應創造經濟發展機會。
二、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一)旅游資源概況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入海口的河海交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孤東海堤、叢式井架、海上鉆井和采油平臺、黃河三角洲濕地博物館、黃河水體博物館、勝利油田科技展覽館、天鵝湖、清風湖、亞洲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場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黃河三角洲還蘊藏著豐富的野生陸地、淡水和海洋生物資源。黃河三角洲濕地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以及周邊的緩沖區,在緩沖區內劃分成,沼澤濕地生態區、海灘濕地觀光區、槐林生態接待區、蘆葦濕地觀鳥區、新國土觀光區五個游覽區。
黃河三角洲濕地地區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種子植物共有42科,400種,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植物是主要的植物物種;野生動物1555種,水生動物41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種;淡水魚類108種,國家重點保護魚類3種;鳥類36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尾海雕等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灰鶴、大天鵝、鴛鴦等51種。
(二)濕地旅游開發狀況
黃河三角洲著力打造黃河入海口旅游區,突出黃河入海奇觀和原始濕地自然風光,以觀海棧橋、天鵝湖溫泉度假區和濱海旅游區為重點,開發黃河口入海奇觀、漂流、狩獵、騎馬、觀鳥、科考、溫泉等觀光與探險旅游項目,打造“新、奇、野、美、特”休閑度假觀光生態旅游。
目前黃河三角洲濕地已開發了五個區域,在沼澤區可以欣賞沿途的動植物風光,去淺灘摸蛤蜊親近自然。在海灘濕地區可以看到為防止海水倒灌而修筑的圍海長堤,觀看淤泥堆積而成的海灘。在槐林生態接待區,體驗全國最大的人工刺槐林。蘆葦濕地觀鳥區,除了野生遷徙的鳥類之外,還有圈養的丹頂鶴、灰鶴等珍稀鳥類,為游客學習了解相關知識提供一個新的途徑。2.6萬公頃的天然蘆葦蕩,春季萬物復蘇,夏季充滿生機,秋季荻花如雪,冬季白雪皚皚,其間不斷傳來野生動物的叫聲,感受大自然的寧靜。
黃河三角洲濕地最佳旅游時節是每年的夏秋兩季,這段時間景區內植被最茂盛,景色最為壯麗。游客峰值出現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占全年游客量的40%左右。主要以自駕游方式為主,以及市場上少量的以黃河三角洲濕地為一個景點的旅游產品。
三、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路線設計不合理,缺乏管理
當前景區的路線是在油田開發時所用路線基礎上鋪設的,未考慮游客的游覽需求。尤其以自駕游的游客在景區內需重復往返于停車場和主要景點間,因此旅游旺季時易發生游客擁堵的問題。景區內沒有專門管理人員和警示標示,隨意停車等現象嚴重,增加了游客受傷的可能性。不規范的管理會影響景區內野生動物的繁衍生存,導致生態環境破壞。
(二)居民參與度低,基礎設施不完善
黃河三角洲周邊居民在當地的旅游開發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參與人數少,對當地旅游規劃項目了解較少。目前景區外圍沒有餐飲和住宿設施,游客的就餐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居民在路邊隨意叫賣當地農產品,飯店以個體經營為主,難以保證產品質量。景區內缺乏員工,如環保工作人員,以及對游客進行疏導的設施和服務人員。
四、對策建議
(一)完善路線,加強服務管理
發展生態旅游要把保護放在首位,核心區要堅持保護,緩沖區按照嚴格的規定進行限制的開發。完善景區內道路的建設,能夠單向循環,以提高游客游覽效率。可以采用圓環式設計,讓游覽的進出口、停車場相近,但并不相互影響,充分考慮游客的游覽體驗。路線設計避免橫穿某個區域,減少游客和野生讀物直接接觸的機會,進而達到旅游和保護兩者的和諧相處。在景區內增加導覽等服務人員,既可以增強對游客行為的監管,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二)整合旅游資源,提高居民參與度
旅游開發是以政府為主導,應樹立居民參與旅游開發意識,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居民參與機制。景區內需要服務人員來為游客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務,如停車場的維護、景區環境的維持、景點秩序的維護等。景區外采取濕地生態旅游環境社區共管模式,在景區外建立專門的區域,來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餐飲住宿服務。把當地的飲食文化和旅游資源相結合,能持續利用當地的資源,減少對濕地的破壞,集體的安排活動,有利于對商戶進行監管保證服務質量,而且為當地居民提供工作的崗位,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