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奉毅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性的教育模式,是課堂教學方式的進步,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師生課堂效率,提升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中歷史互動教學可以通過建立師生互動平臺;構建歷史情境,加深場景體驗;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探究演示;利用情境、問題和評價等多種激勵方式實現。
教育改革要求課堂改變原有的形態,轉換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知識的探究和互換,形成師生的內外互動、認知互動,優化教學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在課堂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在各項能力上的進步,對高中歷史課題有重要的作用。
一、互動式教學的必要性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性的教育模式,是課堂教學方式的進步,在互動式教學模式中,通過多種互動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內心對知識的求知欲望,將學生學習的外在動力逐步轉化為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
(一)提高師生課堂效率
互動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效率,幫助學生全面性、成熟地看待問題。同時可以加深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助于教師創新教學方式,轉變教師的教育方式,使師生的課堂配合更加默契,教學內容更好地融入課堂,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的主要目標及重難點,形成和發展歷史思維和邏輯思維,自主獨立構建歷史章節體系,加深記憶,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意愿。
(二)提升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在互動式的課堂上,教師一般愿意用教學問題幫助學生了解知識點,學生聽教師講課就像朋友之間的互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與交流能力,促使學生對于課堂學習內容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能力鍛煉。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互動的頻度和強度與學生未來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傳統教學,教師主講,師生雙方沒有情緒交流、沒有情感碰撞,追求答案標準化,對標新立異的學生鼓勵不足,不利于學生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在互動式教學中,課堂上允許學生大膽質疑,不拘泥于標準答案,,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自我設計學習過程,將教師的影響降到最低,發揮學生的潛質與創新能力,
二、高中歷史互動教學實踐路徑
(一)建立師生互動平臺
在課堂上建立起互動式的平臺,比如利用影視教學情境創設,通過影視資料、歷史照片的綜合情境,融入學習歷史的情境中;或通過分組討論不同的歷史觀點,來培養學生的知識搜集和分析能力等。師生建立課堂對話,通過師生間平等交流,讓雙方了解彼此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自由交流思想表達見解,回答問題。師生也可互換身份,由學生進行教學設計,體驗教師思考的角度,尋找支撐知識框架的論點,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及應用。
(二)構建歷史情境,加深場景體驗
創設歷史情境可以縮小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形成歷史印象,由被動地聽轉變為主動地參與,進而達到學生作為主體感知課堂。比如讓學生通過對各種歷史人物的角色分析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活動。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史料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積極的互動教學中,既培養了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探究演示
教師可以在開展互動教學時,精心設計問題,可以由淺入深的設計,或帶有懸念的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讓學生先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由淺入深的學習和探究,在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不斷深入思考,在具有梯度的問題中,學生能透過知識的表面分析本質,促進他們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最終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內容。
(四)善于利用情境、問題和評價等多種激勵方式
教師要善于利用情境、問題和評價等多種激勵方式,把握學生思維發展的梯度,使得課堂提問形成一個問題連續體。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把時間、空間逐步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生沒有時間、空間,主體化和個性化就成為一句空話。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終結環節,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的活動情況、課堂教學的質量等,教師應不失時機地進行評定,以利于下一步調整改進。因此,評價要及時、恰當、適度。評價應達到兩個目標,一是明晰優劣、正誤和得失;二是能夠激勵鼓舞學生,使之再接再厲。學生只有從內心認可和接受這種評價,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各種活動的失敗,評價才會成為下一步活動的動力和標尺,如果沒有評價或評價不當,就會使學生產生疑問,出現異議或反感,就會削弱其參與的積極性,給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帶來負面的影響。教師要善于捕捉最佳“評價點”,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學生客觀的、真誠的、又是發展性的評價,始終注意學生(包括其他沒有發言的學生)對于評價的積極感受。贊可夫說過,“喜歡那些漂亮的學生是容易的,我們的教師的能干是喜歡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學生(這里的漂亮并非專指相貌)”。我們的教學過程評價,不但要積極評價優秀學生,還要從那些沒有回答好的學生身上找到積極的“評價點”,給他們鼓勵,給他們信心,讓他們逐步學會。當然,對不足也要客觀的指出,關鍵在于要把握住學生現有的水平,不要將教師的預想結果強加給每一學生。總之,教師要善于敏銳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成長。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發現每一個學生的變化,這也應該是教師的功夫。
(作者單位:沈陽市第31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