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安
初中數學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在運用教學方式時,要遵循課程標準要求,緊扣能力培養目標,貼近學生的主體實際,結合課堂教學實情,讓初中生在數學學科學習中實現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的雙提升。
一、初中數學開展自主學習的環節
1、預習與檢查階段。預習階段的自學,要求教師根據下一課的教學內容制定自學提綱,指導學生預習,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以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預習指導要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告訴學生用什么方法來預習,如對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可查閱課本、相關資料,或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預習檢查即學生完成預習指導后,教師進行合理檢查,對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為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展示于互相交流做好準備。
2、交流與展示階段。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展示交流,如組內交流、組間交流、一對一交流指導等,這樣就能解決學生在預習中難以自行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會合作與交流,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有針對性。在該階段,要堅持以下原則: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則不交流;在充分思考之前不交流;組內能解決的,則不進行組間交流;展示要重視開放性,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板演中;要充分暴露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共同問題,不掩飾矛盾,不做表面文章;及時點評展示結果。
3、點播與提升階段。在點播與提升階段,教師要對學生在交流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點播,引導學生自行尋找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并將其歸納為經驗和方法。這一環節,就要面向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又要點播方法、分層提高。既要幫助成績較差的同學糾正錯誤,又要使中等以上的同學得到足夠的訓練,使全體學生都能理解知識。因此,教師應在課堂開始前就做好問題預設,將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總結成規律,引導學生歸類和解決。
二、課堂動手實踐,體驗知識遷移
作為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課堂上不但要有精講精練,還要能讓學生動手實踐來親自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這樣才能給學生刻骨銘心的記憶。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動手探索欲望,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根據教學實踐情況,挖掘教材知識,設置巧妙的實踐引導以輔助抽象的知識概念理解,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插入精彩的講解,要做到重點突出,直中肯綮。例如,在指導大家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筆者就進行如下實踐課題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①先和學生一起溫習長方形的特征,讓大家用小木片親手做個長方形,準備讓大家以此為教具來動手實踐全面認知平行四邊形的性質。②讓學生分別拉住長方形的兩個對角朝相反方向用力,大家觀察一下長方形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現在還是長方形嗎?這樣實踐引導讓學生親身體驗了平行四邊形的生成發展過程,也從知識本源上理解并掌握了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區別和聯系。③鼓勵大家總結剛才的實踐,總結一下平行四邊形對邊之間有怎樣的聯系,以此導出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結論。
如此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再輔助以美妙絕倫的精彩講解,從根本上體現了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教學精神,讓學生在靈動活潑的實踐中最大效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能力。
三、初中數學自主學習中教師的作用
1、為學生提供自學指導。首先,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熟練掌握課標要求,摸清本課知識點與前后課知識點的聯系,抓住本課學習的重點、難點,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在設計自學提綱時,要注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善于創造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自學提綱的設計,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和啟發性,可將預習指導設計成問題鏈的形式,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定理、定義、規律和新知識的理解。
2、建立學習小組。教師可依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和性格特點,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使不同層次、不同特質的學生能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由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組成,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組內,還可推行“一幫一”的學習互助形式,并制定一定的學習目標,對完成目標的同學進行獎勵,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大大的提高了。
3、及時總結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需要教師的及時檢測、點評和總結。教師可從每節課中抽出十分鐘對學生進行檢測。檢測內容要進口本課知識點,遵循適度和適量的原則。可由各小組互相交換進行檢查和批閱,教師也可抽閱一部分成績較差的同學的檢測題進行批閱,并及時總結批閱結果,對完成情況較好的同學提出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還要總結檢測題的完成情況,為以后的教學和輔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4、避開“自主學習”的誤區。自“自主學習”模式在各中學實施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有些教師雖然已經在嘗試引導自主學習,但并未把握好引導方式,不是干預過多就是放任太多,學生的自主學習總也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因此,教師還應加深對“自主學習”的理解,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及時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和交流,學習先進經驗和方法,盡快使“自主學習”走上正軌。
四、教學方式的設置要緊扣學生主體,體現整體性
教學活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雙邊互動過程,但由于學生個體學習能力,學習素養,以及學習品質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策略的運用中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知識,人人獲得發展和進步,不同學生在不同基礎上獲得提升和進步”是新課改整體性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策略的實施和運用中,要將著力點和落腳點放在中下等學生身上,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學原則滲透于教學策略中,為中下等學生群體提供更多、更廣闊的鍛煉空間和實踐平臺,實現全體學生“齊頭并進”。
如在問題案例講授過程中,教師在問題案例的設置中,可以采用層次性教學原則,針對不同的學習群體,設置與之相應的問題案例,在問題探析過程中,教師將指導的重心放在中下等學生身上,對中下等學生的探析過程進行悉心指導。在問題評析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成評析小組,通過優生帶“差生”的方法,最終實現學生問題案例解答活動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