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昌峰/三峽大學經管學院
?
淺談我國縣域經濟的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裴昌峰/三峽大學經管學院
【摘 要】中小企業在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中是一支的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它在繁榮市場、解決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穩定社會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其在戰略意識、技術、人才、營銷能力以及融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嚴重阻礙了其可持續發展。本文闡述了縣域經濟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縣域經濟的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舉措。
【關鍵詞】縣域經濟;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舉措
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追求的是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同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適度的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縣域政府的責任,企業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在縣域經濟中作用日益突出的中小企業更是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其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縣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中小企業也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首先,國家及地方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促使中小企業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從國際上看,全球性、區域性的環境保護法律文件所涉及的領域日趨廣泛,且多與國際貿易掛鉤,這使得貿易壁壘從關稅壁壘轉向綠色壁壘;從國內形勢看,與國際接軌的ISO14000、ISO19000系列標準為企業的環境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和規范。因此,中小企業要主動實施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同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其次,“自然資源取之不盡”、資源是“自由取用產品”的觀念逐漸被擯棄,人們已認識到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都是有限的,應當將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產出”為主要特征的“資源型經濟”轉變為以“低投入、高效能”為主要特征的“低碳、節約循環型經濟”,企業必須把“可持續性”作為長遠的發展戰略規劃來實施。
最后,市場對“綠色產品”的消費需求,推動中小企業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小企業必須擯棄以往高污染產品的生產,逐漸向生產“綠色產品”為主,才能增加市場份額,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1.決策隨意性強。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科學的決策機制和約束機制,企業家個人對企業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決策過程過于簡單,決策權力高度集中,對于事關企業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缺乏科學的決策和約束機制。這種決策機制在相對穩定的,處于上升通道的市場環境下或在創業初期和經營相對單一時,尚可以發揮決策高效率的作用。但隨著企業多元化進程的發展,在不確定和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這種決策的隨意性往往造成經營的盲目發展,給企業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甚至惡果。
2.戰略意識缺乏。在戰略上的幼稚和不成熟,與其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生長環境有直接關系。一方面,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實力差,人員素質普遍偏低,造成其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經營者戰略意識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中小企業是憑借創業者對個人價值,事業和冒險精神而快速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在其頭腦中形成了固有的“成功思維摸式”,致使經營者長期以來不重視企業的全局、長遠,缺乏戰略意識和戰略規劃,往往注重眼前為了尋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利益。
3.人才資金缺乏。市場競爭本質上說是人才的競爭,縣域的中小企業由于工作待遇低,缺乏合理的激勵和培訓機制,很難吸引和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這種情況使它們很難形成自已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持續開發獨特產品的能力較弱。同時,中小企業規模小,積累少,經營風險大,信用擔保能力弱,很難通過金融機構貸款和證券市場進行融資,導致融資困難,生產資金短缺。
4.競爭約束機制缺乏。縣域中小企業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結構單一,使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均是以低成本、低價格的惡性競爭為主,為了競爭往往采取競相壓價,甚至偷工減料的措施,以獲得短期的經濟上的效益,使市場處于無序的競爭狀態之中。這種做法在短期來講可能有較好的成效,但是如果一個企業想要長期立于不敗之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革除掉這一惡習,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使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日趨嚴峻,因此,中小企業要樹立戰略思維、提高管理者素質、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建設企業文化、培養企業核心能力等,以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1.樹立企業戰略思維。企業經營戰略是企業在復雜環境下作決策的基礎,是指導企業長遠發展的航標。樹立戰略思維對每一個企業都很重要,尤其是中小企業,它們所面對的環境是復雜多變的能夠控制的資源十分有限,因此改變環境很難,唯一的選擇就是適應環境。環境的劇烈變遷使中小企業經營者們憑借過去的成功經驗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只有立足企業長遠發展,在客觀把握環境、自身資源的基礎上,確立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積極進行戰略變革,以拓寬自己生存發展的空間。
2.建立合理的治理結構。要提高企業的決策水平和決策效率,中小企業就必須建立健全合理的治理結構,完善權力制衡機制,規范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真正建立起符合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競爭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從基礎規劃到日常性的維護程序、從員工操作水平到完整的工藝、質量體系的建立等制度的制定到操作、考核過程有待于細化、量化。工作中要杜絕有賴于估計和模糊概念、各自為政的作風;需要積極培養適應要求的、善于協作的、不折不扣的執行者,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眾所周知,文化的潛力是巨大的。中小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也要需要文化的滲透。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成員所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等觀念的總和。作為精神層面的東西,企業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將優秀的企業精神長期融入到企業組織結構、組織系統和程序、企業標識等方方面面、使企業的文化理念成為每個成員自覺的行為,成為社會各界認知企業的窗口,成為消費者信賴企業的源泉,如企業的形象,企業制度等。
4.不斷提高員工素質。通過培訓,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質,為企業決策和制定戰略規劃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要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吸引高素質人才為中小企業服務。首先要更新選拔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方面的觀念,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其次加大對員工的教育培訓,重視人才、珍惜人才,使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最后致力于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業文化氛圍,想方設法激發人才的最大能動性。總之,中小企業只有改變觀念,提高員工素質,才能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5.培養企業的核心能力。企業的核心能力是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因此,強化學習能力與創造性并重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中小企業必須“活化”組織結構層次與激發組織創新,將業務運營系統與變革思想融為一個整體,從而為業務發展提供持續的支撐動力。
6.構建合作的企業集群。縣域經濟中的中小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單個競爭力不強;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建立合作關系,加強溝通,形成中小企業集群,增強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集群規模優勢,增強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