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君
京津冀創新型科技人才協同培養的意義與路徑
◎文/李 君
本文分析了目前天津、北京、河北三地在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情況,對三地共同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解讀,并提出對科技人才共同培養辦法和建議。
京津冀;創新型科技人才;路徑選擇
國家乃至地區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人才。《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科技人才”的概念,它是指“受過專業培訓,并將其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創造性科學技術活動中,并推動了該事業和整個地區或國家經濟進步的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從事的領域有:科研、工程技術設計開發、科技服務、科學技術管理、科學技術教育等。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指出:“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教育工作刻不容緩,而且需要堅持不懈,這也是為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創建創新型國家所必備的條件之一。”
在此背景之下,我們得出了創新型人才的概念,即:這類人才可以挖掘新知識,開發新技術,開創新學科,可以帶來科技上的飛躍,為新的解決方法開辟道路。在創新型人才的教育過程中涉及 “協同”這一新的概念,協同的對象為事業單位、學校、科研院所,協同的內容是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其主要媒介為國家政府、地區科研機構、特色金融機構等,其目的是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以‘協同’作為紐帶,將社會各界都團結起來,達到資源的更優分配,從而實現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
(一)人才交流流于表面
出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地域上的特殊性,尤其是自1978年以后,京津冀不論是在
經濟、文化等一系列方面的溝通交流更為緊密,人員方面更是如此。京津冀三地的相關人力資源部門于2005年6月簽署了《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合作協議》,該協議的簽署,使得后期的人才交流有章可循。經過三地人事部門的相關努力,人才交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地在人事代理、人才派遣方面互通有無,在人才網站、國外智力共享方面精誠合作,并通力合辦了多場人才交流大會,如三地“吸才引智”大會、開發區智力人力資源洽談交流會、三農引智成果推廣洽談會等等。以上這些方式已成為京津冀人才協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轉移提供了有效途徑。
《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合作協議》簽署后,盡管在人力資源共享方面,專業資格三方認可方面,以及公務員的互通等方面工作已開始展開,但進展較為緩慢,人才協同方面仍停留在萌芽時期,特別是在創新型科技人才方面,仍有多種交流與合作的沖突,這些問題成為了人才協同培養的絆腳石。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就服務平臺而言,服務內容較為狹隘,只有人才招聘、求職信息發布、檔案代管等幾項,僅能滿足低端人才的需求,無法滿足更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第二,就人才資源分配而言,還是以各地政府自己主辦的資源配置為主,三地共同籌建的人才資源市場還有待改進;第三,就大會成效而言,盡管舉辦了多次交流大會,且規模不小,但成功率整體偏低;第四,人力資源共享信息平臺不夠健全,并不能達到人才信息的完全共享,該平臺暫時還無法做到三地人才信息的匯總與發布,這也成為了人才交流的最大難點。
(二)地域合作仍需拓寬
京津冀三地的人才交流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不足:第一,就協同對象而言,只有人力資源部,而協同所要表達的是 “三地人才工作共同展開”的意思,沒有充分帶動各方的積極參與。其實,創新型科技人才的交流工作是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的精誠協作。例如:教育與所獲證書問題,人才轉移過程中戶口的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三地發改委、主管教育機構等國家政府、地區科研機構的相互協作。第二,就關乎到三方共同利益方面而言,合作不夠親密,并未將區域經濟發展對整個國家的重要性思慮周全,這些都與區域間分工系統不完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除此之外,對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沒有一個合理的統籌,也沒有將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的作用完全體現出來,一件事多方操作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三)三地協同培養政策需求同存異
要想做到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必須要做到資源的合理分配,這也正是“協同培養”的要求。它不僅要求國家行政機關、院校、企事業單位、人才培養等機構共同參與,也要求京津冀三地的相關部門的參與。這三個地區都有相關人才培養主張及方案,但都缺乏溝通,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還有待改善,大家都彼此留有余地,怕這種政策的實施對各自的人才造成損失。并且,這三地協同的其他相關設施并不齊全,盡管最近幾年這些地區的相關要職人員進行了會面,但就協調機制方面的討論協商機會不多,最終使得交流與培養的范圍較為狹窄,大多都集中在縣區、企業和基層,各省或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較為少見,且相關認識不強,對此方面的重視程度不高。
(一)有利于實現高校與企業的協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般而言,學校不僅有科研人才,還可為科研提供相關設施,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具有一定的長處。同時企業在實踐方面略勝一籌,為這類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技術條件。
第一,就京津冀地區各高校間的相互合作而言,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既可以對各高校的學科資源整合,互相取長補短,還可以促進三地高校間學術方面的溝通,用以達到學術上的突破,開創出新的學科;它同時還可以將各校的長處結合起來,讓其更好的為京津冀發展做貢獻,為國家及社會輸送優秀人才。第二,從企事業視角來觀察,企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相互協作,可以使得各自的經濟投入有所減少,收益卻相應有所增加,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這為人才的發展創造了更為穩定的環境。就像北京地區產業的轉移,將部分在本地無法繼續生存的企業轉移到政策條件允許的河北去。這既促進了北京地區的發展,又給其他區域帶來了新的機會。第三,將兩點結合起來看,企業為高校指明了培養方向,使得教學方案更貼近實際,更好的為企業培養專業性人才,而學校為企業提供了智力支持,將技術更新提供給企業以達到利潤的提升,這種雙贏的模式既提高了大學生就業率,減小社會壓力,又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力。
(二)有利于加強政府與中介組織的溝通,推動政策的有效銜接
這三個地區人才的培養,既促成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還推動了政府與中介組織的相互交流,將各地相關政策有效的連接在一起。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各地政府之間的交流,所出政策的相關性。在我國推出的“十二五”規劃大綱(2011年)中,也將此問題納入其中,這對該類人才的培養和各地經濟的共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但由于各地政府相關政策連接的緊密度不夠,致使各地不論是在經濟還是文化、生態等方面都只從本地權益考慮,就共同發展而言,并未做到通力合作。
因而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和規劃好交流合作的相關政策,使三地政府在交流合作方面得心應手,促進京津冀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其次,政府和中介之間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政府的相關政策若能在中介組織中得到準確及時的傳達,那么就能為交流合作規劃作出相關調整,同時并將這種調整及時的反饋至政府,從而建立起雙方的互動關系。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冀創新型人才的交流與合作,為三地政府與中介組織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有效平臺,促進了政府各政策間的相關性,使得政府在該方面的政策更加完善,能更好的為創新型人才和相關企業服務。
(三)有利于實現高校、企業、政府、中介組織的協同聯動,拓寬區域合作領域
在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方面,京津冀三地各級政府給予了高度關注,這不僅表現在人力方面,更體現在物力和財力方面。它促成了多個科技協同項目和關鍵性的合作項目,使得中介組織與企業的關聯性更為緊密,尤其是科研院所和科創基地與企業間的聯系,這為這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穩定的政策大環境。
具體體現如下:通過三地政府的相關政策,各地高校共同向企業提供此類人才,同時通過企業間的通力合作,為該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出路。同時校企與京津冀科創基地之間的互動,使得這類人才的創新想法得以實現,并帶來相關收益。由此可見,京津冀創新型科技人才的交流和合作,使得三地各界協同對象積極參與進來,充分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京津冀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
(一)建立以技術創新為目標的校企聯動人才培養機制
以目前國際形勢分析,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立足國際地位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三地合作培養科技人才應該做到以
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與高校之間建立“院校協同聯席會議”。由三方合作教育機構領導作為協調發展主要負責人,負責協同發展工作內容,制定發展計劃。建立起包含科研項目,培養人才在內的合作方案。
第二,高校與企業要建立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協同培養機制。如何去定義研究成果的成功或者失敗?主要體現在成果是否被企業采用,是否可以滿足于市場。比如,美國大學在與企業合作中指出了三點。首先,建立起合作機制體系,主要以制定相關課程,創辦相關論壇進行討論學習為主。其次,是對企業計劃進行綜合解析。最后,以上述理論為研究基礎,結合企業情況進行合作。以此作為借鑒,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間高校要與企業實際需要為首要考慮因素,對企業進行全面了解,使成果完成后可以服務于企業。不僅如此,企業和院校應該合作建立起校內外實踐和實驗場所,完善實驗設備,讓學生深入到企業工作中,了解企業工作機制和工作內容,這樣做的意義是為了能讓其研究成果更貼合企業利益。同時,應該對學生進行雙向導師培訓,在學校由專業導師進行理論指導,到企業由企業技師向其培訓實踐內容。
(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中介組織聯動人才培養機制
以政府為主導,協調中介組織各方關系。政府作為三地合作主導機構,應該協調更多科技機構進行科技支持。建立起以培養新型科技人才為主要目標的中介組織。其組織由各地科研機構、科技研究基地、涉及科技方面的協會等等。以政府牽頭建立起合作資金投資體系,政府出面協調資金支持,組織院校集資,引進外來企業投資或者協調銀行方面進行貸款等等,使三地區中介組織相互連接。建立完善三地組織交流機制,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最初場所一般都出自于各地區高校,最終目的是把培養出來的人才融入到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
(三)形成以“政產學研用”為依托的聯動培養機制
建立以產業、學校、科研機構三方面合作一體化結構。在各領域相互促進合作,深化合作內容,發揮自身長處,來促進合作發展。政府作為主要支持機構和主導機構,應該制定相關制度,搭建創新領域平臺等措施來為合作機制進行服務。逐漸由“產學研”向“政產學研”演變。三地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正是要以此為發展基礎,三地同步推進合作步伐,以政府為后盾支持,同時還要做到:
第一,建立資源共享機制。由政府組織建立三地合作交流平臺,在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及時發布企業需求信息,建設數據庫,數據庫整合人才信息,高校信息,企業需求信息等等。設立對“政產學研用”進行管理的組織機構,協調三地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對信息資源的管理,設備的使用管理等等,建立起相關的政策管理體系。研究合作方案,完善體系內容,包括設備資源的使用分配,設備產權歸屬,維護責任等等。同時協調各領域輔助高科技研究成果轉換,共享使用儀器設備等設施,同時也要共享數據資料,相關文字記錄等等,三地區進行人員互派,進行合作交流,學術交流等等,推動三地在文化、合作項目、資源共享等領域合作,促進三方共同進步。
第二,建立風險責任承擔機制。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新型科技人員不僅僅印證了最初的培養計劃,更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回報。當然在這種前提下,所帶來的利益越大就預示著投資風險越高。所以就要建立責任風險機制,以預防風險帶來的影響。由政府協調,對風險進行分析評估,明確合作關系,健全合作體系。這樣不僅可以對風險進行有效把控,更有利于各方面進行長期合作。
責任編輯:虞冬青
G52
A
1006-1255-(2016)11-0032-04
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重點課題“基于《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天津高職裝備制造大類專業建設市場性研究”(課題編號:XV109)研究成果
李 君(1983—),天津交通職業學院。郵政編碼:3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