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玥
“一帶一路”戰略的金融支持與創新發展
◎文/王 玥
“一帶一路”是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在國家戰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簡要介紹了“一帶一路”引發的金融需求,分析了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議從而保障“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
“一帶一路”;金融支持;金融創新
2015年3月,中國政府制定并發布了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這被認為是“一帶一路”頂層規劃的文件。這一戰略是中國在世界經濟復蘇脆弱的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一帶一路”不僅符合沿線國家的需求,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機制彌補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實現經濟再平衡的全球化,還有助于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問題,加速國內經濟區域資源整合,對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一)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需求
按照我國 “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是沿線國家發展和長期經濟合作的基礎和前提,這不僅是區域內國家目前亟需的,而且我國也有比較優勢和發展經驗。
由于經濟發展差異化的限制,還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 “聯而不通,通而不暢”的狀況,迫切需要建設與改造: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包括鐵路干線、公路、橋梁的建設及港口、機場改造;二是資源基礎設施,主要是能源及其他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管道運輸和冶煉加工等行業;三是線網基礎設施,涉及電信固網寬帶的升級改造和智能化電網建設。近年來,我國的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已接近吸引外資總額。對外直接投資將繼續大幅增長,銀行、金融租賃、信托等金融行業將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
(二)資金清算需求
一方面,從企業對外投資后的運營操作角度來看,影響企業評估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可行性、作出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擁有完善、高效的資金清算系統。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頻繁交易,對于資金清算的需求也將日益增長,資金清算體系的建立關系著雙邊經貿活動的能否順利進行。
另一方面,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量的資金交易,將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和將人民幣上升為國際貨幣的需求也日漸迫切。如今許多國家的大宗商品都使用美元來支付和清算,而美國往往根據自己的利益制定單方面的貨幣政策,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也已被很多國家認為是清除外界干擾的一個新希望。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安全與穩定,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可以有效避免匯率波動的風險。各國貿易貨幣結算不統一的問題,還需要將人民幣提升為主要國際貨幣,使沿線國家貿易的公平性、便利性與盈利性得到保障。
(三)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需求
相對于國內投資而言,對外直接投資通常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及更大的風險。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政治局面不穩定、經濟發展滯后,使企業投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包括經濟動蕩、金融危機等造成的資產貶值、外匯限制等金融風險,政治、文化差距等帶來的市場運營風險,也包括區域內國家政局動蕩造成的地緣沖突風險。其中,地緣政治風險應該得到格外關注。“一帶一路”戰略挑戰了西方世界對海洋與陸地的控制,在國際上會遇到強勁的阻力,在時間、空間及進度上戰略實施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金融支持是高成本的,這些不確定性可能會使金融投資的回收期延長。這就要求金融機構要加強金融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四)加速中國金融國際化的需求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需要繼續擴大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空間,強化貨幣合作,這是一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步驟。同時,我國的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也將大幅上升。此外,基于防控金融風險的需要,加強金融監管合作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一)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報期長
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能源資源合作以及產能設備等項目是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根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未來10年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為8萬億美元,僅僅“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鐵路建設規劃,就需要至少3000億人民幣。但是沿線涉及的國家經濟水平差異較大,且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不解決這個巨大的的融資缺口,“一帶一路”建設是不可能繼續下去的。除了資金需求量大以外,這類項目的項目建設周期也較長,運營過程漫長,運營收入不穩定。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能源開發、產能裝備、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都存在資金需求迫切、需求量大、期限長、未來盈利具有不確定性的重要問題。
(二)國別風險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屬于國家戰略性項目,我國將面臨外部金融風險的的影響。客觀來說,“一帶一路”沿線的64個國家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大都處于政治轉制、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在社會安全和經濟發展方面都具有不穩定性,例如:中國因南海爭端問題與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在安
全、政治和戰略三大方面均存在緊張關系;一些東南亞國家政局反復動蕩,國內政治派別對抗激烈。因此,國際問題爭端、國內政局動蕩等不利因素將會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國別風險,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金融風險。
(三)沿線國家市場化不理想
“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和地區金融環境不佳,建設及維護基礎設施依靠財政撥款,政府壟斷經營,經濟效益低下,沿線國家政府、企業和民眾長期習慣于此種模式,而難以接受基礎設施領域市場化和引進外來資金的模式。同時,由于基礎設施領域市場化涉及政府、外資及公眾等多方面利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不健全,相關制度不完善,不理想的環境阻礙了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創新,建設需求出現了融資瓶頸,影響金融支持“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效果。
(四)沿線國家跨境金融合作層次有待提高
現階段,中國與東盟和中亞等國家在貨幣互換等方面進行合作時,更多的是出于金融危機防范的需要,而對金融和貨幣一體化目標缺乏長期規劃和階段性實施的具體措施。國家之間金融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現有雙邊合作主要集中于貿易結算,且面臨一系列監管壁壘,不利于金融機構形成一個高效順暢的跨境網絡,無法為企業在其他國家拓展業務提供支持和便利。同時,大多數國家的貸款業務主要集中于能源領域,如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管道運輸,沒有在其他行業形成可以滿足銀行要求的一個有效現金流。“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對各國間的跨境金融合作進行整體統籌,對跨境金融機構間的合作程度以及金融產品的跨市場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一)建立和完善投融資機制
第一,加強與融資平臺的合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充分發揮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提供長期融資作用。同時,要深化上海合作組織銀行聯合體以及與國際開發性機構如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機構合作。
第二,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充分利用直接融資渠道,根據“一帶一路”投資項目的特性開發債券市場的新品種,緩解融資缺口問題,降低融資成本和風險控制壓力。拓展多層次的融資模式,積極開發股權融資、創新融資等多種融資渠道,積極引導信托、保險和基金等方式參與其中。
第三,創新發展融資模式新組合。不同沿線國家(地區)具有不同的融資結構特點:東南亞國家包括中國以銀行信貸為主,間接融資比例高,直接融資比例較低,而西亞地區主要采取基金方式進行融資,兩者之間應相互補充,探索“基金+銀行”新組合。
(二)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領域,是“一帶一路”戰略提供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礎。隨著中國與沿線國家地區投資和貿易關系的逐步深化,其他國家和地區使用人民幣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增加。目前,許多國家的大宗商品是用美元進行支付和清算,使用人民幣結算有利于最大化保證沿線各國貿易和投資收益,并有效規避美元價格波動的匯率風險。完善貨幣互換機制,不斷擴大與沿線各國雙邊本幣互換的規模,為跨境貿易和投資采用人民幣結算提供便利。一方面,支持進行人民幣借貸,鼓勵并推動沿線國家政府和機構發行以人民幣為結算貨幣的債券;另一方面,將沿線國家機構納入
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范圍,允許其向海外募集人民幣資金,再直接投資或以貸款方式投向境內項目。
(三)加強金融機構協作,推進金融機構市場化
1.加強國內外金融機構協作
在加強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同時,支持國內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服務。國家開發銀行要作為 “走出去”的先鋒,發揮開發性金融的引導作用;進出口銀行利用政策性的優勢,積極推進開發性金融發展;商業性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應積極跟進項目,加大投入;加強商業銀行間的合作,通過建立全面的代理關系,在國際結算方面加強與海外商業銀行建立賬戶往來關系。
我國境內的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信貸支持。同時,互聯網金融已迅速興起,通過互聯網模式豐富金融服務的內容,創造新的金融合作領域。民間資本也參與到企業“走出去”,給我國金融市場提供了新活力。各類金融機構要加強合作,資源共享,特別是要統一管理各自的境外主權債務頭寸,通過合理規劃整個項目的融資結構、風險共擔機制、統一價格等,實現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為企業發展海外業務提供高質量、高效的金融服務。
2.建立金融機構協作互補的體系
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的能力和特點,處理好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間的關系以及相互作用,發揮互聯網金融的優勢。
政策性金融有利于政府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克服 “政府失靈”與 “市場失靈”。政策性金融機構需要在初期起到主導作用,發揮建立金融支持與合作機制的作用。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重點是能源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其特點包括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資金回收不確定,因而政策性金融機構成為發展初期提供資金支持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政局不穩,政策性金融機構需要提前進入,為后期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進入打好基礎。
商業性金融機構需要利用自身業務的特點發揮主體作用,提供綜合性的金融服務。通過跨國并購或設立新的分支機構拓展網絡布局,提升中國金融機構的影響力;重視“一帶一路”涉及重要節點的地區和城市,促進各種區域開放中心的建立。
互聯網金融要利用普惠金融的特點,推進金融創新,發揮后發優勢。“一帶一路”戰略加強了我國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聯系,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也意味著大量貿易往來,這不僅會進一步推動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于跨境電商來說更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3.強化金融機構雙向合作
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沿線國家金融機構互相設立跨境分支機構,提升金融一體化程度,推動區域經濟的合作發展。一方面,支持國內金融機構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我國金融機構在 “一帶一路”區域的布局,積極在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尤其是西亞、中東地區,與當地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另一方面,支持沿線國家金融機構實施“走進來”戰略。歡迎沿線國家金融機構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提供資金池、跨境結算等金融服務。
要積極創新金融業務和金融產品,以滿足區域內國家經濟的需要。積極研發國際互聯網金融產品,發展創新更方便快捷的支付工具和手段,利用互聯網金融普惠性、便捷服務的特點,方便沿線國家小微企業籌集資金,擴大金融的輻射深度,建設中國離岸市場。
4.推進金融機構市場化,吸引民間資本
一方面,加速金融機構的市場化步伐,根據市場原則合理配置金融資源,將有實力的海外投資企業、具有發展潛力和前景的項目作為稀有金融資源配置的重點,從而減少對競爭力欠缺的項目的資金配給。
另一方面,推動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吸引民間資本,引導更多資金豐富度高、投資意向足的企業或個人參與到金融機構中,提高社會資金的流動性,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難題。借鑒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發展的成功經驗。以美國硅谷銀行為例,它將目標市場定位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技術可以作為抵押物,以股票和債券等多種方式提供資金來啟動具有高新技術潛力的企業,實現銀行和企業的共贏。
民間資本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適當政策的指導下,根據比較收益的原則,民間資本按照企業效益從低到高地流動,有利于對企業管理過程的監督以及社會最大效益的實現。“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巨大資金需求,使得民間資本擴大了建設所需的資金來源和融資渠道,同時對建設項目的效率提高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各國政府應根據具體情況,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
(四)完善金融監管合作協調機制
“一帶一路”戰略涉及64個國家和地區,包含了各種金融市場環境和制度,只靠單邊努力不足以發揮協同作用,應對多元挑戰,必須建立和完善多邊金融合作機制。這一合作機制不僅符合金融危機后金融區域化發展的客觀現狀,更可為我國金融國際化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區域監管當局之間要協調一致,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監管部門間的溝通聯系,提升與沿線各國金融合作業務的政策協調性和監管一致性,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監管協調機制。
第二,在 “一帶一路”戰略區域內建立協調的投融資機制,以確保從制定投融資的具體方案到選擇和購買材料等環節都可以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構建科學的投融資決策流程和項目專用賬戶,加強資金使用監管。
第三,完善風險應對和危機處理制度安排,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對“一帶一路”區域內各類金融風險實現準確地監測、分析和預警,及時發現潛在風險,維護區域金融的安全穩定運行。形成應對跨境風險和危機處理的交流合作機制,加強與沿線國家地區的征信管理部門、征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為金融合作監管提供有利條件。
[1]曹凝蓉,李偉平,張瑞懷.金融支持一帶一路設想 [J].中國金融,2015,21:83-84.
[2]郭藝萌.積極促進金融創新助推 “一帶一路”建設 [J].商,2015,24:189+164.
[3]胡才龍.關于“一帶一路”戰略金融支持相關問題研究[J].海南金融,2015,10:31-34.
[4]黃梅波,劉斯潤.以金融發展、金融創新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2:37-42.
[5]蔣志剛.“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金融支持主導作用[J].國際經濟合作,2014,09:59-62.
[6]祁敬宇.應對“一帶一路”金融需求推進金融創新[J].農業發展與金融,2016,03:43-44.
[7]王敏,柴青山,王勇等.“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與國際金融支持戰略構想 [J].國際貿易,2015,04: 35-44.
[8]王勇.金融支持“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 [N].金融時報,2015-05-15.
[9]趙志剛.“一帶一路”金融區域化路徑 [J].中國金融,2015,05: 39-41.
責任編輯:孟 力
F125
A
1006-1255-(2016)11-0047-05
王 玥(1990―)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郵編: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