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林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基于生態理性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陳雪林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生態理性是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現代理性導致生態異化、經濟理性與科技理性具有反生態性。生態理性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系統性、價值性、和諧性,這是生態理性的基本原則。只有使經濟理性、科技理性上升和轉換成為生態經濟理性與生態科技理性,培養和造就生態人,才能實現美麗中國夢。
生態理性;生態文明;自然規律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中國遵循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它推動中國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和諧的生活環境。生態理性的科學理念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一脈相承的,它既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內容。它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理念和生態理性作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哲學基礎,同時也是對全球性的生態哲學潮流做出了一次積極的響應。
1、生態理性以生態異化為代價
啟蒙運動是在科學的名義下對自然界進行全面的祛魅化和對象化,“回歸自然”又是啟蒙運動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的主張。當自然成為滿足人類欲望的純粹對象時,自然的價值也就僅僅體現在它的使用性和物質性上,而自然本身的多重價值和多重意義卻被支離、肢解。最終在資本邏輯的統治和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下,人類的永續生存和自然的生態平衡走向危險的邊緣。因此,現代生態理性在主張思想和行為合理性的同時,應該摒棄以人的異化和生態的異化為代價。
2、生態理性的反生態性
經濟理性以追求功利主義為基本方向,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為基本目標,普遍遵循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準則。在經濟理性的影響下,自然界很容易被功利的陰影所籠罩,致使自然本身的規律和價值被丟棄,成為功利主義的對象和目標,形成凡是有利用的我們便據此而行動的行為準則。
德國的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及其社會資本邏輯主宰的過程中構建了科學的生態觀和自然觀,其提醒人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丟掉、踐踏自然規律的結果是導致生態危機的爆發。與此相反的是,生態學具有一種不同的理性使得生態理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反生態性。這種反生態性使得我們意識到人類經濟活動范圍的局限性和依賴性,忽視經濟的匱乏性而進行努力反倒最后成就了絕對的、不可逾越的匱乏。這種絕對的、不可逾越的匱乏又會進一步對原始的生態平衡和不可再生或者不可重組的自然資源進行破壞,結果導致人類生產的破壞性遠遠的超過了人類生產的創造性,生態經濟無限制的匱乏下去。因此,“新常態”下現代化生態理論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都在倡導中國特色的生態理性,都在呼吁對現代生態理論開展新的啟蒙運動。
生態理性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從而進一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1、生態理性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
自然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在破壞規律后果嚴重性上表現的更加突出。所以有效解決生態危機,走出生態困境根本原則的首要條件是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生態理性在遵循自然規律客觀性的基礎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論這一基本立場,它要求我們克服“人定勝天”的唯意志論,克服功利主義自然觀,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生態理性尊重自然規律的系統性
自然規律具有系統性特征,生態理性尊重自然規律的系統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長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對自然界進行改造而產生的人化自然關系,是自然規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體現。因此,必須在確立尊重自然規律的系統性上,構建人與自然系統的和諧關系。生態理性就是以遵循自然規律系統性為視角來看待自然界、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間的關系,這是生態理性提供的認識人與自然系統理論及方法的哲學視野。
3、生態理性尊重自然規律的和諧性
恩格斯在批判達爾文關于為生存而斗爭的思想時明確指出:“自然界中無生命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諧也有沖突,有生命物體間相互作用則既有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合作,也有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合作,也有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斗爭。因此,在自然界中絕不允許單單把片面的‘斗爭’寫在旗幟上”。因此,和諧性是自然規律的重要特性。自世界進入近代階段以來,人類不斷的向自然索取和進軍,大肆鼓吹“人定勝天”,這種張揚理性的結果必定導致生態異化和生態破壞,進而造成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的關系同自然運動一樣是辨證統一的,既有斗爭性又有和諧性,是斗爭與和諧的統一。如果只單純強調二者的斗爭性,就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界的無限索取和無限的破壞;如果只單純的強調二者的和諧性,那么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必然會成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阻礙。所以片面強調任何一面都會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斷層。生態理性,是人與自然既斗爭又和諧的生態理性,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我們擺脫以人為中心或者以自然為中心的狹隘視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探索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理性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共生、共存、共榮、可持續等方面所達成的普遍共識。
實現美麗的“中國夢”,需要張揚和塑造生態理性,而實現經濟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生態化需要張揚和塑造生態理性的人格。
1、實現經濟理性,張揚和塑造生態經濟理性
經濟理性把自然功利化,使自然淪落為純對象性的有用物,無限制的向自然索取經濟利益,結果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造成人類生存危機。經濟理性對自然資源和資本進行榨取、生產、轉化,從而盡可能多的獲取利潤,嚴重忽視、甚至不管不顧生產轉換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在當前階段,我們必須將生態理性融入到經濟理性之中,以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落實“兩個必須”的、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生態現代化之路。
因此,當前我們需要張揚和塑造生態經濟理性,建立完善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損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之中,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2、實現科技理性,張揚和塑造生態科技理性
在科技理性的認知下,自然界被單純視為蘊含豐富資源的寶庫,依賴于技術主義,人類可以無限制竭取自然資源,那么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是必然的結果。為了克服科技理性,關于人與自然、生物及環境的“生態系統”概念被學者們提出并引起廣泛的重視,它們在運用“生態系統”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嚴謹的生態思維,進一步形成了生態價值觀。要解決科技理性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就必須把生態價值觀融入到科技理性之中,必須把生態道德的理念樹立在科技理性之中,努力打造科技與自然、社會的科技共同體。生態道德援于科技理性,凡是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的及美麗自然建設的科技都可以是善的,反之就是惡的。
因此,科技必須實現自身社會功能的生態化,必須自覺地擔負起促進自然生態天藍水綠、山青花香的使命,擔負起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共享、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3、打造生態人,培養和造就生態理性人格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具有獨特的理性能力,生態理性的人格就是生態人,這種人格最終也必須轉化為生態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和思路”。生態人從本質上說是促進和實現人類社會全面發展的生態需求和生態維度,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然人強調自然的支配性,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約;經濟人強調經濟理性的支配性,受經濟規律的制約;生態人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呼喚、吶喊的是人類必須承擔、必須履行保護、熱愛自然、珍惜自然的責任和義務。
因此,要想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就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集聚、潤滑、整合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代表著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張揚、塑造生態理性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培養現代化的生態人,提升經濟理性向生態經濟理性的轉變,才能更好、更快的實現美麗的“中國夢”。
[1] 王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5.
[2] 張云飛:生態理性: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1).
[3] 張云飛:生態理性:建設生態文明的哲學訴求和精神動力[Z].第七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2013.
[4] 程宏燕: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文明視域下科技文化的必然走向[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5] 邢有男: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的歷史內涵與當代創新[J].學術交流,2008(8).
[6] 婁金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本體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1).
[7] 韓風春: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之啟示[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
[8] 李歡、周建超:論習近平的文化建設思想——基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視閾[J].廣西社會科學,2015(7).
(責任編輯:范曦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