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黃河科技學院 社科部,河南 鄭州 450063)
試論道德的經濟功能
王智慧
(黃河科技學院 社科部,河南 鄭州 450063)
人類最初的道德產于人口生產過程中,用來調節人口生產中的關系,決定了人口生產功能是道德的初始功能,進入階級社會,物質生產功能全面生成。當今時代,生產功能是道德的基本功能,交換功能、分配功能、消費功能都是在生產功能基礎上的衍生。
道德;生產;交換;分配;消費
道德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是其基本職能。從不同角度,道德的功能可以進行不同分類,從經濟社會建設的總布局角度來說,道德具有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關于道德的經濟功能論述已不少,但未從經濟運行環節角度來研究,也未把道德的生產功能、交換功能、分配功能、消費功能進行整體研究和有效區分。本文的研究正是從這里開始。
道德起源于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的道德有鮮明的經濟功能,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道德經濟功能發生了嬗變,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道德的經濟功能向物質生產功能躍遷;而到社會化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期,道德的經濟功能伴隨著道德的社會化而演化為完整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功能。
1、人口生產功能是道德的初始功能
人類最初的道德產于人口生產過程中,用來調節人口生產中的關系。人口生產關系包括二方面,以夫妻關系為核心的姻親關系和以親子關系為核心的血親關系。在原始社會,血緣關系就是經濟關系,性別和年齡是自然分工的依據。恩格斯曾經揭示過這種關系,“親屬關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著決定作用......父親、子女、兄弟、姊妹等稱謂,并不是簡單的榮譽稱號,而是一種負有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的稱呼,這些義務的總和便構成這些民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正是在初民道德的調節下,原始人的婚姻,從群婚制到對偶婚,最后在原始社會末期才產生一夫一妻制。首先禁絕了父母子女間的通婚,然后又禁絕了兄弟姊妹間的通婚,近親結婚所造成的人口危害在倫理道德的調節下逐步消失,人口質量提高了。把人口生產看成是一種社會生產,并把社會生產區分為人類生命的生產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命題。恩格斯指出:“根椐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藩衍。”直接的人口生產為人類社會全面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打下了主體基礎。
2、道德的經濟功能在古代社會全面形成
中國古代的生產倫理,孕育于儒家學說所倡導的入世精神以及以農為本的經濟思想之中,以“生財有道”、“勞作有時”為基本規范。儒家認為“仕者不穡,田者不漁,抱關擊柝,皆有常秩,不得兼利盡物。”認為各行業應嚴格社會分工,不得僭越等級去謀取財利。在交換倫理方面,《周禮》中就有“以賈民禁偽而除詐。”的說法,誠實守信,貨真量足是基本道德要求。在分配方面,奴隸主和地主擁有經濟和政治特權,他們憑借對生產資料乃至對奴隸和農民的人身占有,攫取超額剩余勞動,這被認為合乎道德。由于中國古代以農耕為主,重農抑商,物質生產一直不發達,故節儉成為傳統消費倫理的主流。
古代西方的生產倫理以智慧、勇敢、公正、節制四主德為核心,強調人們應當遵守其身份所規定的規范。從公元9世紀起,在自由城市與海濱等地,行會產生,行會道德要求會員保證產品質量、保守技術秘密、精益求精。在交換倫理方面,誠信是基本要求,在羅馬民法中有明確體現,這種誠信又公為主觀誠信與客觀誠信。分配倫理與當代中國類似,奴隸主和地主對奴隸和農民進行超經濟的剝削,基督教又強制化了這種剝削的合理性。在消費倫理方面,西方有明確的禁欲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倫理分別。
3、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道德的經濟功能簡化為物質生產功能
資本主義道德是一種現代道德,現代性熏染了整個道德領域,功利主義成為主體道德觀。追求物質利益成為自由資本主義的唯一沖動,人口生產降為次要,物質生產成為主導。表現在道德領域中,則體現為家庭道德淪喪,公共道德讓位于法律,職業道德一枝獨秀。這種職業道德甚至可能化為工廠道德,工人的道德。這種道德在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得到集中體現。一是通過“命運預定論”引導工人從事現實的生產活動。認為“按照上帝的旨意,為了體現上帝的榮耀,一部分人與天使被預先賜予永恒的生命;另一部分則被預先注定了永恒的死亡。”“為塵世的生活而從事的職業中的勞動,也會有這一特點。”二是視“勞動為天職”的生產倫理觀。新教倫理認為,個人道德活動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應是對其履行世俗事務的義務進行評價。正是這一點必然使日常的世俗活動具有宗教意義,并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職業思想。上帝已給每人都安排了一份職業,人必須各司其職、辛勤勞作。三是把財富視為上帝祝福的標志。在新教徒心目中,所有的生活現象都是上帝安排的,如果上帝為你指明了一條路,你就應該沿著這條路合法地謀取更多的利益,這條路就是你的職業,盡職盡責謀取利益才符合上帝的旨意。
4、在社會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期,道德的經濟功能在物質生產功能基礎上全面豐富
如果說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是近代社會的話,那么社會化資本主義可稱為現代社會。從哲學上來講,當今時代帶有后現代韻味。近代社會,道德的經濟功能是簡化的、簡單化的,而現代社會,道德的經濟功能是復雜的。這與20世紀以來,經濟、政治、文化諸領域的社會化運動相關。從經濟社會上來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正處于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迅速轉變過程中。尤其是1929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導致長期的大蕭條,勞資矛盾需要調和,經濟社會化了,福利國家觀念崛起,國家對經濟全面干預。倫理道德也隨之社會化,需要走出簡化的生產倫理、職業倫理的狹窄領域,全面滲入交換、分配和消費領域,追求交換正義、分配正義、正當消費。這一時期生成了全面的道德經濟功能,也生成了一個新的學科,即經濟倫理學。
從上述歷史追溯可知,生產功能是道德經濟功能的初始功能、本體功能。在古代社會,交換、分配、消費功能得以衍生,而在現代性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又純化為生產功能,尤其是物質生產功能。當代道德的經濟功能全面展開,但物質生產功能仍然是其最基本功能。
1、物質生產功能是道德最基本經濟功能
道德的生產功能始于人口生產,它一方面為人口生產提供精神動力,鼓勵生產;另一方面為人口生產提供方向、糾正方向。婚姻家庭道德就是人口生產中的道德。人口生產占社會生產的主導,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直如此,到了近現代社會,物質生產代替人口生產成為主導,人口生產降為次要,人口出生率明顯下降,甚至有些國家人口出現負增長。物質財富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國家的主要努力也在國內生產總值上,追求GDP的增長率。隨著物質生產的豐富,精神生產提上日程,甚至將來要成為主導,它要超越物質生產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這就是三種生產的歷史發展邏輯。在當前,物質生產仍是主導,道德的基本作用是為物質生產服務,這與道德的“實踐精神”本質是一致的。康德把道德理解為實踐精神,馬克思在論述政治經濟哲學的研究方法時,也提到對世界的科學掌握必然不同于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的掌握。實踐精神把握世界的特殊性在于它要滿足需要,實現價值,使人的期望變為現實。這種體現實踐精神的道德最突出的就是職業道德,它是指從事職業的人在職業生活應當遵循的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在當今時代,物質生產功能是道德的基本經濟功能,決定了職業道德不能不是“三德”的核心。因為婚姻家庭道德主要規范人口生產,社會公德主要實現以商品交換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交往,這一領域主要受法律規制。而生產領域則只能是道德的領域,商品交換可以國家強制,而敬業愛崗只能靠道德自覺。
2、道德的交換功能
生產完成之后,就進入了交換領域,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分工十分復雜,專業化生產的產品不是用來自己消費,而是專門用來交換,商品的價值如果不能在交換中實現,實現這驚人的一跳,那摔毀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產者。由于商品交換的前提是產權清晰,交換的目的是實現交換者自己的利益,故交換的規則只能是強制的規則,這是法律的功能。但法律的強制要求有道德的基礎,所以道德在商品交換中主要是對法律的交換規則提供正當性論證,以實現交換正義。這種正當性論證范圍包括交換主體的正當性、交換內容的正當性、交換比例的正當性、交換程序的正當性和交換手段的正當性。交換主體是指擁有某種商品,直接參與交換活動的自然人或法人。當今時代,交換還面臨所有人與代理人,國有主體、集體主休與私有主體等各種復雜的主體情境,正當主體要求產權清晰,關系須暢。交換內容的正當性要求交換的物品必須限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而且要求它具有可交換性。交換比例的正當性是指交換比例的等價性或等值性,實現公平交換。要求合理定價,分量足額。交換程序的正當性,要求遵循交換規則,這種規則有成文立法和交易習慣二種。交換手段的正當性要求采取正當競爭的方式,避免欺詐和壟斷。除了對法律規則進行正當性論證之外,還提供基本的道德準則,這些準則主要有公正平等、誠實守信、合作互利、遵紀守法,其中,誠信又是這些準則的核心。交換中的誠信不同于生產中的誠信,生產中的誠信,重在誠,即遵循天之道,而交換中的誠信重在信,允諾禁反言,說到做到。生產誠信在規制產品質量,不出現假冒偽劣,交換誠信重在公平正義,實現合作共贏。
3、道德的分配功能
分配是貫通生產和消費的中介,分配倫理主要研究分配正義。分配正義是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諸學科都關心的問題,不同學科對分配正義有不同的理解。分配問題主要是政治學研究的范疇,主要由政治活動來解決,倫理的關注只能是從屬的。它要為一定時代的分配制度進行正當性論證,實現分配的正義性,讓人們好接受。政治關注和解決分配問題有二個方式,一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剝削制度,讓剝削階級在分配中占優勢;二是通過財稅方式取得分配,滿足統治者的消費和維護國家政權的運行。前者為一次分配,后者為二次分配。倫理在其中起到應有的作用。一是倫理道德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可以降低交易費用,促進經濟總量增長;道德可以對企業和個人發揮激勵作用。二是道德在二次分配中亦有明顯作用。首先是對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導向作用。政府的調節收入分配政策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所持的公平觀,倫理道德可通過影響決策者倫理觀而間接地影響分配。其次是對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產生彌補和滲透作用。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會失靈,產生漏洞,道德則可彌補之、填充之,解決政府調整的失靈問題。
4、道德的消費功能
生產是整個經濟活動的起點,屬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決定消費,而消費的增長又是產生新的社會需求、開拓市場、促進生產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然而消費不光是一種經濟現象,還是一種倫理現象。消費道德作為一種與生產道德、交換道德、分配道德密切相關的經濟道德現象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內在構成的結構系統,它是指人們在消費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指導人們消費行為的原則和規范。一個人的消費行為盡管可以采取非社會的方式來進行,但并不意味著它是一個純粹私人領域的超道德行為。馬克思說:“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生產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他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人類歷史上消費從來都是受道德調節的,中國古代就形成了節儉的消費傳統,先秦墨子認為,“儉節則昌,淫則亡。”西方消費倫理也十分豐富,亞里士多德指出,正確的消費才是合乎道德的。當今時代,消費的道德調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關系。禁欲主義的道德觀主張抑制物質欲望,追求精神消費,享樂主義則相反,放縱人的物質欲望。二是生產與消費的關系,這里主要指過度消費和消費不足二者的關系。過度消費超過了生產增長,消費不足則指消費落后于生產,抑制國民經濟發展。三是消費與生態的關系。人類進行消費時,不僅要考慮人類的生產能力,而且要考慮對生態的影響。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1] 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斯·韋伯、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范曦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