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廣東 惠州 516001)
關于市場定位下的中職院校會計課程教學創新
李曉華
(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廣東 惠州 516001)
隨著現代化經濟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市場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生機都需要聘用大量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我國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會計專業學生而言,只有了解了市場,在市場定位下開展實踐教學,才能提升會計人才培養的根本質量。文章分析了市場定位下中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提出當前存在的缺陷,結合市場需要,提出相應的教學創新策略。
中職會計;會計專業;課程改革;對策
當前中職院校的課程主要是學科本位和能力兩個部分,當前的中職院校內的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中比較偏向于學科本位。這同學生的情況、將來的就業以及市場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在不斷的增大,不能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需求。會計專業是中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要突破原有的教學局限,改善教學效果,培養出大量適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這是當前中職會計教學的工作重點。
隨著科學技術和相關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中職院校的生源出現了不斷的變化,同會計相關的政策以及法規的改革力度也在進一步的增大,這就要求中職會計院校要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實現其內在質量的升華。近些年來,我國各個中職院校對會計專業課程實施了相應的創新性改革,但是收到的效果比較差。用人單位對于會計專業崗位的需求和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課程內的缺陷
中職院校課程體系沒有從職業本質上出發,它是從學科中派生的,導致了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市場實際需求,使得畢業生的準員工素質并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對于會計專業課程的改革需要對打破常規,造成原始的專業內容與實際崗位培養出現交叉,同時和時代、企業、社會等創新專業課程實現連接。但實際課程教學安排中,公共基礎課程所占比例較大,企業課程依據比例主要是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并沒有設置選修課程。當前我國各企業中最為嚴重的就是在宏觀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大部分企業都出現了盈利變少,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這造成了用人單位所面臨的風險增加,因此專業會計人才針對財務審計工作,規避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十分重要。因此在專業課程內,要重視課程知識重點和社會經濟情況的有效解決,實現課程設置具有針對性、實時性和有效性,切實幫助會計專業人才對企業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解決。
2、落后的課程模式
當前,我國的會計政策、法律法規和制度等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行改變,與之相適應的新型會計業務也隨之不斷的出現。但是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卻仍舊十分落后,不能同市場保持同步,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會計專業化的教學也無法滿足實際的會計崗位工作需求。造成了會計專業課程無法有效連接、滲透和融合,并且在內容上也比較容易出現交錯。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中要實現不斷的創新更好的同企業以及社會相適應,達到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3、理論和實踐的脫節
會計學科體系完整性與系統性在我國當前的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中至關重要。結構龐大的會計學科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會計專業教學的穩定發展,在課程安排中還會出現理論多于實踐教學的缺陷。專業課程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為什么和是什么等專業性強并且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并且只具備理論知識卻不能掌握實踐操作和應用能力等,最終不能實現對會計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使得該專業課程缺乏配套教學設施和器材,該專業在會計專業的變化中無法很好的進行調整;此外,由于學生的實踐機會主要是在學校與相關專業部門出現的空缺時進行安排的,無法滿足大量學生需求,學生難以對實際的會計業務實行親身的實踐,并且限制了會計的工作環境,使得會計實習效果不夠理想。
4、單一的會計考核方式
中職院校專業課程主要是通過筆試來對學生進行考核。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造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性和積極性均較差,自身不具備相應的信心。中職院校教學如果繼續采取單一筆試考核方式,不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同學生的特點進行適應,會嚴重降低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興趣,更無法促進學生在學科上的創新性。
5、難以同學生的就業趨向和企業以及地方經濟需求達到兼容
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率通常比較高,但是很少會有學生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即便專業對口,也是從事著共工作強度高和重復性高的工作,會計專業對口就業形勢令人十分不樂觀。此外,各會計用人單位在招聘中,要求不但需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滿足一定的學歷和職稱,更要保持思維敏捷的能力、強大的實踐操作能力、團隊意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對學生而言會是極大的挑戰,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教材不具備區域性特點,忽視了專業會計課程在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特點上的差異和變化。極易引起會計畢業生務實能力差,無法滿足單位要求,畢業生的競爭力會出現嚴重下降。
中職院校會計專業改革需要對用人單位、家長等的想法進行考慮,保證與社會、企業和學生的無縫銜接,最大程度的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滿足當前企業的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需求,滿足家長對學生掌握技能,適應社會希望,明確中職會計專業學生需求。以下是具體的教學改革創新策略:
1、建立能力為本教學體系
通過專向人才培養組織和相關組織機構的協調,調查和研究各個行業及企業會計崗位需要具備的各種能力,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同時對會計政策、制度和準則為準,參考相關的會計職業資格標準,建立能力為本位專業課程體系,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將課程設置為滿足目前社會需求和企業發現需要模式,社會、崗位的人才需求是什么,就要培養怎樣的人才,實現理論和實踐的雙重重視,并列發展和互相補充,逐漸成立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協調的課程發展教學系統。
2、兼顧課程理論和實踐
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上要創造性的使用尊重學生的個性增強學生信念品質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給與學生自由,使得其在對會計專業知識實行運用中逐漸形成主觀意識和自我創新能力。針對理論性強的課程,在教學內要選擇代表性強的案例協助學生進行分析,有效結合理論和實踐。同時還要配合比較完善的模擬題,對課程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知識進行考察,使得學生對這一專業可以存在整體化和感性認識。
3、以培養專業技能為中心,成立實訓課程體系
社會對會計專業人員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要求在不斷的提升。為了更好的滿足當今社會人才需求,要在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引用案例教學法,實現學生和當前企業的接觸,結合實際情況來實行專業化的分析和討論,靈活化理論知識教學,協助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掌握所學知識進,為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基礎。建立相應的會計專業實訓基地,將其當做基礎,達到學做結合、校企結合、班廠結合,創造性的實現課程擴展實踐,推動其走向產教學結合的道路。
4、建立創新的教學評價和考核體系
針對會計專業考試和考核方法上的缺陷,傳統的筆試以及考核方法不能滿足專業發展要求,因此要建立全新的筆勢和操作結合的考核方式。針對公共基礎課程而言,使用學生自主選擇考核層次方式,采用筆試結合平時量化成績考核方法,對會計專業課程來講,創造性采取行業認可和企業認證的權威技能等級證書結合考核,對學生的職業修養進行提升,盡量要求學生在畢業的時候獲取多個證書。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配合學生設置管理機構,在課程設置、專題報告、專業技能比賽中,推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誠信,提升個人誠信素養。
5、創新校企合作
對政府的主導作用進行發揮,開展切實有效的深層校企合作,對于學生的情況,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用人單位的需要,設置合適該校會計專業發展的課程,再對學生實行針對化的準員工的實踐和學習,對企業的需求進行不斷接近,達到零距離頂崗的目標。將各種會計專職證書考試相關課程納入專業教學課程內,實行認證教學和學歷繼續教學的配套教育,為學生提供學歷提升的機會,同時還能獲取會計專業資格證書,保證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獲取從業資格。
實現與時俱進,適應新時期和形勢下的會計課程發展要求,需要和會計工作實踐進行銜接,達到學業-從業-就業有機結合的方式,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改革和創新,要將崗位實際工作能力作為基礎,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不斷的提升,創建多證獲取制度;提高學生進入社會后適應崗位的能力,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最終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崗位需求的會計人才,幫助企業有效規避財務風險。
[1] 鄔清?。趰徫恍枨蠛椭懈呗氥暯拥摹皶嬰娝慊苯虒W創新[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02:30-32+40.
[2] 李蕓達,陳國平,范麗紅,費金華.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J].會計研究,2015,02:87-92+94.
[3] 熊英.校企合作視域下中職會計實踐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3:122+40.
[4] 曹毅.高職院校會計學原理實訓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考[J].企業導報,2015,21:130+107.
[5] 王倩.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改革初探[J].職業,2016,06:43-44.
[6] 林玉輝.以人才培養為導向完善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建設[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8):215-217.
[7] 張鳳英,劉翠玲.會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年09期.
[8] 趙向紅.中職財會教育的現狀及改革建議[J].成人教育,2006年03期.
[9] 王秀華,孫世臣.中職會計教學改革初探[J].商業經濟,2008年11期.
(責任編輯:梁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