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人口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2%,上升至2015年的56.1%。據聯合國《2014全球城市化發展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8.74億,城市化率達61%;到203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10億,城市化率達68.7%。2015年底中國城鎮人口為7.71億,這意味著到2020年和2030年,中國將分別至少有1.03億和2.29億人進城。這些人口會流向大城市還是小城鎮呢?根據相關數據,近年來人口更多的是向大城市集聚,當然由于存在梯度轉移,流向大城市的不一定都是農村人口。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不會發生改變,小城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吸納省內農村人口的重任。
在現階段,特大城市在拉動經濟增長、推動城市化進程中應該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大城市病”仍一直困擾著特大城市的發展。目前不少人將其根源指向了人口規模,于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紛紛設定人口控制目標,但卻屢遭突破。其實,嚴格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并不是解決“大城市病”的良方,反而是特大城市房價高企以及各種社會問題產生的誘因。北京為控制人口規模,開始疏解非首都功能,此項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高度警惕。韋文英和孫莉認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形成新的治理模式需要付出一定代價,或將使北京社會矛盾進一步復雜化。那么,特大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呢?宋丁認為,在市場的驅動下,大城市將向高端城市化邁進,人口規模繼續擴張,人口結構發生明顯變化,高素質人口比例大幅提高,人口密度和人口活躍度將進一步提升,開放度和國際化達到較高水平。
一直以來,我國城市化的政策傾向是嚴格限制特大城市規模,鼓勵和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而廣大的小城鎮因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健全、缺乏規模效應而發展困難。近年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大搞產業新城和房地產,導致“鬼城”、“空城”頻現,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小城鎮要在城市化過程中承擔更大的作用,應當練好內功,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基礎才能形成對人口的吸引力。2016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一些地方將特色小鎮作為未來城市化的著力點和空間載體,形成了一股特色小鎮建設熱潮。韋福雷認為,發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小城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尚不能成為我國城鎮化的主流,應謹防特色小鎮一擁而上,造成千鎮一面的局面。
“十三五”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發揮不同的作用。要以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發展為龍頭和引領,減少對特大城市的人為限制;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投入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夯實發展基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對人口的吸引力,以人的城鎮化為根本,實現和諧城鎮化。
〔作者系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 . 深圳)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