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分析吉林旅游產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全域旅游發展帶動旅游產業走上新的發展道路,推動旅游產業升級。要依托“一山兩城四大功能區”,著重產品端發力,注重無約束感的體驗設計,發揮城區聚散能力,助力吉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關鍵詞] 全域旅游 吉林省 東北老工業基地 振興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6-0094-03
[作者簡介] 崔瑩(1978 —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旅游管理。
一、吉林旅游產業發展困境
目前,吉林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遇到一些困境,經濟增長緩慢,人才流失嚴重,財富不斷外移,傳統優勢產業下滑的同時,資源型產業也下降。以發展旅游產業作為突破口,激發老工業基地的活力,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從近年來總體發展態勢來看,吉林旅游產業正面臨最佳發展機遇。2015年,吉林旅游收入達到了2315億元,增長25.36%;接待14131萬人次,增長16.39%,確立了旅游產業的支柱地位。旅游產品功能趨向綜合性發展,旅游服務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吉林旅游產業也仍存在諸多痛點。
1. 旅游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吉林旅游產業仍主要依賴自然景觀資源,產業化程度低。旅游產品供給不合理,難以滿足新需求。如長白山每到公共假日,無不人滿為患,而游覽形式依然是短途觀光。對于長白山這樣一個能夠滿足生態、度假、養生、文化等多種形態旅游形式的世界級優秀旅游資源來說,產品形態缺乏深度設計,亟需升級創新。
2. 時空差異大,產品結構不合理。受到氣候、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吉林旅游活動顯得非常不均衡。目前仍處于一種“白天觀景,晚上睡覺”的狀態,夜間活動設計不足,缺乏能延長旅游時間、擴展旅游活動空間及深化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產品。在旅游季節方面,吉林也有著明顯的淡旺季區分,每年的3月到6月之間處在青黃不接狀態,冰雪已化,植物未生,幾乎沒有旅游產品可以提供,缺乏有創意的節慶活動、文化藝術創意活動,“半年閑”成為產業發展痛點。
3. 旅游產品創新不足,種類有限。吉林目前旅游產品仍處在大眾低端消費的初級水平,難以應對新時期的新需求。以溫泉產品為例,溫泉產品開發處于“洗浴”階段;客源市場主要為省內游客及周邊市場,并未拓展國內甚至國際市場;溫泉資源開發規劃不合理,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甚至環境污染。吉林的旅游住宿產品,同質化同樣嚴重。對于新的主題酒店產品、民宿產品等需求幾乎沒有關注,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五星級以上酒店擴張。度假旅游產品嚴重供給不足,需求外溢。每年從吉林赴三亞及普吉島、馬爾代夫等度假勝地的旅游線路異常火爆,而除了目前規劃較為成熟的長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之外,吉林的度假產品仍較少。
4. 都市資源與休閑產品缺乏整合。吉林省內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都缺乏個性化、特色化的“城市名片”。哈爾濱有“中央大街”,成都有“寬窄巷子”,可是吉林并沒有這樣的城市名片,缺乏核心吸引力,都市資源與休閑產品整合程度低。
5. 傳統旅行社+景區開發模式落后。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吉林各旅行社的團隊接待量同比均有所下降,散客接待量則大幅度上升,傳統旅行社+景區在服務項目上的優勢并不突出。同時,在定制旅游、高端商務旅游、獎勵旅游優勢不明顯,產品設計與專業服務水平有限,大批“散小弱差”且不具備新產品設計能力的旅行社面臨經營困境。
6. 缺乏旅游品牌。吉林以長白山綜合旅游、溫泉旅游、冰雪旅游、鄉村旅游等為代表的旅游產品并未形成成熟的品牌,也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個性化旅游品牌,市場知名度低,規模效應小。即使是長白山、偽滿皇宮及長影世紀城這樣的知名度較高的旅游資源,品牌形象也有待提升。
二、發展全域旅游,
助力吉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2016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大任務。綜合吉林發展困境及旅游產業的優勢,筆者認為發展全域旅游是重要的方向與途徑。
吉林應借助目前良好的國家政策,充分發揮環境優勢,在休閑娛樂方面加大力度,成就全域旅游的未來。通過發展全域旅游,解決吉林省旅游產業發展的痛點,提升旅游品質,推動旅游產業升級,助力吉林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一)依托“一山兩城四大功能區”打造全景旅游
從空間結構來看,吉林旅游空間由“一山、兩城、四旅游功能區”構成,一山指長白山綜合旅游區域,兩城指長春市、吉林市兩座核心城市旅游區域,四旅游功能區為延邊朝鮮族民俗文化與邊境旅游功能區、通化—白山森林生態與歷史文化旅游功能區、四平—遼源滿族歷史文化與火山地貌觀光旅游功能區、白城—松原草原濕地生態與蒙古族民俗旅游功能區。
打造長白山綜合旅游區域。長白山作為吉林的旅游名片,需要轉換思路,跳出目前觀光旅游局限,打造全景綜合旅游區。構建長白山綠色生態旅游、冰雪體驗旅游、養生保健旅游、戶外運動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體系。
依托長春、吉林城市一體化戰略,打造“滿清文化史”、“抗戰文化史”等主題的城市歷史文化游;打造城市風光+自然山水的都市休閑觀光游;依托一汽、長影制片廠等打造新型工業游。同時要注意核心城市全景旅游的客源集散、集中消費、文化吸引、品牌體現等,更加突出這兩大城市的互補互利功能。
根據四大旅游功能區各自的特點,打造新型旅游產品,主要包括以敦化六鼎山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產品、以撫松為代表的城市休閑+林中度假的新型城市度假產品;以及以二道白河為典型的國際化旅游度假產品。
總之,應根據吉林旅游空間結構特點發展全景旅游,發揮吉林城市、鄉村特色優勢,依托旅游資源,突破景區框架,創造無邊界旅游產業,解決目前旅游產品供給不足、結構失衡的問題。
(二)產品端發力,形成全域旅游產品體系
全域旅游的發展要求旅游產業形成大的格局,既保留傳統旅游領域的優勢,更關注新興領域的發展,在全域旅游產品端發力,形成全域旅游產品體系。
1. 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體系
吉林應致力于全域度假旅游產品的開發,突破思維局限,在度假產品中滲透休閑文化,擴大休閑度假產品的范圍。目前優秀的度假產品代表是長白山國際度假區,以此為核心,將全省優秀的度假資源整合開發,形成完整的休閑度假產品體系。以長春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為例,目前的產品形式以觀光、徒步健身為主,而凈月潭完全可打造成高端的度假區,借鑒長白山國際度假區的開發模式,發揮城市核心地理位置的優勢,打造“城市中的森林”度假產品。
2. 鄉村旅游產品體系
著力開發農業新村、林業采摘、漁業牧業體驗及鄉村藝術手工業鑒賞。同時在鄉村綠道聯結的基礎上發展休閑農莊,形成鄉村休閑度假區。
3. 溫泉產品體系
針對溫泉旅游資源散、弱、同質化嚴重現象,深度挖掘溫泉的養生文化,增加以溫泉為主題的度假、休閑、體驗產品,加深“泉養”的文化意味,調整產品結構,引導市場需求。
4. 冰雪運動產品體系
冰雪運動產品的開發面對“90后”以及更年輕的新生代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吉林冰雪的品質全國領先,而且氣候適宜,冬奧會的申辦也將培育更多的冰雪旅游者,這為吉林的冰雪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應注重冰雪設施的開發,建造冰雪營地,滿足自駕滑雪度假旅游者的需求。
5. 特色住宿產品體系
吉林特色住宿產品開發著力點應在主題酒店與民宿方面,打造與鄉村旅游、溫泉旅游及冰雪旅游相適應的主題民宿,形成完整的全域旅游產品體系。
通過全域旅游產品的打造,變旺季旅游為四季旅游,提升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的體驗性,延長游客逗留時間,拉長旅游的產業鏈。
(三)無約束設計全域旅游體驗
吉林在開發度假休閑、鄉村旅游、冰雪運動等產品的過程中,應注重旅游者無約束感的體驗設計。以長白山國際度假區為例,借鑒迪斯尼活動體驗模式,在森林旅游產品中設計出如直升機環游長白山俯瞰天池、森林雪屋住宿請旅游者參與長白山神奇的“采參”過程體驗、為旅游者提供長白山民俗微電影拍攝等滿足旅游者新、奇的體驗需求。應在這樣的體驗旅游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聯合影劇院、民俗博物館、產業觀光園、交通運輸部門等,實現產業資源旅游化融合,帶動服務業、商業、農業、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健康醫療產業等不同產業的發展。
(四)發揮城區聚散能力,落實全域旅游休閑
全域旅游的發展必須依靠城市的聚散能力,而吉林缺乏北京后海這樣的消費中心,缺乏具有個性的城市名片。
長春作為省會城市,有偽滿皇宮博物院、長影世紀城、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等優秀的旅游資源,但是目前仍沒有代表性的中央文化休閑區域,缺乏消費吸引力。可以在重慶路、桂林路等優勢商業地帶打造完整的藝術形象,形成旅游者必去的消費之地,突出城市特點,達到中心城市文化吸引、客源集散的目的。松原有查干湖冬捕,蒙古族風味濃厚的牧場,應依托查干湖的品牌效應,借助蒙古族的特點做相應的民族設計,突出民族文化意味,提高城區旅游吸引力。
吉林全域旅游要形成有品牌、有市場、有文化、有名企的完整旅游體系,突出冰雪、鄉村、山地、特色城市等方面的優勢產業,實現全行業、全域消費、全旅游過程、全時、全業的完整全域旅游體系。
[參考文獻]
[1] 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2] 吉林省旅游政務網.[N/OL].http://www.jlta.gov.cn/
[3] 張文磊,周忠發.全域體驗開發模式:區域旅游開發的新途徑[J].生態經濟,2013(2):29~32.
[4] 林長杰.新常態下,把握歷史機遇振興吉林省老工業基地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