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經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復雜的挑戰,就是產能、產品、杠桿過多和成本高并有短板。當前對策在于三減、一降、一補,這些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任務極其繁重。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和惠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進一步向現代化前進。
[關鍵詞] 三多一高一短 三減一降一補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 F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6-0040-03
[作者簡介] 沈立人(1927 — ),江蘇蘇州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原所長,研究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江蘇省社科名家,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改革開放。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不斷分析經濟形勢,及時調整經濟對策。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平衡較快增長,取得偉大成果;但是也發現若干矛盾,亟待適當處理。幾年來的問題,歸納為“三多”(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和杠桿即信用太寬)、一高(成本)和一短(短板);相應的措施是“三減”、“一降”和“一補”。這些工作極其繁重,要花很大氣力;也已有所進展,基本面仍看好。通過實踐,各地開拓和積累了很多新經驗,值得認真總結,以促進整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創造越來越好的新局面和新常態。
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有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包括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又有現行體制還未徹底解決的缺點以及具體操作中的某些失誤??偨Y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可以著重于對體制、機制的檢點,以利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保持和促進穩增長、轉方式、優結構,歸根結底在惠民生。
一、減產能過剩,這是源頭治理,由來已久
搞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首要標志在擴大生產能力。但是,怎樣培育和增加農工服各部門、各產業、各行業的產能,是一項復雜有序的系統工程,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應一哄而起,只求多快,不講好省。早在“一五”時期,就出現了“投資饑餓癥”,上下左右一致熱衷于基本建設。我在30多年前,就寫了《防止重復建設》(《人民日報》1982年7月12日)一文,建議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科學的長遠規劃和合理的產業治理,對已經形成的長線要及時調整。但在當時大開發的熱潮下,大家的頭腦很難冷靜下來。
當前形成的產能過剩,集中在鋼鐵、煤炭、水泥和汽車、家電以及某些消費品,原因同樣來自體制的扭曲。我們的經濟體制,應該是在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F在看來,雙方都有不足。宏觀調控應不限于總量的供求平衡,需進一步具體化到主要行業和產品以及地區之間的統籌協作;市場競爭本在防止過剩和彌補不足,現在同樣控制不力,有的熱門出現了過度膨脹。其中,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掛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下改革,應當從兩方面給力:一是優化宏觀調控,深化到主要產業和重點產品;二是推進市場充分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在此進程中,要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協調。當前消除過多的產能,更有賴于政府和市場的配合,進而完善長遠的機制,切實防止盲目投資和“大開發”情緒,力求長治久安。
二、減產品積壓,關鍵在強調產銷平衡
在產能過剩情況下,生產往往難免過度,導致產品的滯銷和嚴重積壓。因此,必須轉換產銷理念,做到以銷定產,并適當形成有限的買方市場,有利以銷促產,并優化產品結構。這涉及更多方面,如正確對待GDP,在重視此一指標的前提下,同時關注GNP,力爭兩者之間有效銜接,防止有更大的差距。我們反對和取消了宏觀的、無所不包的計劃經濟,并不否定企業管理仍要保持計劃管理在內。若不作市場調查,不求產銷一致,企業難免造成經營失敗。這在大企業,應當放在優化經營的首位。如若不然,就可能陷于困境。
為了做到產銷平衡,既要以銷定產,又要以產促銷,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同樣要列入企業和行業協會的議事日程。這在當前是短線甚至是缺口。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在爭取出路之際,不能不從這方面去開拓,并且有賴于同業的合作,然而,這至今也未走上正規。市場經濟講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只是一個側面;另一側面在相互合作,要更好地遵循市場導向,特別是挖掘潛在的購買力。
三、減杠桿過度,更是一個老而難的關
這里說的杠桿,主要指信貸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也連同財稅的有關環節。市場運行和企業營銷,離不開杠桿的支撐和調節,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企業和市場的興衰得失。長期以來,我們在宏觀調控上,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從實際看,有人認為,不僅財政政策積極有點過頭,貨幣政策也不夠穩健。表現在財政赤字越來越大,尤其是地方一塊缺乏控制;貨幣政策同樣寬松,發行量是否過限,貸款風險是否太大,都值得質疑。
因此,適當調整杠桿,防止過限,確是當務之急。在“三減”中,減杠桿有其特別重要的意義,既關系到現有產能和產品的調整,更影響到下一步的更多工作和政策。看來,適當緊縮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全面收緊,而要有收又有放,進一步發揮杠桿的正能量。特別是要區別對待,轉向更好地支持創新、創業和中小企業,支持其走出困境,開拓新天地。這里,聯系到股市、房地產,有更多的新課題要研討、探索和解決。全面深化改革,這是一大塊,要搞出紅利來。
四、降成本,遍及更多領域,要花大力氣
當前面臨可能的“中等收入陷阱”直接帶來的困難,就是成本過高,哪個部門、地區都繞不過去。在微觀層,如企業和不少事業單位直至機關、團體以及部隊;在中觀和宏觀層,運行費用都與日俱增。由于成本提升,各方面支出增加、效益減少,對其合理操作,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我國制造業興起,不斷擴大出口,原來靠的是人口紅利,現在已經逐步喪失,不少勞動密集型行業都有外遷,無法阻擋。擴大到宏觀,政府和部門、地區都有成本遞升的勢頭,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同樣不利。只有控制和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經濟運行的質效,是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怎樣降成本、增質效?主要途徑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濟部門和企業首先需要堅持技術創新,并改進管理。很多單位的興衰和成敗,關鍵在此。在社會和政府,降低成本的重點不同,但門路也多,關鍵在簡政放權,提高職能,制止奢靡浪費。應當承認,這些方面潛力大,阻力也大。反腐倡廉,提倡勤儉節約,都有不少辦法,貴在領導有擔當,群眾有支持。怎樣設計監督檢查的機制和方法,值得探索。有人提出,不僅企業有交易成本,社會也有交易成本,如何計算,亟待研究。
五、補短板,同樣是一篇大文章
什么是當前的短板?有不同說法,有共識的,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所以,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有寬廣的領域,在知識和大數據時代,科技進步,發現和發明眾多,從科學實驗轉化為生產力的路徑暢通,創新為創業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遇。與當代世界相對照,我們的短板是不少的,擇其善者而補齊,就是發展的新天地。在這方面,必須舍得花人力、物力和財力,創造新的環境和條件,才有希望追趕先進,縮短差距,獲取越來越多的成果。
補短板,又不局限于創新。對照新的發展理念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在協調、綠色、開放和分享上,同樣有幾塊短板,不同地區更有不同的短板。農村有,城市也有;農業、工業有,服務業更有。分清主次和先后,要有統籌,定下路線圖和時間表,依序補上,中華復興的夢才是圓滿的。這里要強調的,短板中的短板,或許更在民生,怎樣做到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特別是扶貧、減貧,亟待攻堅克難,走向共富。有人指出,脫貧和人的城鎮化,或許要以至少上億人口計,可見任務之艱難和使命之光榮,必須付出不懈的努力。
從“三多、一高、一短”到“三減、一降、一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總體上要有頂層設計,又要有統籌協調。對此,既要有共識,又要有分工和合作,全黨全民共襄此舉。我們堅信,在全面改革的推動下,經過“十三五”,目標越來越近,人民群眾會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綠色的現代化中國必將屹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