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人們對音樂的偏好是后天的,而理解則是先天的
在我們身邊,總能看到一些剛懷孕了幾個月了“準媽媽”一臉恬靜地聽著莫扎特的音樂做胎教,也能看到不少剛三四歲的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按擊鋼琴的黑白鍵盤。
音樂要從娃娃抓起,這大概是所有父母的想法。不過,對于音樂這種能與靈魂產生共振的藝術形式,孩子真是越早接觸越好嗎?實際上,有科學研究并不支持在音樂方面有“先發優勢”這種說法。
喜愛和聲是后天養成的
雖然孩子們最經常接觸的古典音樂是不是從胎兒時期就能對他們發生影響,還不得而知。不過,確實有研究證明,人們對和聲的喜愛卻是后天養成的。
和聲是現代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流行音樂、搖滾音樂、布魯斯音樂、爵士音樂等當代和聲系統。進入20世紀后,許多作曲家打破了在過去兩百年里建立起來的傳統和聲規范,積極探索新的和聲語言和創作手法,使和聲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不斷出現的新穎的和聲方法和技術指引下,由于各種音響構成與技術進行融合,豐富多彩的材料對于今天的音樂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近期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稱,人們對現代流行音樂中常見的和聲的偏好是后天建立的,對于從小沒接觸過現代流行音樂的人群,他們對于和諧的和聲與不和諧的和聲不存在明顯的偏好。
作為對比項,科研人員探訪了安迪斯山脈腳下亞馬孫盆地中的一個玻利維亞村莊,這里的人與世隔絕,而且他們自身的音樂形式是單音的,沒有和聲元素。由于之前他們接觸過和聲,所以對和聲或非和聲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偏好,但其他接觸過西方流行音樂的玻利維亞人則表現出對和聲的偏好。
這一在亞馬孫地區進行的對比實驗表明,人們對現代音樂中耳熟能詳的和聲部分的喜愛,是后天養成的。鑒于就連和聲系統本身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如果將現代的“大調和聲系統”或“小調和聲系統”的作品拿給19世紀的作曲家去品鑒的話,在那個重視更聲部排列的時代的人,可能也不會喜歡目前追求和弦變化、旋律變化和調性變化的音樂。
所以,再強調一下:人們對音樂的喜愛大部分都是后天養成的。比如,孩子們在最早接觸音樂時,一般都會選擇古典音樂來起步,很少會聽說有人在胎教或者啟蒙中選擇搖滾一類的音樂。但是那些聽古典音樂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后會逐漸轉而喜歡民謠、鄉村、搖滾、說唱等風格多彩的音樂,抱著古典音樂一條路走到黑的,并不多見,這也說明人們對音樂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逐步挖掘和發現的。
從這個角度看,或許再過幾年,說不定搖滾之類的音樂也能混進啟蒙音樂的圈子。即使不提格萊美獎,鮑勃·迪倫拿下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算讓搖滾音樂拿下了“名門正派”的標簽。
既然偏好是后天養成的,那么在啟蒙階段充分了解音樂的多樣性,總不會是一件壞事。
難以否定的“音樂基因”
讓一位“新媽媽”聽著迪倫的《自由的鐘聲》來做啟蒙音樂,不知是什么樣的體驗,想著嬰兒在“巨響猶若洪鐘交織著閃電劃破黑暗的夜空/像自由的鐘聲閃耀著奪目的光芒/照耀戰場上不愿殺戮的勇士/照耀戰爭里手無寸鐵的難民”的節奏里成長,會讓人覺得畫面太美不敢看。
但是,在意識到音樂偏好是后天養成的同時,也應該承認孩子從小就對音樂會有所反應。
意大利的研究人員曾讓18名剛出生兩天的嬰兒試聽3段鋼琴曲,每段持續21秒。第一段是正常曲調,第二段中有些音符提高一個音階,第三段整段都比第一段提高一個音階。在試聽過程中,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成像監測嬰兒大腦,觀察其在處理信息時哪一區域處于“開啟”狀態。
結果顯示,在試聽過程中,所有嬰兒的右半腦都處于活動狀態,而在試聽“有錯誤的”后兩段時,嬰兒右半腦的活動量降低,同時左半腦“開啟”。
研究人員稱,上述結果說明,嬰兒一出生就能“處理”音樂,辨認出音樂的不協調之處及音調的改變。換言之,人類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是先天性的。
不同的實驗均顯示,人們對音樂的偏好是后天的,而理解則是先天的。因此有人建議應該讓嬰幼兒盡早多欣賞音樂,以更好地開發右半腦的功能。
由于人們對音樂喜愛可能是天生的,以及這種喜愛是隨著體驗的增加,與作曲家發生通感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這就對父母讓孩子小學音樂提出了新的培養思路。著名音樂家馬友友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的核心不應是“先天”對決“后天”的,而是“先天”與“后天”共同作用,對這兩者予以同等的考量,或許就是一種健康的培養方式。
有研究數據也支持了音樂家的看法。一項針對850對雙胞胎展開的研究發現,才能優異的音樂家是基因遺傳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人員比較了100%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與50%相同基因的異卵雙胞胎后,發現天賦影響了對練習的喜好程度。這一發現表明遺傳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當具體研究有卓越的音樂家時發現,他們的練習量遠遠超于沒有成績的音樂人。
這項研究表明音樂天賦很重要,但同時也顯示音樂家是可以被“制造”的。換句話說,足夠的練習量可以克服先天能力的缺失。
曾有研究認為,至少練習一萬小時以上,才可以熟練掌握小提琴,成為小提琴家。同時,音樂家的天賦對他們不斷練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從而促進了成功;而那些不練習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們懶惰,而是因為缺乏先天的遺傳基因來促進其練習。
年齡對于音樂學習影響有多大
對于多數父母來說,都希望孩子越早接觸音樂越好,但多數父母卻缺少以身作則的勇氣來學習音樂。
理論上說,不同年紀的人學習音樂,其效果差異不大。在經典電影《音樂之聲》里,崔普爵士家有7名孩子,年紀從5歲到16歲不等,但在剛接觸音樂,唱響經典的《Do-Re-Mi》時,表現卻沒什么差異。固然這是電影中情節設計的需要,但在現實生活中,對音樂的接受度也同樣是跨越年齡的。
之所以會讓人有學習音樂要趁早的念頭,是因為一批“音樂神童”起到了示范作用。比如,貝多芬4歲開始學鋼琴,肖邦6歲學鋼琴。據非正式統計,在重大國際比賽中的獲獎者們,開始學鋼琴的年齡也大都在5到15歲之間。
出生于奧地利薩爾茲堡的莫扎特更是“音樂神童”的代名詞。他父親是一位宮廷樂師,這使莫扎特從很小就接受了音樂的熏陶。他自幼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16歲時的莫扎特就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可以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融為一體了。
莫扎特的光輝籠罩了整個時代,并成為無數兒童學習音樂時都要仰望的一座豐碑。而對于成人來說,也不必因為無法接近豐碑而感到氣餒。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莫扎特,只要有興趣,什么時候學音樂都不晚。
以學習彈鋼琴為例,成人的練習時間少,起步晚,這是客觀存在的因素。用僵直的手指去彈奏“指法狂魔”肖邦的作品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但成人的優勢在于對音樂有更強的理解能力,對節奏的把握也會更好,而有著這些基礎的話,入門會更快。
其實,并非人人都要成為音樂家。因此無論先天因素,還是后天養成,也無論年齡如何,只要懂得享受音樂,音樂就會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