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千民
【摘 要】怎樣去開展高中的歷史教學,提升教學的質量,這兩個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但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一般實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對上歷史課不是那么感興趣。
【關鍵詞】高中歷史;優化教學;效果
一、認真地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熟練地駕馭教材
首先要宏觀把握教材。備課時,把每節課都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去,居高臨下地講述。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通讀教材,掌握歷史階段特征。例如高一世界近現代史下冊第一章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包括四節內容,這四節前后聯系可看作是一個整體:俄國十月革命、資本主義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是總的世界革命運動的三個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現代史首次革命高潮,這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開端,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里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為主導,以被壓迫民族為同盟軍的一次世界規模的革命運動。這樣講述,學生就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再比如講《“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應重點講清概念——工農武裝割據: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緊密結合,并讓學生按本書內容內在聯系連線,這樣就把其內在聯系講透了。其難點是中國實施“工農武裝割據”的原因,這就要按毛澤東的論述,結合中國當時實際國情,逐條分析講述,使學生認識更加深刻。
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搞好課堂討論的核心問題
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和誘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當出現沉默時,老師要撥開話題,打破沉默,啟發學生發言;當討論進入高潮,特別是出現爭論時,教師要因勢利導,緊扣主題,將討論引向縱深,最后做好總結。總結時,要表揚質量較高的發言和積極性高、進步快的學生。要特別鼓勵學生對書中或前人的一些傳統觀念提出大膽質疑,對前人尚未揭示的規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處,得出的某些結論不盡成熟,甚至走入“誤區”,教師也要滿腔熱情地肯定其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誤區”,變不足為圓滿,變錯誤為正確,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如在討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時,有學生將我國目前的經濟困難與美國當年的經濟危機等同起來,認為要照搬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此,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資本主義的發展史,著力揭露美國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認清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接著,筆者在實事求是地介紹我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難之后,啟發學生暢談改革開放2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目前的經濟困難只不過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的陣痛,是局部的、暫時的,與美國當時的經濟危機呈現的“大蕭條”、“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從而正確理解黨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倡導有中國特色的“羅斯福”措施,不失為借鑒國際經濟發展歷史經驗的明智之舉,這對克服暫時的經濟困難,確保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很有積極意義。
開展課堂討論,收到了如下效果:
(1)開辟了寬松的民主教學環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學術氣氛,學生普遍反映:“課堂討論一道題,課外狠下十分功”。
(2)“逼”得學生帶著問題去細細咀嚼教材,認真查閱資料,寫好發言提綱,并積極爭取發言。這樣,既動了腦,又動了手,還動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記憶必然牢固,從而實現了基礎知識的再認和深化。
(3)提高了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寫發言提綱,培養了學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搜集、閱讀、綜合和運用的技巧。通過發言和爭論,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從而較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三、認真設計好每節課的課堂結構增強知識的相互聯系
課堂結構的設計這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也是促進知識的內在聯系的重要環節。要做到這一點,使學生學活歷史,應該處理好以下關系。課堂氣氛“嚴”與“活”的關系。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堂氣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課堂氣氛應該是既嚴肅又活躍。做到嚴中有活,活中有嚴;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嚴”表現在:課堂紀律要嚴;教師傳授知識應當注重準確性,做到史實準確、觀點正確,褒貶分明,不可隨隨便便,信口開河;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對正確答案要予以肯定,對錯誤的答案要及時糾正。“活”表現在:教師要有親切的面容和藹的態度;穿插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史料、歷史小故事,講述要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史實的敘述要有層次感,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既有驚濤駭浪的敘述,更有涓涓細流的描繪。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優化課堂提問,如投石激瀾、巧設障礙、擴充延伸、誘導爭論、變換角度等等,啟導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思維的獨立性、拓展思維的廣闊性、激發思維的批判性、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將學生的思維意向納入課堂教學的軌道,與教師的思維同步。
四、教師要提高自身語言表達藝術水平,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吸引學生
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學的實際效果。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珂所說的:“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師必須追求教學語言的藝術美。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你一進教室,學生就興奮,就會覺得聽你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確實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而這種高超的教學藝術則來自教師淵博的知識和對專業課的精深理解和熟練把握,來自教師的稟賦和氣質。例如:“亞洲的革命風暴”與“亞洲的覺醒”的時間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學生容易記錯,我簡練地用“革命風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亞洲人吹醒了”,一句話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并且記得很牢。
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學習活動
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搜集信息、現場考察、專題研究、討論辯論、參觀訪問等。活動中,注重學生參與的目的性、實效性,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和體驗的機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注重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形成新的熟悉,啟迪科學思維,揭示科學現象的本質,使學生感受科學的真實性,感受科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歷史教師正可以利用這些分歧,采用討論法進行教學,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例如,講到《第一次國共合作》一課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蘇聯為什么派出人員,提供資金和槍械幫助中國國民黨這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們根據通過各種途徑把握的知識,自己得出了十幾個結論:國民黨由于執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義,蘇聯才本著國際主義的精神,大力支持國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蘇聯愿與國民黨聯合,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當時力量還太弱小,且國共合作的局面已經形成,支持國民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國共產黨,而當共產黨力量強大以后,還可以從國民黨內部來把握政權,實現中國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蘇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為沖破帝國主義的包圍,壯大自己的陣營才支持、聯合國民黨共同反帝等等。所有這些觀點,都是教科書上所沒有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自學總結得出的。這就使學生們在爭論的過程中把握了更多的知識,開拓了思路,提高了學習愛好。
參考文獻:
[1]馬永乾.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J].引文版:社會科學,2015(6):180.
[2]趙云初.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J].讀寫算:教師版,2015(3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