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攀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日益增長,計算機課程已經成為了一門熱門的課程。為了能夠加強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計算機教師必須提高教學質量并學會幾種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本文就如何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進行探討。
【關鍵詞】學生;計算機;學習興趣
一、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就稱之為學習興趣,學習興趣能驅動學生去學好一門課程。通過相關的數據調查,基本上所有學生的文化層次都不相同,因此他們也具有不同水平的計算機知識,這樣在計算機教學工作上就是一個大問題。
為了能夠在教學工作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計算機教師必須對每一位學生都要有所了解,特別是他們的計算機水平,這樣才能通過有針對性的措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計算機課堂上,師生之間要通過交流互動來營造一個輕松融洽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傳授貼近生活的學習內容,這樣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就會變得容易,對課程內容產生興趣。為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能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符合現實需求和時代的發展,還可以把時尚的元素融入到課程中,這些精心設計課堂內容中必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更熱愛計算機的學習。
二、引人入勝的懸念式問題
計算機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具有懸念性質的計算機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知識。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課堂導入,通過巧妙新穎地導入新課,教師可以嘗試在導入過程中提出幾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將學生的精力集中起來,然后使他們跟著教師的腳步找到問題的答案。
三、互助式帶學,共學共進
作為計算機教師,不僅是把知識傳給學生,更要把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培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在提高知識的同時也要提高品德修養。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將班級分為幾個小組,再從每個小組中挑選出幾個具有較高計算機水平的學生來作為組長,那么作為組長的學生就會感到自己肩負的責任感了。在每一次的計算機課程中,組長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引導各小組的學生完成上機任務。這樣在學習的同時也能使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互助互利的情感,使他們的品德修養得到提升。
計算機教師還可以在該基礎上制定相關的計算機知識競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每一位學生在互助互利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幫助別人,同時還鞏固了自己的學習水平,使學生有了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為了能夠使學生的心理得到平衡,每個小組的組長可以輪流做,使每個人都有機會。計算機教師在這里面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盡量將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縮短,使教學調整與安排更加方便。
四、用任務驅動來引導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學習來使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學生才會有興趣地去學習計算機知識。也只有學以致用,知識才能學得深刻通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會太難,難的是如何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計算機的發展也開始迅速起來,其變化日新月異。為了能夠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在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問題。通過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學生不僅建構出本學科的知識結構,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過程使學生掌握了計算機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合作、創新等重要的科研品質和精神。帶著任務,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學習,要比盲目、無計劃的學習有效得多。這個任務一定要有完善的過程,從設計到完成要安排縝密,從實際問題出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對相關知識形成系統、深刻的理解,使學生獲得一種再創造的喜悅。
經過自己努力苦思冥想到茅塞頓開,復雜的情感歷練和探索使所學的知識在他們的頭腦中保持鮮活,這一整個過程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學生在幾次這樣的任務驅動教學的感知和掌握下,就會把對這個學科的暫時性興趣轉變為永久性興趣。通過多次實踐,教師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基本講到—引導學習—啟發思考—歸納總結—講解要點—設計練習”。而學生的學習模式就應該是“理解筆記—自己探索—大膽質疑—展開討論—總結評論—自主創新”。
五、引導學生理性上網
社會發展到今時今日,網絡的使用率迅速上升,如此豐富的網上資源,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寶庫。作為計算機教師,通過讓學生在網上查閱信息來增長自己的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但在這其中還是會出現問題。由于學生沒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很容易沉迷于網絡這一資源寶庫當中,為此老師必須設計好課堂內容,提供一些優秀的網站給學生瀏覽。同時計算機教師要多于學生交流和溝通,對學生的上網情況有所掌握,這樣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上網環境,使學生理性上網。
參考文獻:
[1]葉碧蘋.計算機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0(12).
[2]劉冉.淺談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