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潔
區別于傳統的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側重于促進學生發展,通過評價讓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現代教學論又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根據課堂信息反饋,及時作出恰當、藝術的評價,將對課堂教學健康發展、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尊重學生,體現課堂評價的激勵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個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首先應該記住這段話。因為教育首先是一種保護,要保護好學生幼小心靈里迸發出的每一點火花,即使是異想天開的念頭,也不要簡單的加以否定和訓責,這是我們每個教師應盡的職責。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目光投向思維敏捷,發言踴躍的學生,也要給更多沉默的學生以關注,只要我們做有心人,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并注意評價的方式,他們同樣能給我們驚喜。在一次語文課上,一向沉默的一個小女孩舉起手又放了下來,我注意到了,可當她站起來后卻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臉漲得通紅,這時我沒有立刻讓她坐下去,而是摸摸她的頭,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親切地說:“別害怕,老師和大家都相信你、支持你,來讓我們一起為她加油。”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她終于鼓起了勇氣,她的回答再次贏得了同學門的掌聲。從這節課以后,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她高舉的小手。
其次,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教師的鼓勵要有指向性和明確性,評價的內容不能是蒼白的“太好了”、“你真棒”等語言,而應該以事實說話,有根有據,讓學生明確的知道自己哪里好哪里有不足。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一次觀摩課上對一名不能積極大膽發表自己意見的學生這樣鼓勵:“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剛才你坐下,不就失去了一次顯示自己的機會嗎?”于老師先用“真了不起”夸獎這名有些害羞的學生,接著借“如果……不就……”句式巧妙地提醒學生不該放棄鍛煉的機會,做得多么高明啊!
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學生的優點要講足,缺點要講清,教師用熱切真誠的目光,懇切和藹的語氣,愛撫的動作帶給學生自信和靈感,讓孩子無拘無束地徜徉在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里,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
二、因勢疏導,體現課堂評價的導向性
“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隨機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要處于與學生共同的感受氛圍中,順著學生思考的過程,用帶有一定指向性、啟發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指導性評價,啟發學生變換角度,對比思考,在討論中形成新的共識,將學習活動引向深入。
教師的評價語言應根據學生的回答客觀、準確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和不足,既對學生出色表現之處給予肯定,同時又有針對性地給全體學生以引領。“你讀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讀準就更好了”,“你讀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的表達”,“你讀得很好,若是聲音能再洪亮點,效果會比現在好很多”,“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能在課下用這樣的態度多練習幾遍,相信你會讀得非常流利……正是這些準確得體的評價語言,使學生知道了朗讀要做到聲音洪亮、快慢適度、讀音準確、語言流暢,同時也明白了只有多練習,朗讀水平才會提高。也正是準確得體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對自己的朗讀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在一次一次練習中揚長避短,所以很快就有了進步。
教師的評價語言應立足于所有學生的發展,所以要對“事”不對“人”,評價的是現象,否定的不是個人。教師要改變習慣的語言行為,避免在評價時使用人稱代詞,如“我對×××同學的回答……”“他的意見……”因為這種評價語言會使學生把自己的意見視為自己的個體,如果把評價語言改為“剛才的問題討論中,有三種意見,可能第一種……”將評價對象指向于問題的研究結果,而非學生個體。這樣能減輕或轉移個體反應者的負擔,同時也積極鼓勵學生在下一次交流討論中,能自由提出兩個或更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答案,以利于全體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三、允許出錯,體現課堂評價的延時性
在課堂上教師倘若過早地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終結性評價,勢必就會阻斷了學生的探究與思索,扼制其探索的欲望,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教師此時能把握好評價時間,合理推遲評價,就能讓更多學生擁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之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兒童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這就難免會出“錯”。但“正確”正是在這些諸多“錯”的辨析、篩選中形成的,因而每一個“錯”都是兒童進步的足跡,我們要倍加珍愛。一位優秀的教師讓學生聽寫詞語,其中一個學業欠佳的學生在黑板上聽寫“纏繞”一詞,在“繞”的右上角也多加了一點。該如何評價才會有助于這個學業欠佳的學生健康發展呢?其時,教師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有進步!你距離寫得完全正確不遠了,只多了一點。再仔細看一看,能把它寫正確嗎?”這位學生在教師的熱情鼓勵和暗示下,正確地擦去了多寫的一點。
四、幽默風趣,體現課堂評價的人文性
現代素質教育觀倡導學生自主發展,教學組織形式呈現多樣化,課堂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引發爭論,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奇談怪論”。如果在這時候,我們還以教師的權威去壓制這些“奇談怪論”,以自己的標準答案來做最終的評價,那樣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好奇、探究、創造的內在動力減退,最終扼制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在課堂評價上,機智風趣的評價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更能使課堂妙趣橫生,師生關系融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上《林海》一課,有一位模樣英俊的男孩對大興安嶺為什么美得不空洞時講得頭頭是道,最后他說:“所以大興安嶺美得不空洞。”教師馬上稱贊道:“你也美得并不空洞呀,你看,樣子英俊,也肯動腦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興安嶺?”頓時課堂里一片笑聲,這個學生也開心地笑了。這樣機智有趣的評價是根據教學進程隨機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學生,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氣。
五、多元互動,體現課堂評價的多樣性
傳統的評價觀認為只有長者、老師、尊者才能評價孩子,現在看來這樣的觀點顯然不合時宜。在課堂上,學生接受的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因為他們的學習是在交流和合作中完成的,在整個學習的過程又受到眾多的關注,因而,評價要面向家長、教師、學習伙伴,以及自己。
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就是教育者的自我內化過程,體現的是對教育者的尊重,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一步。教師要抓住機會,給學生自由發揮,親身體驗的空間,讓他們自己設計、自主參與,增加小組活動的實踐機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自我評價的機會。學生的自評不一定全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同伴的互評可以彌補不足,發現優缺點,并且能自我反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也能培養學生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態度。評價的多元化,豐富了評價的內容和形式。
如果說一堂成功的課是一首動人的樂曲,那課堂評價就是樂曲里面最打動人心的音符。課堂行為評價的目標是使每個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發展,評價必須考慮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考慮每個人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知識的多樣化,從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不同領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課堂行為評價作為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內容,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我們要不斷積極研究、優化評價內容和方法,促進師生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