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保忠
【摘 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一體化教學在各學校開展的如火如荼,取得很好教學效果,但在一體化實際教學工作中存著一些不足,本文從烹飪專業一體化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常見問題,來共同分析解決達到進一步提高烹飪專業一體化課堂教學水平。
【關鍵詞】烹飪一體化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有一支思想過硬和技術過硬的職業教師團隊
1.思想過硬是對每一名人事職業教育老師最基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30教師節來到北京大學和師生代表座談,勉勵全國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習總書記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靠教師,沒有教師,就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成長。在學生的成長中,教師是航標,是燈塔,是無私的引路人,所以,做好教師,是每一位老師都在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習總書記提出的“四有”教育就是對教師的時代要求,教師不是簡單的“教書匠”,而是即教書又育人。是學生的精神降導師,肩負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做為一名光榮的職業教育工作者,要有道德修養堅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人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要垂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僅言教,更重身教。道德情操最終要體現到人事教師職業的忠誠和熱愛上來,把追求理想,塑造心靈,傳承文明當成一生的追求和快樂,靜下心教書,潛下心來育人,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和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甘為人梯樂于奉獻。
2.技術過硬的教師素質
當今社會是經濟激烈競爭的時代,也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再發達,人工勞動是不可替代的,圖紙設計的再好,也要靠有技能的工人制造出來,大致航空母艦小到餐桌一盤菜,都凝集工人的智慧和汗水,而高技能人才的發現培養,是靠我們深厚的專業理論和嫻熟的操作技能的優秀教師培養出來的,所以,職業技能擔負責任更大,要求更高,不光有道德,還要有技能。人們經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不光有一桶水,還能將“一桶水”倒出來,讓廣大學生能喝到水,喝足水。在實際工作中不光專業理論知識深厚,還有較高的動手能力,在學生中通過演示和講解,使學生心服口服。有個別老師在理論上職稱很高,但動手能力不行,學生表面不說,但心里是看不起這樣的教師,技術不過硬,動手能力不強,是制約個別教師發展的瓶頸,作為一名有志缶,有追求的教師,就必須以教育科研為基礎,以教學創新為目標,堅持勇于實踐和不斷探究的精神,使自己真正在為一名“雙師型”能文能武的教師,學生佩服的老師,作為技工學校的教師,要俱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和新技術,干到老,學到老。如烹飪專業每年全省舉辦烹飪職業技能競賽,要想在交手如林的比賽中,獲得好的成績,就必須下功夫,去研究開發新菜品,學習新技能,順應時代潮流,這樣才能在競賽中占有一席之地。打造一支技術過硬隊伍,缺少不了年青教師,隨烹飪做大作強,專業教師的缺口,不斷加大,為了充實教師力量,我院新入職一批青年教師,而且擔負著一線教學和管理工作,年青教師學歷高,思想活躍,給學院帶來新的生機活力和希望。
二、創新教學方法,靈活開展一體化教學方法
創新教學方法,首先要提高教學能力,一體化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出科學規范的一體化教學實訓授課計劃合理選擇教學方法,設計出一體化教學在教的過程中,怎樣做好復習提問,怎樣做好入門新課。比如在黃燜雞講授中,在導入部分以詢問的方式說,誰經常看香香美食節目,其黃燜雞播出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同學自己的手機進行查找資料,誰最先的找到,能站起來回答黃燜雞制作,這時老師首先要表揚該同學,而且還有在平時成績加分,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解決了上課玩手機的通病,達到了一舉雙得的教學效果,并且很自然完成教學導入環節。在具體教學中一體化專業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如多媒體的應用,運用動畫來演示操作過程,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充分利用模具,掛圖標本靈活搞好教學。一體化教師在教學演示中,一定要做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運用嫻熟的操作手法,將操作步驟直觀的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即掌握操作步驟,又對教師產生崇敬的心情,在學生心里教師的課堂的一言一行,課堂表現,學生盡收眼底,有時一句話,一個動作,能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如講解豬肘的部位,我總伸出自己胳膊講解形象比喻肘子的部位。講解干煸翅中了解兩根雞骨,學生問在雞什么部位叫什么,都能形象告訴學生“里尺外撓”的病根骨頭在什么地方,20多年過去,當學生聚會還能清晰回憶起當年老師講授時的風采。在做整雞出骨訓練課題時教師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出骨過程,還要達到骨不帶肉,不破皮標準。這個標準作為專業教師必須準確無誤做到,讓學生觀看教師演示后,心悅誠服。
總之,一體化教學的最終目的要讓學生學會動手能力,也要學生快樂的學會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負,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有用之才。